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我与中国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300125961
  • 作      者:
    (美)罗斯?特里尔(Ross Terrill)著
  • 出 版 社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0
收藏
编辑推荐
    作者延续了《毛泽东传》的叙事和行文风格,客观而又栩栩如生地讲述那些风云变幻的历史事件,让读者以沉静的心态来了解历史,了解在西方人眼中的中国模样,备受启发!
    《毛泽东传》的持续畅销,带动读者对作者新作的认可度!
    ?作者独家授权人大社出版,中英文版全球首发!
    ?一个中国通,再次以西方人的视角、客观之态度分析中国!
    ?作为亲历者讲述了几十年间世界政治舞台的风云变幻,中美、中澳关系的峰回路转!
展开
作者简介
    罗斯·特里尔,1938年出生于澳大利亚。1962年毕业于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获得历史政治科学一级荣誉学位,后来他获得奖学金去哈佛大学深造,并于1970年获得政治学博士学位。他的老师有美国前国务卿亨利·基辛格和著名历史学家、中国问题专家费正清等。
    特里尔已出版数十部著作,其中大部分有关中国。1980年《毛泽东传》出版,随即被翻译成德文、意大利文、保加利亚文、西班牙文、葡萄牙文和希伯来文等,在中国乃至世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自译介到中国以来,畅销一百八十万册。
    特里尔获得了美国重要的两项新闻奖,即美国国家杂志优秀报道奖和乔治·伯克纪念奖的最佳杂志报道奖。
    近年来,特里尔担任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和美国得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客座教授,2008年被任命为华盛顿伍德罗·威尔逊中心公共政策学者。
展开
内容介绍
    《毛泽东传》作者特里尔和中国有着不解之缘。
    1964年他第一次踏上中国的土地,从此与中国开始了一段激情澎湃的故事。《我与中国》正是他和中国故事的见证。本书既有对中国政坛风云人物的生动刻画,也有对中国普通民众生活的娓娓讲述,涉及的人物上至国家领导人、文化名流,下至工人、农民、普通知识分子。
    全书时间跨越达四十余载,在一个西方人的眼中,展现了新中国一甲子的发展历程,为广大读者打开了另一扇了解中国之窗。作者还借助自己中外交流使者的身份,对作为时代背景的国际关系格局从紧张的冷战关系发展到世界一体的全球化时代作出了客观的、批判性的分析,并作为亲历者讲述了几十年间世界政治舞台的风云变幻,中美、中澳关系的峰回路转。
    据了解,《我与中国》是特里尔专门为《毛泽东传》的授权出版方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独家撰写的,此次出版乃是全球首发,中国读者可以近水楼台,抢先尝鲜。
展开
精彩书摘
