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作家笔下的新竹:竹堑风飏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807195139
  • 作      者:
    作家笔下的海峡二十七城丛书编委会,台湾图书出版事业协会编
  • 出 版 社 :
    海峡文艺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0
收藏
编辑推荐
    该丛书所介绍的海峡27城,主要包括海峡西岸经济区的20个设区市和反映台湾发展历史沿革的7个代表性城市:台南、台北、台中、新竹、嘉义、高雄、花莲等。<br>    该丛书对27城历史文化进行描绘,用历史眼光辩证审视,用现代感情勾画叩问,用精彩文字和富有表现力的图片生动展示,从一个层面展示了中华民族悠久历史,体现两岸之间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br>    《作家笔下的新竹》介绍的是新竹。
展开
内容介绍
    新竹位于台湾岛西北部,旧名“竹堑”,因为终年多风,又有“风城”之称。它是被台湾最早开发的城市,三百多年的历史,在新竹市留下了许多古迹。此外,客家风情是它重要的文化特色。其中,新埔镇的枋寮义民庙,堪称台湾义民庙的“总坛”,是客家信仰的重镇…… <br>    《作家笔下的新竹》以散文的手法探寻历史,注入现代人的情感,赋予较强的文学性和可读性;书中辅以大量精美的图片,图文并茂,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既可作为散文佳作来品,也可作为乡土历史教材来读,还可成为外地读者了解一个城市的旅行读本。
展开
精彩书摘
    北路首邑竹堑城<br>    郑再传<br>    竹堑城是一个因为聚居、生活、防卫而衍生的故事。    按文献记载,明末清初出现在竹堑的闽南人,仅系活动,未闻有卜居者,直到闽南泉州府同安县人王世杰,于清康熙年间渡海台湾经商,路过竹堑埔,发现竹堑地区土地广阔,沃腴平野,认为是值得垦殖所在,才向郑克塽请垦。<br>    清康熙二十二年,郑克壤降清,王世杰请垦一事只得暂告段落,随军内渡回返泉州。返乡后的王世杰仍念念不忘竹堑埔可发展的广大平原,遂召集乡人百余,于康熙三十年结伴远渡黑水沟来台,聚居竹堑,开始从事垦荒。<br>    王世杰未垦殖前,清康熙年间到访台湾旅游的著名旅行家郁永河在他的著作《裨海纪游》中,提及竹堑当时的苍凉实况:“竹堑、南崁山中野牛干百为群,……自竹堑至南嵌八十九里,不见一人一屋,求一树就阴不得,途中遇麇鹿逐队行伙伙。”可见其时,竹堑地域皆榛莽,少居民,纵有,也仅少数闽南人和当地人杂居。<br>    另一著名文人蓝鼎元也有同样描述,他在《记竹堑埔》一文中说:“竹堑埔宽长百里,行竟日无人烟;‘野番’出没,伏草莽以伺,杀人割首级,剥髑髅饰金,夸为奇货,由来旧矣。行人过此,必倩‘熟番’挟弓矢为护卫,然后敢行,亦问有失事者,以此视为畏途。其地平坦,极膏腴,野水纵横,处处病涉,俗所谓九十九溪者。”<br>    如此情况,足可穷见彼时竹堑一地之荒凉未拓。蓝鼎元文中所述“九十九溪”应指原名叫“隙仔溪”的客雅溪。当地曾传闻说:“传说客雅溪有九十九弯,少了一个弯,就有一百弯,永远缺一的一个数,所以无法出天子。客雅溪畔有一户人家,老家长有一个心愿,即是家族人数达到一百人才分家,但一直达不到一百人,最多时也就九十九人,就是因为客雅溪只有九十九湾。”<br>    现在的新竹城即是昔时的淡水厅城遗址,清雍正十一年同知徐治民,卜竹堑社之所在地,四周种植刺竹为城,周围四百四十余丈,分建东西南北四门,并建门楼。<br>    清嘉庆十一年的蔡牵之乱,首先犯北路的沪尾(今淡水),次袭沿海各地,淡水厅城民众筑土围,以供防御。嘉庆十八年同知查廷华就土围加高镶宽。道光六年乡绅郑用锡奉巡视台湾的闽浙总督孙尔准之令,和同知李慎彝等禀请改建厅城获准,将原属土墙围成的竹堑城改成砌石城楼。<br>    台湾道孔昭虔亲自履勘,测量城基,认为原建太狭,土围又太广,于是拆毁内外,更改规模,建立砌石城楼,有四门,东称“迎曦”,西称“挹爽”,南称“歌熏”,北称“拱宸”,所需经费四万七千四百九十八两,都是官民义捐筹凑的,工程于清道光七年六月动土,九年八月竣工。<br>    清朝时淡水厅是北台湾的政治经济中心,当时的淡水厅治就设在淡水厅城竹堑城内城隍庙旁。身为要地,为了防御需要,竹堑地区乡绅,便兴建竹子城。又为防海盗侵扰沿海而加筑土围,之后兴建石砖城,道光九年农历八月二十四日落成。道光二十二年因战争需要而加高外部土墙,使竹堑城成为双重城廓的城市风貌。<br>    如今一般所指的新竹城,通常是指现在东门城所代表的道光九年所砌的石城墙。<br>    大体而言,竹堑旧城的发展可分为三个时期:<br>    一、竹子城时期:<br>    清雍正十一年,于聚居的城隍庙附近植栽防御用途的刺竹丛。初期的竹子城是以台湾生长的刺竹为材料,周长四百四十余丈(约1408米)。设有四座城门,东门位于暗街仔(东前街36巷),北门位于北鼓楼(新复珍饼店一带),南门位于关帝庙一带,西门位于石坊街口一带,但在乾隆嘉庆年间便遭到了毁坏。<br>    二、石砖城时期:<br>    在清嘉庆年间,为防海盗蔡迁等人的作乱,所以兴建了保护聚落的土城墙,土城周长一千四百九十五丈(约4984米),南北距石城不及半里,城高一丈(约3.2米),城外植竹开沟,沟宽二丈(6.4米)。<br>    土城建有四座大城门——东为宾呖门,西为告成门,南为解阜门,北为承恩门,四座小城门——东为卯耕门,西为观海门,南为耀文门,北为天枢门,形成石砖城外有土城,两道<br>    ……
展开
目录
探寻历史遗存<br>北路首邑竹堑城<br>采田福地刺竹城<br>迎曦门前暗街仔<br>乌衣巷内进士第<br>北郭烟雨话名园<br>王谢堂前是潜园<br>难忘竹堑两名园<br>艺术极品话郑墓<br>允文允武昭千古<br>砖砌石墙添古朴<br>拜访古代先贤<br>竹堑先驱王世杰<br>开台进士郑用锡<br>一代豪绅林占梅<br>客家之光林先坤<br>内山功臣姜秀峦<br>感悟绿色山水<br>石门观洪天上来<br>湖中夜话溪山晓<br>花心那罗桃花源<br>春游狮头雨意侬<br>风城的故事<br>名山访道人<br>登大霸尖山题咏<br>达观自在陶渊明<br>大溪口度周末<br>佛洞胜景狮山对夕阳<br>品味地方风情<br>竹堑年俗乐谈<br>玉液琼浆崎顶西瓜<br>客家美食成家客<br>观音陂塘莲花锦簇<br>向日葵茶沁馨香<br>大溪老街怀旧趣<br>南庄思古桂花巷<br>蓝布衫群聚之乡<br>闽客共治的桃园名产<br>客庄节庆寓意深<br>秀才米是“聚宝盆”<br>湖口老街意盎然<br>编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