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寮遗址话诸罗<br> 夜绿<br> “鱼寮遗址”位于嘉义县太保市港尾里鱼寮聚落西侧,遗址东西长约500米,南北宽约400米,是属于4500—3500年前新石器晚期的“绳纹红陶文化”。<br> “中研院”考古专题中心执行长刘益昌教授强调,鱼寮遗址是他从事考古30多年所发现的最重要遗址之一。<br> 遗址内容丰富而精彩,可以借着考古学研究了解当时居民的生活与文化,而且鱼寮遗址的遗物特征相当独特,与当时台湾省中部地区的营埔文化、南部地区的大湖文化都有相当的差异,可作为嘉义平原史前文化的代表性遗址。<br> 鱼寮遗址之出土文物因当地一直都是甘蔗田,所以没有受到严重的破坏,状况保持良好。因此鱼寮遗址的出现,对台湾史研究,相当有帮助。依目前鱼寮遗址发现有2500年前和4000年前上下两层,就可以分析鱼寮在这两个年代,分别有人居住,两个年代相隔约1500年,人种、生活有何不同,说不定都可从遗址的研究来发现,而从2500年前往前推算,鱼寮的变迁又是如何,能够全部联结起来,就是四千年的历史。<br> 本遗址发现起源约于1940年前后,首见于鹿野忠雄《东南亚细亚民族学先史学研究》中,并由其命名为“鱼寮型遗址”。该地有两层不同时代的史前文化堆积,下层为绳纹红陶文化牛稠子类型,上层的史前文化为大湖文化鱼寮类型。鱼寮遗址是嘉义平原地区最早发现的史前遗址之一,遗物内容非常丰富,文化特征亦相当独特,在考古学研究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鱼寮遗址具有文化期相的代表性,能够代表嘉义平原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史前文化面貌。<br> 本遗址范围相当广泛,且出土遗物相当丰富,同时包含有早晚期不同之文化层,其中上层之鱼寮类型,出土遗物尤其丰富,具有区域性代表性文化类型之意义。<br> 多年来,鱼寮遗址一直深埋在甘蔗田下,再次受到注目,是因为高铁太保站至嘉义市联络道路工程,以及地方当局计划在遗址范围内兴建纳骨塔。经过考古学家的抢救发掘,还有当地居民的陈情请命,学术界对鱼寮遗址的认识增加了,当地居民对鱼寮遗址的愿景更具体了,地方当局也通过审议把鱼寮遗址列为“县定遗址”。但这些距离居民期盼的遗址园区或现地陈列馆,都还有点儿远。<br> 被遗忘的道将圳<br> 翠珊<br> “发源于山,使引入圳,流经了一城、多乡、数十村里,径使得一片平原丰饶……”<br> 诗人李承翰写出道将圳,也说出台湾水圳形成的聚落人文。北回归线经过的岛屿,平原本为荒漠。先民凿渠灌溉终使荒野成为良田。<br> 从“鱼寮遗址”上溯至道将圳源头——八掌溪,“汇纳西来的移民源流”从明郑以降一直影响区域的聚落发展,远及2000—4500年前的“鱼寮”、“白鸽厝”、“南新”、“柴头港”等遗址的平埔人与“诸罗山社”的出现,到近400年以来,这个区域移民莫不由西登陆,再延着水系形成聚落发展。<br> 在嘉义有一条水圳叫做道将圳,普通的人不知道,以为它就是一条排水沟,其实这条水圳的历史,可以从清康熙年间开始说起,不但这样,嘉义有名的鱼寮考古遗址,也在水圳附近。2003年以来,持续探讨影响此区域最重要水圳——“道将圳”的聚落文明。<br> 诸罗古圳开发距今321年,往东襟般绵延至玉山的自然林里,点缀着两颗生命蓝宝石——“兰潭”与“仁义潭”水库。左、右则有“八掌溪”与“牛稠溪”滋润养护着这片肥沃平原。<br> 这个聚集20多万人口的城市,更因北回归线的影响,使人文、环境、生态、产业独具特色。然高铁通车后城乡的解构效应,反而使这个区块显现最具多层次的空间特质。<br> 1923年,道将圳完工纪念碑就立在八掌溪畔的赤兰溪引水道那里。这个圳其实是包括两个水圳系统,一个是清康熙二十六年,由施琅将军开凿的将军圳,以及清康熙三十四年建造的道爷圳。日本侵占台湾期间,把两个水圳合起来叫做“道将圳”。<br> 道将圳的水流进入嘉义市,过去它最重要的任务就是淹田,也是民众生活的一部分,现在像排水沟,道将圳沿岸用水泥筑起来,让人常常忘记它是一条水圳。<br> 其实,顺着水圳来到水尾就是鱼寮遗址,上面还有四个考古遗址。道将圳沿线,有千年以上的考古遗址,有庙宇在纪念林爽文事件中阵亡的士兵,有地方捐钱盖的糯米桥,有日本侵占台湾时代重要的产业。道将圳的美,该如何让人们懂得去欣赏它,去珍惜它,是值得我们思考的。期待有一天,这颗珍珠能再现风华。<br>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