    我成长在澳大利亚丛林,也就是所谓的乡村。布鲁兰是维多利亚州东 南部的一 个偏远小镇,只有600人。我父亲是这个小镇中心学校的老师。我母亲是我 父亲的 助理教师。布鲁兰坐落在澳大利亚第二大城市墨尔本以东200英里的青山翠 谷之中。 回想起来,仿佛刚刚从睡梦中醒来,耳边仍回响着布鲁兰之夜那铃乌悠扬 的呜叫声 和桉树林里微风的叹息。 我们很少接触到国家大事。就是墨尔本对我来说都很遥远。这里自然 淳朴,当 地人随意聚居在这片荒芜却美丽的土地上。在布鲁兰,孩子们大多光着脚 去我父亲 的学校上学。我和我哥哥只有在星期日去教堂时才会穿上鞋。这不是因为 贫困,而 是因为这样更加亲近自然。这里气候温和。阳光烤着我们的小脚丫,走在 软土和绿 草铺就的小道上,感觉是那样的温柔。不过,我们要小心偶尔会有蛇。 1941年某天早餐时,收音机播出一条新闻,在悉尼海港发现了两艘日 本潜艇。 父亲脸上露出忧虑的神情。日本人在离东京那么远的地方干什么呢?一个四 岁的男 孩不懂得战争,但是我们小镇的每一个人都认为日本人是“坏的”。不久 ,1942年, 日本轰炸了澳大利亚北部城市达尔文市。 第二次世界大战使澳大利亚丛林里的人们对亚太地区有了新的认识。 美国大兵 来这里帮助抵制日本侵略,保卫澳大利亚,也给童年的我带来了包装精致 的糖果。 我们听到了美国财富和实力的故事。我们也知道在这场战争中中国跟我们 是一边的。 外祖父从他的中国朋友那里听说了许多关于1937年中国抗日战争的事情。 20世纪40年代确实有许多亲戚朋友就住在墨尔本,祖父还在那里认识 了中国 人。他利用晚上时间在墨尔本的唐人街教中国商人和工人英语。一个世纪 前许多中 国人来这里淘金,在这些窄小的散发着芬芳的唐人街,他们的后裔开了店 铺和餐馆, 还组织了民间团体来帮助新来的中国人。对于许多普通墨尔本人来说,“ 中国”的印 象主要就是从唐人街进进出出的洗衣工那里得来的。 在墨尔本祖父卧室的墙上挂着两幅精美的软木雕刻画,描绘的是中国 南方的景 象。金黄色的樟木画框用一根细绳向前倾斜着挂在墙上。这是祖父夜校的 中国人出 于对他志愿教学的感激而送给他的纪念礼物。我常凝视这些画,上面有湖 、亭台楼 阁和小山,以浅蓝色的布作为背景。这些画芳香而古朴,一点也不像祖父 郊区家中 充斥着的那种塑料制品的现代味道。我曾尝试去想象澳大利亚之北的这片 土地。大 人们只是告诉我中国古老、辽阔,一片混乱。 20世纪中期,在与世隔绝的澳大利亚丛林中一个孩子对于中国的想法 ,在今天 的中国人看来一定会感到怪异。这就是生活。我们来自一个特定的环境; 我们在更 广阔的领域学习生活;我们努力将原有背景和日后经历融为一体。 黄金将中国人和澳大利亚联系到了一起。19世纪50年代早期,伴随着 太平天国 运动爆发和清朝对英国侵略问题的笨拙处理,中国人远航来到澳大利亚淘 金;更早 些时期,他们就已在美国圣弗朗西斯科淘金了。数十万人蜂拥至此。结果 不久,维 多利亚金矿上20%的人是中国人。在十年中,澳大利亚人口增长了三倍, 突破了100 万,这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中国人的涌入。 许多船只从广州南下澳大利亚,使其北部的库克镇(以英国探险家詹姆 斯·库 克的名字命名的)成为继悉尼之后的澳大利亚第二大港口。这些船只满载着 中国人 对黄金财富的希望,经过新加坡到达澳大利亚的第一个停靠港库克镇。 P2-3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澳大利亚镜像中的中国
第二章  抵达北京
第三章  哈佛镜像中的中国
第四章  两个文化革命?
第五章  经历“文化大革命”的中国朋友
第六章  从越南、香港地区和东欧看中国
第七章  历史的参与者
第八章  热情高涨的华盛顿
第九章  改变世界?
第十章  见过的人,到过的地方
第十一章  讲述中国的故事
第十二章  通向中国
第十三章  奇怪的朋友,移民及历史变化
第十四章  惠特拉姆飓风
第十五章  逆流:冲突与碰撞
第十六章  哈佛眼中的新中国
第十七章  中国城市的变化
第十八章  过去与新生
第十九章  中美关系正常化---以及发展的局限
第二十章  讲学,研究,“毛泽东研究小组”
第二十一章 里根与邓小平
第二十二章 艰难历程
第二十三章 友谊之树枝繁叶茂
第二十四章 跨越崇山峻岭
第二十五章 中国阔步向前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