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灭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32137022
  • 作      者:
    (荷)玛格丽特?德默尔(Margriet de moor)著
  • 出 版 社 :
    上海文艺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0
收藏
编辑推荐
    与《2012》、《日本沉没》截然不同的全新灾难体验一场五百年一遇的灭顶之灾,一次危机四伏的角色互换<br>    一部让欧洲读者泪奔,别具一格的精彩灾难小说<br>    荷兰实力派获奖女作家玛格丽特·德默尔<br>    深情描绘自然蛮力下的善与人性,爱与信仰
展开
作者简介
    玛格丽特·德默尔(Margriet de Moor 1941-),荷兰著名女作家,出身于文学世家,以渗透美学韵味的小说闻名于欧洲文坛。1998年,她的短篇小说集《从后面看》成为了当年荷兰销量第一的文学处女作,并获金狗耳奖,入围AKO文学奖。次年的短篇小说集《双人像》获露西.B和范德胡特文学奖,1992年的长篇小说《灰色到白色到蓝色》获AKO文学奖。之后的小说《行家》、《埃及公爵》、《克莱采奏鸣曲》、《灭顶》等同样得到厂读者和评论界的高度赞扬。她的作品已被译成了二十多种语言。
展开
内容介绍
    《灭顶》是一部扣人心弦、情感细腻、真实和幻想完美融合的小说,秉承厂荷兰文学长久以来技巧精湛、特色鲜明的优点。狂风大作、洪水汹涌之夜,荷兰泽兰堤坝决口,这次五百年一遇的灭顶之灾直接造成上千人死亡,七万余人无家可归。当天早上,一对心灵相通的姐妹——阿曼达和丽娣互换角色。姐姐丽娣留下厂自己年仅两岁的孩子让妹妹阿曼达照料,而她从阿姆斯特丹驱车赶赴泽兰,参加为妹妹的教子举行的庆祝会。由于两姐妹过于相像,周围没有人发现她们所为。然而,阿曼达做梦都没想到,丽娣已经陷入了疾风骤雨的中心……德默尔完美地将身处两地的两姐妹的故事交织在一起,巧妙地将灾难场景与主人公多年后的境遇相互切换,使故事更具说服力,更为感人。小说文字优美,满怀深切的情感,兼具神话故事的大气和西方宗教的神秘感。
展开
精彩书评
    玛格丽特?德默尔成功描绘了自然的蛮力和人类对死亡的抗拒,相当精彩。 <br>    ——《忠诚报》 <br>    一部写作技巧完美的小说,令人增长见识又令人信服,激动人心又发人深省。 <br>    ——《尺度报》 <br>    玛格丽特?德默尔采用抒情散文体来写作,她娓娓道来的故事展示了生活是如此恬静,又是如此令人难以置信而美丽。 <br>    ——德国著名文学评论家马塞尔?拉尼基 <br>    德默尔的描写优美矜持,既满怀深切的同情又含有神话的分量。 <br>    ——NLPVF网站
展开
精彩书摘
    她,姐妹俩当中的一个,站在窗子边上,两眼望着窗外。这是一个深冬的早晨,天刚蒙蒙亮。刮了一夜的风不再像昨天那么宜人,变得又吵又躁,让人心烦意乱。她怀里抱着小女儿,身上早已穿戴整齐,大衣的扣子,也系得严严实实的。眼看就要上路了,可她却犹豫起来,就像一个一心盼着出门的人,当这一刻真的来临,却又巴不得留下来,待在家里。说起来,这整个的计划本不是她的主意,而是阿曼达的。但是,纠缠这些没有什么意义,眼下她心里想的只有一件事:其实,我很想有机会开车去兜兜风。阿曼达,今天和明天,女儿就托付给你了,今天晚上,你和我丈夫一起去参加朋友家的舞会吧,反正你也知道,舞会的女主人正巧是他同父异母的妹妹。明天,最迟下午,我肯定回来。<br>    丽娣家在一栋华丽的房子里,从二层到三层,占了整整两层楼,周围是一个普通的居民区,旁边紧挨着一个小公园。她的目光越过黑黝黝、光秃秃的树枝,望着对面的楼,脑子里一片茫然。她没有注意到,在斜对面的楼顶上,一个男人的身影正沿着楼檐缓缓爬动。那身影停下来,从怀里掏出一面旗子。旗子一遇到风,便陡地展开,在猛烈的西北风中呼啦啦地飘着。这是一月的最后一天。如果这时候,有人对怀抱着小女儿娜佳的她说,好好看看身边这一切吧,因为你这一走便是永别了,那她一定不会信,虽然她心里早就知道,那一刻迟早都要来。