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永生的启示:英国浪漫主义诗歌名篇赏析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35158468
  • 作      者:
    章燕主编
  • 出 版 社 :
    湖北教育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0
收藏
内容介绍
  英国19世纪浪漫主义诗歌是英国文学乃至整个欧洲文学和世界文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英国诗歌史上,19世纪浪漫主义诗歌继承了英国文艺复兴时期以来的抒情诗风,将民主的精神、自由的意志、浪漫的理想、自然的风光等融入了心灵的沉思与激昂的情感之中,也提出了能使后世诗歌得到进一步发展和深化的美学思想。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兴起正处在欧洲启蒙思想深入人心和法国大革命风起云涌的时代。
展开
精彩书摘
  本诗是《天真之歌》的序诗,诗人采用说故事的形式向读者叙述了他撰写诗集的起因。作为诗集的开篇之作,《序诗》在介绍诗集内容、引入主题思想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儿童、天真、羔羊、牧歌等贯穿整个诗集的关键概念和形象在这里得到集中体现。《序诗》就像一场剧的序幕或交响乐的序曲,巧妙地引出了作品的点睛之处。
  在诗中诗人扮演了传统田园诗中牧羊人的角色,在山谷中用笛子吹奏并且唱出快乐的田园小调。《天真之歌》继承了英国16、17世纪田园诗的传统,借用了牧羊人和田园的意象,这在《序诗》中得到了充分展现。同时,另一重要主题——儿童——紧随其后出场。儿童的形象是和天使、圣洁的概念紧密相连的。他不是一个普通的孩子,而是像天使一般驾云而来。诗人在描写他出场的时候特地强调他的神圣性,使用倒装句式将“On a cloud”置于句首,而非简单叙述为“I saw a child on a cloud”。这不仅是诗歌押韵的要求,也突出了儿童圣洁这一主题。这个天使般的孩子要求诗人吹奏乐曲、唱出歌曲并且把歌曲记录下来,正是他激发了诗人写作的灵感。孩子要求诗人吹奏、歌唱并写下一曲关于羔羊的诗歌,这又暗示出羔羊这个具备神圣性的意象将成为《天真之歌》的又一重要主题。就这样,诗人、儿童、羔羊、天使等概念联系在一起。这些形象在《天真之歌》的其他诗篇中都有突出体现。
  值得注意的是,这里所描绘的孩童超越了一般的儿童形象,不仅仅代表着天真无邪。在倾听诗人吹奏或唱歌的时候,孩子的情感也经过了由悲至喜的转变。他不仅在听歌,并且通过歌声去感知生活,去体验人们心灵中的悲喜。孩子所能感知的事物远远超越了成人缺乏想象力的感官体验。实际上,孩子具备非凡的感知能力和视野,这是全书的一个重要思想。虽然诗人在最后一句说明《天真之歌》是为单纯、快乐的儿童所写,但诗中儿童复杂、多面的情感反应又向读者暗示出诗集内容也像孩子敏感的心灵一样具有多面性,不能只把它当做简单的儿歌来理解。这或许也是为什么看似简单的《天真之歌》能如此长久地受到文学界和读者关注的原因之一。
展开
目录
巴博尔德(Anne L.Barbauld,1743—1825)/1
生命/5

布莱克(William Blake,1757—1827)/7
《天真之歌》序诗/12
羔羊/17
荡着回声的草地/20
爱的秘密/23
毒树/27
伦敦/31
扫烟囱的小孩(一)/34
扫烟囱的小孩(二)/39
苍蝇/42
老虎/48

玛丽·鲁宾逊(Mary Darby Robinson,1758—1800)/50
伦敦,一个夏季的早晨/56

彭斯(Robert Burns,1759—1796)/58
一朵红红的玫瑰/62
长久的友谊/68
约翰·安德森/71
玛丽·莫里森/77
致田鼠/83

玛丽·兰姆(Mary Lamb,1764—1847)/85
小孩与蛇/91

华兹华斯(William Wordsworth,1770—1850)/94
她住在没入到的幽径/98
水仙/104
我们是七个/112
廷腾寺/129
在西敏寺桥上/139
孤独的割禾姑娘/145
颂永生的启示,来自童年的记忆/160

玛丽·泰伊(Mary Tighe,1772—1810)/168
赛吉;爱神的传说/178

柯尔律治(Samuel Taylor Coleridge,1772—1834)/183
忽必烈汗/192
午夜霜/202
爱/212
有点儿稚气,可是挺自然/218
实际的时间和想象的时间/221

罗伯特·骚赛(Robert Southey,1774—1843)/222
布伦宁战役/229

兰多(Walter Savage Landor,1775—1864)/232
死神站在我头上/236
作于七十五岁诞辰/239

查尔斯·兰姆(Charles Lamb,1775—1834)/240
旧时熟悉的面孔/245

坎贝尔(Thomas Campbell,1777—1844)/247
鹦鹉/253

穆尔(Thomas Moore,1779—1852)/255
昔日的光辉/260

李·亨特(Leigh Hunt,1784—1859)/261
阿菩·本·阿丹/266

拜伦(George Gordon Byron,1788—1824)/267
她走着,洒一路姣美/272
当初我们俩告别/277
我们将不再徘徊/282
写于自佛罗伦萨赴比萨旅次/286
哀希腊/299

雪莱(Percy Bysshe Shelley,1792—1822)/303
峨席曼迭斯/308
一八一九年的英国/312
致英国人民之歌/317
爱的哲学/321
寄西风之歌/329
致云雀/341
给——(“一个词儿被过多地亵渎了”)/347

菲丽西亚·希曼斯(Felicia Dorothea Hemans,1793—1835)/348
卡萨卞卡/354
一位女诗人的墓/360
赠一位流浪的女歌手/366

约翰·克莱尔(John Clare,1793—1864)/367
作于北安普顿郡精神病院/371

济慈(John Keats,1795—1821)/373
初读恰普曼译荷马史诗/379
蝈蝈和蟋蟀/382
我恐惧,我可能就要停止呼吸/387
亮星!但愿我像你一样坚持/391
冷酷的妖女/397
赛吉颂/408
夜莺颂/419
希腊古瓮颂/429
秋颂/437

营蒂霞·伊丽莎白·兰登(Letitia Elizabeth Landon,1802—1838)/439
濒临死亡的孩子/445

后记/447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