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巴黎之悟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32749645
  • 作      者:
    杰克?凯鲁亚克(Jack Kerouac)著
  • 出 版 社 :
    上海译文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0
收藏
编辑推荐
  巴黎版《在路上》,中文版首次在大陆出版。                                                                                             凯鲁亚克作品中,唯一一部描写美国本土以外的旅程的半自传体小说,在异域的文化背景下参禅悟道。                                           1966年至今已出版15个版本。                                                                                                             震惊凯鲁亚克的十天。                                                                       ——《纽约时报》
  凯鲁亚克的活力富于感染力,他的热情和关注造就了真实而朴素的文章。
  ——《卫报》
  凯鲁亚克是一只非常独特的猫——一个法裔加拿大小乘佛教的“垮掉的”天主教专家。
  ——艾伦?金斯堡
展开
作者简介
  杰克·凯鲁亚克(Jack Kerouac,1922-1969),一九二二年三月十二日出生于马萨诸塞州洛厄尔,父母为法裔美国人,他是家中幼子。他曾在当地天主教和公立学校就读,以橄榄球奖学金入纽约哥伦比亚大学,结识爱伦?金斯堡、威廉?巴勒斯和尼尔?卡萨迪等“垮掉的一代”。
  凯鲁亚克大学二年级退学从事文学创作,并辗转于美国海军和商用航运公司等处。一九五○年,第一部小说《乡镇和城市》出版。一九五七年的《在路上》问世后,他成为“垮掉的一代”的代言人,跻身二十世纪最有争议的著名作家行列。他还著有《达摩流浪者》、《地下人》、《孤独的旅人》和《孤独天使》等作品。
  凯鲁亚克年谱                                                                                                                         1922年3月12日,杰克?凯鲁亚克(Jack Kerouac)生于美国马萨诸塞州洛厄尔,是加拿大法国移民列奥?凯鲁亚克和加布里尔的第二个儿子,排行老三。
  1939年从洛厄尔中学毕业。
  1939年-1940年获哥伦比亚大学足球奖学金。
  1940年-1941年进入哥伦比亚大学本科学习。
  1942年-1943年在美国海军服役,以精神病为由被除名;后在商船上当水手,随船队去英国利物浦。
  1944年认识吕西安?卡尔、艾伦?金斯堡、威廉?巴勒斯;涉嫌参与卡尔杀人案;8月22日同第一个妻子埃迪?帕克结婚。
  1946年~1948年写作小说《乡镇和城市》;在纽约同尼尔?卡萨迪相识。
  1948年同作家约翰?克列农?霍尔姆斯(John Clellon Holmes)相识,提出“beat generation”(垮掉的一代)这一名称。
  1948年~1950年开始写作《在路上》,第一次同卡萨迪(《在路上》主人公迪安原型)横越美国,最后到达墨西哥城。
  1950年《镇与城》出版,与第二任妻子琼?哈弗蒂结婚。
  1951年2月~3月,阅读巴勒斯小说《贩毒者》以及霍尔姆斯的小说《走》手稿。4月,在纽约公寓内的一卷打字纸上写出了《在路上》。10月,提出“自发式写作”方法,开始修改《在路上》。
  1951年~1952年在纽约和旧金山写作小说《科迪的幻想》。
  1952年在墨西哥城写作小说《萨克斯医生》。
  1953年在纽约写作小说《玛吉?卡西迪》和《地下人》。
  1954年在纽约和加利福尼亚州开始研究佛学,在旧金山写成诗集《旧金山布鲁斯》。
  1955年写作《墨西哥城布鲁斯》,在墨西哥城开始写作长篇小说《特丽丝苔萨》。10月3日,同金斯堡等出席旧金山“六画廊”诗歌朗诵会,金斯堡朗诵《嚎叫》,大获成功。
  1956年在墨西哥城完成小说《特丽丝苔萨》,在北卡罗来纳开始写小说《吉拉德的幻想》,在华盛顿州和墨西哥城完成长篇小说《孤独的天使》第一部。金斯堡的诗集《嚎叫及其他》在城市之光出版社出版。
  1957年3月到法国和英国作短暂旅游。《在路上》由纽约维京出版社出版;在佛罗里达开始写小说《达摩流浪者》。
  1958年~1960年写成小说《孤独的旅人》手稿。
  1961年在新墨西哥城完成小说《孤独的天使》第二部,在佛罗里达写成小说《大瑟尔》。
  1965年在佛罗里达写成小说《巴黎之悟》。
  1966年5月同母亲迁往故乡洛威尔,11月9日同第三任妻子斯特拉结婚。
  1967年在洛威尔写作小说《杜洛兹的虚荣》。
  1968年尼尔?卡萨迪死于墨西哥。到欧洲作短期旅行。
  1969年10月21日病死于佛罗里达州圣彼得堡。
展开
内容介绍
  凯鲁亚克风格怪异的半自传体小说!寂寞寻求精神解脱的神宗感悟之旅,巴黎到布列塔尼的东方神秘寻根路!
