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京味文学:时空与人文
与许多其他言人人殊、聚讼纷纭的话题不同,有关"京味文学"的讨论似乎越来越趋于一致,关于京味文学的研究著作已经盈床叠架。人们好像已经达成了一个共识,谈到"京味文学"几乎本能地会出现一个文学史的线索,这个线索以老舍为中心,上推可至曹雪芹《红楼梦》、文康《儿女英雄传》,下伸可达20世纪80年代的新京味小说乃至延及当下渗透到大众传媒中的影视文学比如王朔、刘恒、冯小刚等人的作品。而京味文学的特征不外乎机智风趣、冲淡舒缓、俏皮滑利、韵味悠长、从容迂徐,以文化沉淀、平民趣味、市井风情见长。作为京味文学表征的意象也会立刻浮现在想象者的脑海中:鸽哨、茶馆、胡同、四合院、豆汁、烧饼、冰糖葫芦、北海、颐和园、前门楼子、东安市场、街头的人力车夫、混混儿、大宅门里的格格、公务所里的小职员……
这样的背景下,再来谈"京味文学",不免有着"崔颢有诗在上头"的尴尬,这看起来已经是一个古老的问题了。要想避免拾人余唾的处境,强为之辞则很有可能剑走偏锋、走火入魔。那么,今天我们如何来谈"京味文学"?如何使这个略显陈旧的命题既有文本上的价值,也有现实性的关怀,而又不至于过度阐释?如何让一个老问题历久弥新,重新焕发出它的意义?
我想,一个有效的方法就是将问题历史化,对"京味文学"及其研究话语进行知识上的考掘,探讨这个问题的起源和由来。事实上,这是一个历史解释学的问题,我们会发现几乎所有有关京味文学的研究者都力图追寻它背后潜藏的逻辑和规律,这种由表及里的现代解释方法以系统性、连贯性和因果性为准绳。线性的历史观必然需要过去、现在、未来的起源、分期、方向。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