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美国夫人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020081028
  • 作      者:
    (美)科蒂斯?希登费尔德(Curtis Sittenfeld)著
  • 出 版 社 :
    人民文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0
收藏
编辑推荐
    《时代》周刊、《人物》周刊、《娱乐》周刊年度十佳图书提名;《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上榜之作;《纽约时报》值得关注的图书!<br>    她从未想过自己有一天会入主白宫,成为第一夫人……
展开
作者简介
    科蒂斯?希登弗尔德,因长篇小说处女作《奥尔特校园手记》(PREP)而声名鹊起的美国才女型作家,一九七六年出生,十六岁时在《十七岁》杂志举办的小说大赛中胜出。一九九八年,她在《密西西比评论》的年度小说比赛中获奖。他的作品曾发表在《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沙龙》等报纸杂志上,还曾在公共电台“美国生活”栏目中播出。她是斯坦福大学的毕业生和爱荷华作家协会的成员,曾获得哥白尼社团的美国奖。《奥尔特校园手记》当选为《纽约时报》二〇〇五年十佳图书之一,并入围英国的奥兰治奖。他的第二部长篇小说《致我的青蛙王子》。(The Man of my Drdam)也颇受好评。《美国夫人》(American Wife)是希登费尔德的第三部长篇小说,被《纽约时报》评选为二〇〇九年值得关注的图书,同时被《芝加哥论坛报》、《娱乐》周刊、美国公共广播电台、《人物》周刊、《时代》周刊等媒体提名为年度最佳图书。
展开
内容介绍
    爱丽丝·布莱克维尔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出生于威斯康星州一个小镇上的中产阶级家庭,在温和保守的父母与喜爱阅读、行事不拘常规的祖母的养育下,爱丽丝长成了一个文雅有礼的女孩,然而十七岁时的一场交通意外打断了她平静甜美的少女时代,改变了她的人生轨迹。<br>    十四年后,已是学校图书管理员的爱丽丝遇见了显赫的共和党家族之后查理·布莱克维尔,他们很快坠入爱河。英俊热情、如同永远长不大的男孩般任性的查理正在准备竞选议员。相识六周后,查理向爱丽丝求婚。面对这个甜蜜、有趣、野心勃勃但家世背景与政治倾向都与自己迥然不同的男人,爱丽丝在求婚的那一刻以及其后漫长的婚姻生活中,经历了应该选择他们的亲密关系还是她自己的民主派立场,应该坚守爱情还是政治信念的漫长挣扎。查理则一步一步通往白宫,当选为美国总统……
展开
精彩书评
    这本书有四部分,每一部分都有一个与劳拉·布什的真实生活非常相似的重要情节转折。不过此外一切都是编造的。<br>    ——科蒂斯·希登费尔德<br>    这是关于第一夫妇的书,不过同时也是一本关于情感关系以及怎么去爱、性格如何形成的书。<br>    ——《时代》周刊<br>    一本在做足研究后写成的书,设想了第一夫人平和的外表背后隐藏着什么……希登费尔德并未采用哗众取宠的写法,她对笔下的人物充满同情。她刻画的劳拉和乔治·布什——书中的爱丽丝和查理——形象简洁有力,让人喜爱。<br>    ——《纽约时报》<br>    我们爱希登费尔德,爱她充满讽刺的犀利言论,爱她妙趣横生的老实话……这是一个关于三十年的婚姻的故事,写得流光溢彩,令人感同身受。我们一个晚上一口气就读完了。<br>    ——《波士顿杂志》<br>    在塑造可以深深烙入读者脑海的人物形象方面,希登费尔德具有异乎寻常的天赋。<br>    ——《华盛顿邮报》
