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藏书?读书?治学(代序)<br>卷上藏书<br>藏书家文化心态的共识与分野<br>藏书文化交谈录<br>藏书的聚散<br>中国的私人藏书家<br>明清藏书家的藏用理论<br>天一明珠话沧桑<br>综论天一阁的历史地位<br>常熟藏书首脉望<br>汗竹斋及其主人<br>扫叶山房谈往录<br>池北书库与王士祯<br>古越藏书楼百年祭——记徐树兰与古越藏书楼<br>徐家汇藏书楼<br>海宁藏书家浅析<br>刘承干与嘉业堂<br>日藏汉籍与黎庶昌<br>天津藏书家陶湘<br>以“破伦”精神来藏书<br>袁寒云和宋版书<br>也说岛田翰的才与德<br>一部有价值的藏书志——张金吾的《爱日精庐藏书志》<br>书厄<br>我的书缘<br>我与古旧书<br>卷下读书<br>闲话读书<br>读书十谈<br>读书散忆<br>杂书不可不读<br>治学的途径与方法——为王世伟《历史文献研究》作序<br>和中学生谈读书<br>《史记选》今昔琐议<br>读《中国地方志总目提要》<br>《中国旧志历史文献分类专集》序言<br>读《中国文献学资料通检》<br>清人别集的价值——《南开大学图书馆藏稀见清人别集丛刊》序<br>读《2000年中国最佳随笔》<br>吹尽黄沙始见金——读清人笔记<br>《传统特色文献整理与收藏》序<br>一部外国人研究中国文字狱的专著——读《戴名世年谱》<br>一个参与中国政治的外国人——读窦坤的《莫理循与清末民初的中国政治》<br>出自圈外人之手的史学奇葩——读《大三国演记》<br>读《雕刻在石头上的王朝》<br>留取丹心照汗青——读《只唯实——阎红彦上将往事追踪》<br>他们不仅仅是淘书——读《日本学人中国访书记》有感<br>幕僚史研究的特异之作——题伍立场《烽火智囊》<br>期待美的历史——读《文化的江山》<br>气冲剑匣笔扫游魂——《甲午战前钓鱼列屿归属考〉)中文本序<br>暑天的阴凉——读张阿泉《慢慢读,欣赏啊》<br>《南开话剧史料丛编》序<br>文如其人——为《籍海拾零》序<br>袁逸《书色斑斓》序<br>《易学通论》后记<br>《萧山县志稿》(民国二十四年本)整理本前言<br>我对二轮修志的一些看法<br>新志评说<br>后记内容摘要
读书要立足于勤,要有持续不断的韧性,不要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要能坐冷板凳,不能坐不住。范文澜老师曾说过“板凳宁坐十年冷”,坐冷板凳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要有决心。冷板凳坐几天容易,坐一辈子就非有坚忍不拔之志不可,许多大学问家都是坐冷板凳坐出来的。<br> 汉代学者董仲舒尝引古训“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以自律。“临渊羡鱼”是一种浮躁,揣手坐在水边为得鱼者人声叫好。羡慕人家的成绩,结果满载而归的是人家,自己空耗精神,蹉跎岁月,只落得双手空空,一事无成。“退而结网”则是坐在又硬又冷的板凳上,默默地结网,终究结成一面大网,能够从心所欲地捞鱼。我很敬佩这条古训,就以此作为座右铭,悬之案头。<br> 要懂得分类读书。有的书是经典名著,这类书用以奠定基础都需细读、精读,不要图速度。前人有句害人的话,说二目十行一,这可能有益于速度,但浮光掠影,扎不稳根基,一生都难补救。因此,凡是要细读、精读的书,应该是一十目一行一,要专注精力,细嚼慢咽。基础稳了,速度自然会快,速度快了,数量自然会增。有的书则只需浏览,掌握其大致内容,如类书、杂书和前四史外的备史(专攻某时代者除外),其中某些部分等需要时再细读。有的工具书必须要熟练掌握使用方法,用时方能得心应手。分类读书可增加速度和扩大数量,但细读、精读的书一定不要图快求多。<br> 读书要写札记,虽然费时间,但切记“磨刀不误砍柴工”。读书多了,思考多了,积累多了,自然就质疑,这就是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