  不过正如我说,我不知道怎么顿悟的,唯一能做的是从最初开始,可能我会恰好在故事的中心找到,然后欢天喜地一直到故事结束,讲述这个故事别无它因,只是为了陪伴。陪伴是文学的另一定义(也是我最喜欢的),为了陪伴讲述故事,还为了教授某些宗教的东西,或是宗教的敬畏,与真实的生活相关,在于这真实的世界,这是文学应该反映的(在此也的确反映了)。
展开
精彩书摘
  在巴黎(还有布列塔尼)的十天当中,有个时刻我获得了某种启示,那看来又一次改变了我,我想是它使我在接下去七年或更长时间里按那样的模式生活,确切点说,是悟:即日语词中的“突然开窍”,“突然觉醒”,或者简单点儿,就是“眼睛突然睁开”――不管怎么解释,确有什么发生了。旅行结束到家后重新理了理那十天里混乱而又丰富多彩的事件,在我最初的回想中,那“悟”似乎是由一位叫雷蒙·巴耶的出租车司机递给我的,有时候我想那可能是我凌晨三点,在布列塔尼布雷斯特雾气重重的街道上由妄想而生的恐惧,有时候我想那是卡斯泰尔嘉鲁先生和他美得眩目的秘书(蓝黑头发、绿眼睛的布列塔尼人,门牙有缝隙,正好嵌在可舔可吻的双唇中,身穿白色羊毛编织的毛衣,戴着金手镯,洒了香水);或是告诉我“Paris est pourri(巴黎腐烂了)”的侍者;或是在古老的圣日尔曼-德普雷教堂里的莫扎特《安魂曲》演奏,得意洋洋的小提琴手怀着喜悦挥舞着胳膊肘,因为来了那么多名流,教堂的长凳和唱诗班的专用椅都坐满了(而外面正细雨濛濛);或是,究竟是什么?是杜伊勒里花园笔直的林荫道?或是跨越热闹非凡的假日塞纳河轰响的摇晃着的桥梁?过桥时我抓牢帽子知道晃的不是桥(是杜伊勒里码头的临时栈桥),而是我自己喝了太多的干邑,加上精神紧张又没睡觉,一路从佛罗里达费了十二小时过来连带着机场的各种焦虑。是酒吧?是种种苦恼?是哪个从中点拨?                                      如先前的一本自传体的书,我在此用真名,既然这样就用全名,让-路易?勒布里?德?凯鲁亚克,因为这个故事讲的是我在法国寻找这个名字,而且我也不怕给出雷蒙?巴耶的真名供大众检视,因为他不但可能是我在巴黎顿悟的缘起,而且我所说的关于他的一切就是他和蔼有礼,效率高,有款,不套近乎,等等,主要的是他只是我从法国回程碰巧开的士送我去奥利机场:当然了,他不会因此惹上麻烦的——而且很有可能永远也不会看到他的名字印成铅字,因为时下在美国法国有那么多的书正在出版,没有谁有时间赶得及看所有的书,即便有人告诉他,他的名字出现在一本美国“小说”里,他大多也永远不能在巴黎找到地方去买书,如果书真的被翻译了,如果他真找到了,读到他——雷蒙?巴耶,一位了不起的绅士和出租车司机碰巧在去机场的路上给一个美国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也伤不着他什么。
  Compris?
  二
  不过,正如我说,我不知道怎么顿悟的,唯一能做的是从最初开始,可能我会恰好在故事的中心找到,然后欢天喜地一直到故事结束,讲述这个故事别无它因,只是为了陪伴。陪伴是文学的另一定义(也是我最喜欢的),为了陪伴讲述故事,还为了教授某些宗教的东西,或是宗教的敬畏,与真实的生活相关,存于这真实的世界——这是文学应该反映的(在此也的确反映了)。
  换句话说,说完后我就闭嘴,讲述“如果怎样将会怎样”的编造的故事和罗曼司是为年少年长的白痴写的,他们不敢在书中读到他们自己,就像他们可能不敢在生病受伤或余醉未醒或发癫发狂时照镜子一样。
  三
  其实,这本书说的是,可怜可怜我们吧,千万别为了我写这些犯怒。
  我来自佛罗里达。坐着巨大的法国航空公司的喷气客机,快抵达时飞过巴黎近郊,我注意到夏天北部的乡村是多么的葱绿,因为有冬雪直接化入了那片肥圆的青虫似的草地。比任何棕榈树国度的任何时节都要绿,尤其是在六月,在令一切枯谢的八月(Ao?t)来临之前。飞机着地,没发生乔治亚故障。这个我说的是一九六二年一架满载着带足礼物的亚特兰大头面人物的飞机正要飞回亚特兰大,飞机一头冲进一家农场,无人幸免。飞机从未离地而半个亚特兰大城就空了,所有的礼物散开了,烧毁了,遍布奥利机场,一出壮观的基督徒式的悲剧,全然不是法国政府的错,因为飞行员和乘务员都是法国公民。
  飞机不偏不倚地着陆。我们在一个灰蒙蒙、冷飕飕的六月清晨到了巴黎。
  机场大巴上一位移居国外的美国人正平静快乐地抽烟斗,一边和乘坐另一架飞机刚从很可能是马德里或其他什么地方来的朋友聊天。在我坐的那架飞机上我没和那个疲倦的美国画家姑娘说话,因为飞过孤单寒冷的新斯科舍时她睡着了。她经历了累死人的纽约,必须给在那儿照看她的人买一百万杯饮料——话说回来,不关我的事。过艾德威尔德时,她问过我是不是去巴黎找我的老相好。不是。(我真该去找老相好。)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