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中国联史上几个“难产联”
第一节 东坡煮雪联
北宋时,苏东坡任职杭州知府,一天趁闲在“东坡煮雪亭”融雪煮茶。偶然因事煽情,联兴萌发,拟吟成一上联:
“东塔寺,东坡亭,东坡煮雪,雪瑞年丰。”
可左思右想,搜肠刮肚,引经据典,这下联就是一直对不出来。时人见了,也没一个能痛快对答,成了一副难产的对联。直到数百年后,清末民国初,西泠印社成立后,文人才子云集,才被人冥思苦索,以西泠印社为构思模式,勉强续对得下联:
“西湖边,西泠社,西泠观书,书奇画异。”
第二节 西湖锡壶联
北宋有一学者,嗜酒如命,因此游西湖时,随身带有一锡制的酒壶。想不到在游船上一失手,该锡壶连酒一起掉入西湖,因此痛惜万分。回寓所后,思酒惜壶夜不能寐,于是凑成了一对联的上联:
“游西湖,提锡壶,锡壶掉西湖,惜乎锡壶。”
上联一出,惊动了当时的杭州城,所有文人学士,官宦学者,无不摇头晃脑,苦苦思索,连当时的州知府苏学士也参与此列。然而掌灯熬夜,废寝忘食,都一直苦苦寻求无以应答。此联看似平常,但一直悬挂到明朝,大理学家朱熹知福建建阳府时,他路过南平,意欲购买南平的景泰蓝古瓶时,忽然想起这个古老的锡壶对联来。加上他总算买到他想买多年的景泰蓝古瓶,而情趣盎然,于是在南平旅店里对出了这个下联:
“过南平,买蓝瓶,蓝瓶出南平,难得蓝瓶。”
第三节 望江楼联
宋朝时诗词鼎盛时代,文人雅士,儒商宦官扎堆,动辄词赋歌舞升平,风清月朗吟咏不绝于耳。当时,成都的望江楼也是骚人墨客常聚之地。
一天,在该楼的壁上出现了这样一副求对联:
“望江楼,望江流,望江楼上望江流;江楼千古,江流千古!”
凡人见了,也都翘首吟诵,深觉该联平中出奇,儒雅而又含蓄旷慨,实属难得。但要真正对仗附对一下联,终究无人响应。那些翰林学士,状元进士也自叹不如。就这样,这副对联望着不断的江流,沉寂了几百年。
清朝时,四川成都郊北的什邡,有位秀才,名叫李玉吉,难得来“望江楼”闲逛,见了这联,他就紧锁眉头,联想蹁跹……情绪汹涌中,他想到他家乡有名的“印月井”,对,就是它!灵感顿生,吟道:
“印月井,印月影,印月井里印月影;月井万年,月影万年!”
一个小秀才,终于续上了百年悬疑的历史名联,不能不说是一个历史奇迹。
第四节 此木为柴联
清乾隆帝,因其自小有他皇祖父康熙的名拆字联:“山石岩上古木枯,此木成柴”的深刻印象,在会见号称扬州八怪的奇才子郑板桥时,决计不错失良机,想出一联,以试他的真才实学。待其觐见后,席间酒过三巡,乾隆急出一联,请求试对:
“此木为柴山山出。”
郑板桥听后,十分紧张,竟急出一身冷汗,越思越想越觉棘手。终不得顺利对答。事后,倍感汗颜地告别皇上。乾隆遗憾地摇着头,目送他姗姗离去。
郑板桥回家后,为此一对,日夜苦思,终成一思想垒块,这样一直心悬意挂了数年。
后来他被人诬告牵连入狱。在狱中,百无聊赖,终又想起了皇上的那副对联。在一个阴雨初晴的傍晚,牢灯刚刚点亮,只见袅袅灯烟一缕飘浮,他突然才思一显,一拍大腿,“有了”,“古木枯成柴,此木为柴山山出”,“火登灯冒烟”——就是它!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