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中国近代诗歌史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309076363
  • 作      者:
    马亚中著
  • 出 版 社 :
    复旦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1
收藏
作者简介
    马亚中,江苏常熟人。1988年初获文学博士学位。苏州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曾撰写、主编《中国古代著名诗文集提要·明清卷》、《瓯北诗话评注》、《暮鼓展钟——近代文学通览》、《太湖文脉》等著作十余部,获得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等奖项多种。
展开
内容介绍
    《中国近代诗歌史》与众不同之处在于将中国近代诗坛各种诗派、诗人对传统文化引力场的挣脱与回归、反叛与变异作为观察的焦点,在全面的历史反省中表现出了对古雅的迷恋和对未来的拓荒,显示了近代诗歌发展的总的风貌,文字古雅、脉络清晰,为研究清代后期诗歌史难能可贵的力作。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二节  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从王士祯到沈德潜的“老调重弹”
    明末清初提倡宋诗出现流弊虽然不足为怪,但有流弊,就会有人起来挽救流弊。这就为"返璞归真"势力的增强和活跃提供了新的契机。另一方面,宋诗本身不仅显示了一种独创精神,而且在总体上还体现了一种不同于唐诗的风格,尽管宋诗本身也包含了多种风格,宋诗的优秀代表都各有自己的面貌,但他们又有自己的共性。创作精神并不是审美对象,因此可以不受审美趣味的影响和制约;艺术风格却是审美对象,所以要受到审美趣味的影响和制约。不同的读者都各有不同的嗜好,不同的时期也各有不同的审美倾向。而诗人与读者一样也各有自己的审美爱好,同时在一定的时期也会体现出共同的审美追求。动乱时期与和平时期,不仅诗人对现实生活的感悟不同,而且审美追求也会有所区别。所谓“人情好尚,世有转移”(陆时雍《诗镜总论》)。而《礼记·乐记》则谓“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虽然诗歌艺术风格的性质并不完全由世运的盛衰所决定,但两者之间也有着曲折的联系,尤其是诗歌风格的情感因素确与世运的盛衰有着比较直接的关联。随着社会的安定,政局的巩固,诗歌表现的现实对象也就发生了改变。在紧张动荡的战乱生活煎熬中苟且度日的人们,也自然很向往和平、宁静、安详的生活环境,而现在这种愿望已经正在实现,人们自然会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和平生活。康熙时期治国安邦的政治重心,也主要是“休养生息”,这是符合时代要求的。从政治角度来讲,统治者也需要一种"顺成和动"之音;对听惯了凄厉的哀泣之声的平民百姓来说,也希望能在"顺成和动"之音中享受宁静安详的愉悦,而和平生活本身也为"顺成和动"之音提供了客观条件。这上面的种种因素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清初以后的诗歌动向。朱彝尊曾自述诗歌创作的变化:“一变而为骚诵,再变而为关塞之音,三变而吴伧相杂,四变而为应制之体,五变而成放歌,六变而作渔师田父之语。”(《荇溪诗集序》)姚鼐评査慎行诗亦谓:“国朝诗人少时奔走四方,发言悲壮;晚遭恩遇,叙述温雅,其体不同者莫如查他山”(《方恪敏公诗后集序》)都说明了个人生活经历的变化,对诗歌创作的影响。而郭曾沂比较“江左三家”、“岭南三家”与“国朝六家”诗歌的区别也指出:“六家诗继三家起,盛世元音便不同。”(《杂题国朝诸名家诗集后》)也注意到了战乱时期的诗歌与和平时期的诗歌各不相同。而在康熙时期影响最大,较能体现和平之声的诗人是王士祯。清初以后诗歌主要趋向发生改变与他的神韵说很有关系。
    王士祯早年学诗爱好明代徐祯卿、高子业之诗,徐高之诗属于“古淡清音”一派。王氏家法虽传两李诗学,但王士祯心香一瓣却并不在杜甫,而在王、孟一路,故王士祯虽然学唐,但与两李取径不同。张九徵曾赞王士祯说:“夫历下诸公,分代立疆,矜格矜调,皆后天事也。明公御风以行,飞腾缥缈。……然则明公之独绝者先天也,弟知其然,而不能言其然,杜陵云:‘自是君身有仙骨,世人那得知其故’,此十四字足以序大集矣。”(周亮工《赖古堂尺牍新钞》录张九徵《与王阮亭》)当时人已经看出王士祯之才性与李攀龙他们不同。顺治十四年秋,二十四岁的王士祯游历下,赋《秋柳》四章,显示了与明七子呆板、滞重完全不同。
展开
目录
序二
引论
文学和文学史
论题的确立
第一章  古典诗歌的历史建构与定型——从汉诗到明七子
第一节  从无到有:汉魏诗歌艺术形式的觉醒
第二节  踵事增华:六朝诗歌艺术形式的不断展开
第三节  宏阔的多方位拓展:唐代诗歌艺术形式的成熟深化与丰富多样化
第四节  变本加厉:中晚唐诗对盛唐诗的三个方向偏至化发展
第五节  艰险的垦荒:宋诗对唐诗艺术度域和艺术原则的突破与更新
第六节  难于挣脱的传统引力场:汉唐诗歌艺术在元明时代的不断“凝冻”

