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中国现代文学的杂体互渗时段
——20世纪90年代文学状况一瞥
逝去不久的20世纪90年代中国文学状况如何,本是见仁见智的事,从90年代初至今曾陆续有过种种观察。但我这里不打算对此作专门梳理,而只想集中描述我个人的一点新近探讨。从19世纪末发端而至今尚未完结的中国现代文学,好比由若干短时段组成的一个长时段,而20世纪90年代文学则只是其中的一个短时段①。这个文学短时段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杂体互渗。杂体,指这个时段特有的不同文化形态(包括审美趣味、艺术体式和文学形式等)的多体并存状态;互渗,指它们之间的相互渗透或汇合状态。杂体互渗就是多种不同文化形态既并存又互渗的状态。这种杂体互渗状态在20世纪90年代文学中有多种表现方式,原可以从不同视角加以把握,而这里只是尝试从文学地位、文学文体、文学形象和文学理论等不同侧面作初步的简略描述,依次分析电化文学、跨体文学、以小为正和文化论转向,并作简要讨论。
一、电化文学
杂体互渗的一个突出标志是电化文学的出现。文学在20世纪90年代不得不面对以电子媒介为载体的电影和电视等综合艺术的强有力冲击。所谓"电化文学",正是我试用的一个新词,想用来描述90年代文学被电影和电视等电子媒介所影响或改变的新状况。
在90年代,中国文学面对着三种因素制约:物欲满足、文化认同和影视夹击。中国人在经历漫长探索并付出沉重代价后认识到,对于民族国家主权的体验不能只是依附于斗争情状或"斗争哲学",而应当奠基于物质欲求的满足,即实现物质生产的发达和生活物品及财富的富足,于是,在经济上学习、借鉴和借助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和资金等,创造丰富的物质财富,成了中国人生存方式的一个基本目标;同时,物欲满足又不能与文化认同相脱离:中国也需要在文化上"走向世界"--继续从事未完成的"全球性"文化启蒙和在这种语境中对中国独特传统的创造性认同,这要求既师法西方经验更要在西方面前重塑中国文化的新形象。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