展开
精彩书摘
    一九五四年,我上三年级前的那个夏天,祖母错把安德鲁·伊姆霍夫当成了女孩。我陪祖母去杂货店——那天上午,她在读一本提到棕榈心的书时,很想替自己也弄一些,于是带着我走到镇上去——我们是在罐头食品区碰见安德鲁的,他和他母亲在一起。安德鲁的母亲与我祖母不是同代人,谈不上是朋友,不过就像威斯康星州莱利市的所有居民一样,她们互相认识。是安德鲁的母亲先朝我们走过来,手放在胸口,对我祖母说:“林德格伦夫人,我是弗洛伦斯·伊姆霍夫。你好吗?”<br>    我和安德鲁从一上学就是同班同学,可我们只是互相看了看,没讲话。我俩都八岁。大人聊天的时候,他拿起一罐豌豆,夹在掌心和下巴之间,我想着他是不是在表演。<br>    这时祖母轻轻推了我一下。“爱丽丝,向伊姆霍夫夫人问好。”我像他们教我的那样伸出了手。“你的女儿可真可爱啊!”我祖母指指安德鲁,继续说道。“不过我想我不知道她叫什么。”<br>    随之而来的沉默中,我肯定伊姆霍夫夫人正在想应该怎么纠正我的祖母。最后,伊姆霍夫夫人拍拍她儿子的肩膀,说:“这是安德鲁。他和爱丽丝在一个班上念书。”<br>    我祖母眯起了眼腈。“你是说,安德鲁?”她甚至还侧过头,支起耳朵,好像她耳背似的,尽管我知道她不耳背。她似乎是在故意拒绝伊姆霍夫夫人的宽容,我真想拍拍祖母的胳膊,把她拽过来凑在她脸旁说:“奶奶,他是个男孩!”我从没想过安德鲁长得像女孩——在我生命的那个阶段,我很少想到安德鲁·伊姆霍夫——可确实,他榛果色的眼睛上,睫毛特别长,浅褐色的头发经过一个夏天变得有些蓬乱。不过,他的头发只是对当时的男孩来说有点长;比起我的还是短得多,而他穿的红白格子衬衫和丝光黄斜纹裤也完全没有一点女孩子气。<br>    “安德鲁是我的小儿子。”伊姆霍夫夫人说道,她的声音变得有点尖,那是烦躁的最初暗示。“他哥哥叫皮特。”<br>    “是这样啊?”我祖母看来终于明白了情况,不过这种领悟似乎并未带给她任何歉意。她弯腰朝安德鲁点点头——他还拿着那罐豌豆——说:“很高兴认识你。你要看着我孙女在学校乖不乖。要是她不乖,你可以来向我报告。”<br>    至此为止安德鲁还没说过一句话——不知道他是不是没注意到这场有关他的性别之争的谈话——可听到这个他开心地笑了:闭着嘴,笑容却很灿烂。我感觉个中含义是说我是个捣蛋鬼,而他真的会对我多加留心,这种感觉显然是错误的。祖母对捣蛋一向推崇有加。她也朝他笑笑,像个同谋。她与伊姆霍夫夫人互相道别后(我们寻找棕榈-l=.的努力未果,这就算不让祖母意外,也令她失望),我们朝另一个方向走去。我抓起祖母的手,用那种我希望是责备的语气对她低声说:“奶奶。”<br>    祖母根本不是小声地说:“你不觉得那孩子像个姑娘吗?他太漂亮了!”<br>    “嘘!”<br>    “好吧,这不是他的错,可我相信我肯定不是第一个犯这种错误的人。他的眼睫毛有一英寸长。”<br>    像是为了印证她的说法,我们都转回头去。这时我们离伊姆霍夫母子已有三十英尺远。伊姆霍夫夫人背对着我们,在架子前弯着腰。而安德鲁面向着我和我祖母。他还在微笑着,我俩眼神接触时,他挑了挑眉毛,两次。<br>    “他在朝你抛媚眼!”我祖母叫道。<br>    “‘抛媚眼’是什么意思?”<br>    她笑了起来。“就是一个人喜欢你的时候想要引起你的注意。”<br>    安德鲁·伊姆霍夫喜欢我?当然,如果这个信息是来自一个大人——而且还不是一般的大人,是我足智多谋的祖母——这肯定是真的。安德鲁喜欢我,这既不令人激动也不令人沮丧;这只是有些出人意料。随后,考虑过后,我就不去想它了。我祖母是懂得很多,可她不懂八岁小孩的社交生活。毕竟,她连安德鲁是个男孩都没看出来。