说到底,她毕竟只有二十三岁啊。<br>    她头也没扭地随口问到:“你说,这天会不会下雪啊?”<br>    阿曼达手里端着一杯咖啡,从桌边站起身来,答道:“不会的,这风也太大了。”从她的声音里,听不出一丝一毫的忧虑和担心。她迈着大步,在房子里走来走去,一边走,一边吸溜吸溜地喝着咖啡。她总喜欢这样。她光着脚,下身穿着短裙,上身披了件毛衫,在这有着高高的天花板、屋顶四周装饰着石膏花纹的房间里,她那怡然的神态会让人误以为,这里的女主人是她而不是丽娣。屋里光线很暗,在最靠里的房间,暗得连家具的轮廓都看不清。一盏绿罩子落地灯朦胧地照着,借着昏暗的光线,隐约可以看见一只靠墙的小桌,桌上放着一些零乱的物件,一把茶壶,一部电话,还有一只系着丝带的文件夹,旁边是通往走廊和楼梯的门。这栋楼和公园周围的其他房子一样,看上去有些破败,原先的漂亮橡木门早被战火烧成了灰烬。只有在三层,在那些散发着被褥、衣物、肥皂和化妆品味道的房间里,还或多或少残留着一些十九世纪末的装饰风格。为了遮挡光线,所有卧室的上半截窗户都装了涂铅的遮光玻璃。<br>    暴雨敲打着窗子,雨水顺着玻璃一道道淌下来。丽娣透过雨滴间的缝隙向外张望。要不,还是走沿海那条路吧,她心里拿定了主意。过了阿姆斯特丹,不去穆尔大坝,而是到马斯路易斯,在那儿乘轮渡穿越新航道。具体路线她还没有想好,不过没关系,反正车里有地图,到时总会有办法。一阵暴雨过去了,霎时间,四周变得异常安静,只有阿曼达脚下的地板在吱吱嘎嘎地响。过了一会儿,响声停了下来,她不用看就能猜到,阿曼达一定和自己一样,正观察着窗外的天气。<br>    “我总觉得怪怪的,那些人根本不认识我啊。”她说。<br>    “那有什么关系。”阿曼达走到窗边,说,“他们也有一年多没见过我了。”说到这儿,她格格地笑起来,“等你走进饭店,就是威尔纽斯大街的吉尔克饭店的时候,我敢说,那些人肯定会认错,呵呵,他们根本想不到,你是你,而不是我。”<br>    两人的脸上,同时掠过一丝默契的笑容。<br>    她们的确长得很像。所有人都这样认为。她们都属于那种个子高大、体形苗条的女孩,有着宽宽的肩膀,身体略微前倾,似乎时刻都在提防着,生怕前面突然冒出什么危险。如果她们转过身来,你会更加惊讶,因为两人长得实在太像了:深栗色的长发直直地垂在肩膀上,两侧的头发拢在耳后,露出洁白、细嫩的耳郭,额前的刘海剪得齐齐的,遮住了脑门儿,似乎是不想让人知道,那脑门里面究竟藏着什么心思。但是,两双大大的眼睛,却将她们的心情暴露得一览无余:快乐、悲伤、嘲讽、无聊、迷茫。不同的情绪,常常会在一瞬间发生转换。最令人惊讶的是,这对姐妹感受和判断世界的目光总是惊人地一致,就像是一个人。<br>    丽娣把娜佳放在地上,伸出两臂把她搂在怀里。即使姐妹俩再像,却仍有一点不同:只有她,才是这个女孩的母亲。“小心点儿,别让她着凉。”她一边叮嘱着,一边蹲下身来,用鼻子亲昵地蹭了蹭女儿的脖子,神色间流露出一种温情。这是母女之间特有的温情,它来自于母女俩朝夕相处的无数个日夜。在宝宝刚出生后那些哭闹不休的夜晚,她一次又一次把女儿抱到自己的床上,轻声提醒丈夫把身子往里面挪一挪,呼唤不要打得太响。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旅行<br>1 分手的早晨<br>2 姐妹<br>3 风景<br>4 你替我去吧<br>5 这里曾是城市<br>6 教母<br>7 你是另一个人<br>8 失踪者<br><br>第二章 无眠之夜<br>1 月,冷,夜<br>2 他们在看着<br>3 港口<br>4 梦魇<br>5 我们上床吧<br>6 村庄<br><br>第三章 天有阴晴<br>1 气象学家<br>2 阿姆斯特丹气压偏低<br>3 远地点的月亮<br>4 风吼浪啸<br>5 阳光明媚的一天(一)<br>6 阳光明媚的一天(二)<br>7 幸运的巧合<br>8 天有阴晴<br><br>第四章 家庭故事<br>1 临盆<br>2 同床异梦<br>3 最后的午餐<br>4 娜佳·布洛维尔<br>5 沉没的阁楼<br>6 哦,爸爸<br>7 驶向东须尔德湾<br>8 逝者<br>第五章 圣歌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