第二章  强大传统引力场控制下艰难的新建构——从公安派到乾嘉各派
第一节  正本清源:明末清初诗人对诗和诗学传统的再认识
第二节  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从王士祯到沈德潜的“老调重弹”
第三节  知难而进:时风之外诗人对传统模式的局部突破
第四节  以俗化雅,别开生面:性灵派对诗学传统的市民化改造
第五节  正雅祛俗,守传存统:嘉道诗人对性灵派的全面批评

第三章  传统内的反叛与艺术遗传中的局部变异——道咸时期的诸乐竞奏
第一节  道咸诗坛概况
第二节  不立门户的无派诗家述要
第三节  不拘一格,拔奇前古的龚自珍诗
第四节  修辞新奇,不失古格的魏源、姚燮诗
第五节  回旋于正变之间的诗人
第六节  对讽谕诗的新拓展:贝青乔诗
第七节  突破传统的又一次俗变:金和诗

第四章  封闭世界里的拓荒者之路——道咸时期的学宋诗派
第一节  桐城派与宋诗派述要
第二节  变雅之声:朱琦、鲁一同诗
第三节  登高一呼,道振宋风:曾国藩诗
第四节  不失高雅的新变:郑珍诗
第五节  宋派羽翼:莫友芝、何绍基诗
第六节  易中求深,平中出奇:踵事增华的艺术开拓中免趋险怪奥涩的江诗
第七节  道咸各家概要比较

第五章  全面的历史反省中对古雅的迷恋——同光时期的汉魏六朝派
第一节  同光诗坛概说
第二节  汉魏六朝派述要
第三节  力亲古雅的王运、邓辅纶诗
第四节  在追求古雅中立异:高心夔、刘光第诗

第六章  全面的历史反省中对新雅的追寻——同光时期的同光体
第一节  同光体述要
第二节  贯通三元求新雅:闽派诗人
第三节  山谷神传,西江杰异:陈三立诗
第四节  冲破“三关”自有“解脱月”:浙派诗人
第五节  开新境于放炼之间:范当世诗

第七章  全面的历史反省中对中和之境的向往——同光时期的唐宋调和派
第一节  唐宋调和派暨西昆派述要
第二节  寄宋意于唐格:张之洞诗
第三节  无法束缚的诗才:樊增祥、易顺鼎诗
第四节  华文谲喻:西昆派诗人

第八章  昭示未来的乘槎之举——同光时期的诗界革命派
第一节  诗界革命派述要
第二节  止于对未来的昭示:黄遵宪诗
第三节  在题材世界作环球飞越的旧槎:康有为诗
第四节  从传统世界起飞,向传统世界回落:梁启超诗
第五节  唱鲲洋悲歌,写“雪里芭蕉”:丘逢甲诗
第六节  接踵而起的新派后秀:金天羽、许承尧诗
第七节  冲出传统引力场的三个尝试
第八节  同光时期各派概要比较

第九章  古典诗歌的余辉远霭——宣统民初时期的古典诗歌创作
第一节  宣民诗坛概说
第二节  五色纷呈的南社诗人
第三节  雄威不减,遗风流存:南社外诸家诗人
第四节  结束语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