<br>    在我长大的屋子里住着四个人:祖母、父母和我。我是父亲三代单传的孩子,这在那个年代是很罕见的。我当然也希望有个兄弟姐妹,不过我很早就知道不能提起这事——母亲在我上一年级的时候就已经流产了两次,那还只是我所知道的,第二次是在她怀了五个月的时候小产的。尽管这令我父母黯然神伤,我们这样的~家子看起来还是很平衡的。吃饭时,我们在餐厅的长方形餐桌上各据一方;去教堂的时候,我们在人行道上可以并排成双;夏天,我们正好可以平分一盒雅蜜弗里兹牌雪糕;我们还可以打尤克牌或桥牌,我十岁时他们两样都教会了我,我们总是在周五和周六的晚上玩。<br>    尽管祖母个性有点粗线条,我父母却格外细心周到,彼此相敬如宾。很多年来我一直以为这种模式才是家庭的常规,而任何其他动态都属反常。我小时候最好的朋友是德娜·雅纳苏斯基。她住在对街,我总是对德娜的粗鲁和大嗓门感到震惊,我以为那是德娜特有的,其实是雅纳苏斯基一家共有的:他们隔着楼梯或窗户互相扯着嗓门大喊;他们随心所欲地吃掉别人盘子里的东西。而德娜和她的两个妹妹总是揪彼此的辫子或是戳彼此的屁股;她们不管卫生间有人就走进去;而她父亲有次当着我的面说“该死的”——他走进厨房时说的原话是“谁拿了我该死的篱笆剪?”——比这事本身更令人震惊的是无论德娜、她母亲还有她妹妹都完全没注意到这有何不妥。<br>    在我自己家里,生活风平浪静。父母偶尔会有意见分歧——一年里有那么几次,他会把嘴紧紧抿成一条线,或是她的眼角会往下耷拉,带着一种受伤的失望表情——但这很少发生,而且发生这种情形时也似乎没必要大声表达。不管对施、受哪一方来说,仅仅是感觉到不和,就足以令他们痛苦了。<br>    父亲有两条座右铭:第一条是“蠢人的名字和蠢人的脸总是在公共场合出现”。第二条是“不管你是谁,做个好人”。我从来不知道第一条的出处,而第二条出自亚伯拉罕·林肯。我父亲的正职是在一家银行任支行经理,可他真正热爱的——他的爱好是如今不太常见的,我想你会这么说,除非你算上网络搜索或是手机通话——是桥。他尤其崇拜金门大桥的雄伟,他有次告诉我,承包商在建造时耗费巨资在桥下铺设了巨大的安全网。“这叫做雇主责任。”父亲说,“他考虑的不只是利润。”父亲密切关注了密歇根州麦基诺大桥——他把它叫做大麦克——及之后维拉扎诺海峡大桥的修建,后者一九六四年竣工时连接起了布鲁克林和史泰登岛,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悬索桥。<br>    我父母都在密尔沃基长大,他俩一九四三年相遇时,我母亲十八岁,在一家手套厂工作,我父亲二十岁,在威斯康星州信托银行的一个分行工作。他们在一家汽水店里攀谈起来,我父亲应征入伍时,他们订了婚。战争结束后,他们结婚并搬到了莱利西边四十五英里的地方,这样他就能在那里开一家银行的支行。与他们一同搬去的还有父亲的母亲。我母亲后来没再上班。作为一名家庭主妇,她颇有天赋——她似乎没被家务累弯腰或是变得脾气暴躁,她不会让我们注意到她有多辛苦——而她的还有我的许多衣服都是她亲手缝制的。家里总是井井有条,而且她总是亲自下厨。我们吃的饭菜通常谈不上美味,但还算可口;她喜欢做平底锅烤牛排、面条和奶酪面包,她用一种不经意的方式把她的菜谱一五一十教给我,从不解释我为什么需要知道。我为什么不需要知道呢?她总是无比耐心,常常会有一些小小的甜蜜表示:她会悄悄在我床上留下漂亮的丝带或薄荷糖,或是在我柜子上三英寸高的花瓶里插上一枝花。
展开
目录
序<br>第一部  和睦巷1272号<br>第二部  斯普鲁勒街3859号<br>第三部  马隆尼道402号<br>第四部  宾夕法尼亚大道<br>导读  与作者的对话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