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银娜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208092624
  • 作      者:
    (德)洪素珊(Susanne Homfeck)著
  • 出 版 社 :
    上海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0
收藏
编辑推荐
  她童年的记忆装在那个随她四处漂泊的旅行箱里,从上海到青岛,辗转德国、瑞士,最后回到中国台湾。
  她告诉我,她七岁就到了德国,在德国长大。她拿出一个饼干罐头,给我看在沙恩霍斯特号邮轮上和在勃兰登堡上学时拍的照片。其中有张照片特别打动我。她在一艘大船上无畏地远眺一无所知的未来。
  ——作者  洪素珊
展开
作者简介
  洪素珊,Susanne Homfeck,1956年出生,日耳曼语言文学家、汉学家、翻译家、作家。曾翻译张爱玲、莫言、林海音、杨牧,白先勇、哈金、裘小龙等中国作家的作品,撰写关于中式养生的书籍。2007年获贝克出版社翻译家奖。《银娜》是其首部长篇小说。
  黄霄翎,1973年出生于杭州,现居上海。德语翻译。曾在中国和德国文学杂志上发表小说和散文。
展开
内容介绍
  1937年,日军逼近上海,7岁女孩陈银娜的父亲想把女儿转移到安全的地方。他想到了1900年时,自己的叔公和一个德国军军官之间的友谊。于是银娜被送到德国小城勃兰登堡,住在军官的儿媳、孀居的冯·施泰尼茨太太家中,井在当地上学。在冯·施泰尼茨太太悉心的照顾下,银娜缀快学会了德语也适应了当地生活,甚至拥有了自己的德国朋友。可不久之后,德国也爆发了战争。当银娜和冯·施泰尼茨太太为了躲避空袭一次次躲进地下室,各种生活必需品也日趋紧张的时候,银娜体会到了战争对曾通人生活的巨大影响……
展开
精彩书摘
  “我们到勃兰登堡后不久,”美华说,“就是冬天了。外头很冷,比上海冷得多。不过不用怕,屋子里的暖气很足。最美的是雪。”“雪有什么美的?”伊娜在上海见过几次飘雪花,就像恶心的头皮屑一样,一落地就化了。
  “德国的雪积着不化,一片雪白,在外头玩特别开心,可以堆雪人,或者站在一个叫雪橇的木头架子上从山上往下滑。”
  这个听起来不错,关于那个拿着从山上滑下去的东西,她还要仔细打听打听,可眼前渐渐飘起了雪花,她合上了眼睛。
  “早上好,晚上好,对不起,请,谢谢。”
  伊娜已经学会了好多词语可以在德国乘客那儿一试身手。可麻烦的是,大人们一听,就喜出望外地弯下腰来,一大堆硬梆梆的话音像雨点一样落在她的头上,一个字也听不懂。还好她很快想出一条脱身妙计。她彬彬有礼地行个屈膝礼,她跟美华在客舱里练的,说声“再见”,嘻笑着逃之天天。
  堂姐恨不得整天给她上课。也难怪,毕竟她想当老师嘛。可凭什么要我给她当试验品啊?伊娜想,数字、单词、句子,每个场景都被美华利用起来,为伊娜去德国做准备。就连吃顿饭都躲不过她的唠叨。她要伊娜学着用刀叉吃饭。毕竟,香肠面包或者一大块肉排很难用筷子扒进嘴里。这里每个人都放肆地拿着刀子,在盘子里的肉上割来割去的,伊娜简直看不下去。在中国,煎肉之前,就把肉切成适口的长条,吃的时候拿筷子一夹,送进嘴里就行。刀子不用上桌,要不然显得太粗鲁了。
展开
目录
第一部分  上海——青岛——意大利热那亚——德国勃兰登堡
1955年  台北  回忆
1937年5月  上海  家中
1937年夏  青岛  儿童院
1937年9月  从青岛到热那亚途中  公海上的中秋节
1937年10月  到达德国
第二部分  德国勃兰登堡
1937年10月  勃兰登堡  新家
1938年4月到5月  勃兰登堡  学校
1938年夏天  高温假和星期天问题
1938年11月  碎碎不安
1939年  勃兰登堡  一场新的战争
1940年  勃兰登堡  活人死人都要用钱
1941年  勃兰登堡  又要收拾行李了
1942年  勃兰登堡  噩梦
1943年  勃兰登堡  轰炸柏林
1944年  勃兰登堡  我们拿伊娜怎么办?
第三部分  德国勃兰登堡——瑞士——中国台湾
1945年  勃兰登堡  离别
1945年4月  前路未卜
1955年  台北  伊娜的回想
年表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