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电通影片公司中,袁牧之是最具“光环”的人物之一。<br> 袁牧之“出道”极早,他是早期剧社辛西剧社的核心人物,也是“辛酉”发起人朱穰丞的爱将。朱穰丞曾翻译介绍了大量外国戏剧与剧本,是被戏剧界誉为第一个把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介绍到中国并运用到导演艺术中的人物。<br> 辛西剧社源自始于1921年的辛西学社,是朱穰丞与精武体育会的朋友组织创办的。辛西学社成立“爱美的剧团”(爱美的即Amateur,业余的译音),简称辛西剧社。<br> 在早期戏剧运动中,“辛西社”与田汉创办的南国社、洪深创办的戏剧协社并称。辛酉剧社、戏剧协社,以及从南国社分列出的摩登社,后来与夏衍、郑伯奇等领导的上海艺术剧社等九个戏剧团体,于1930年3月发起成立了_上海戏剧运动联合会。<br> 1928年,辛西剧社提出了演“难剧”的主张,即上演艺术难度较高的话剧剧目,演出了契诃夫的《文舅舅》(《万尼亚舅舅》)和安得列夫的《狗的跳舞》等,两剧都由朱穰丞翻译并导演。而早期袁牧之的成名角色,即是文舅舅和《狗的跳舞》中的翟汉礼。其时,袁牧之刚刚十九岁,还是上海东吴大学法律专业的学生。<br> 青年袁牧之在揣摩角色的同时,还敢于创作,他的独幕剧集《爱神的箭》和《两个角色的戏》分别写于1928年和1929年,前者在1930年1月由上海光华书局印行,后者于1931年1月由上海新月书店印行。<br> 1931年12月,袁牧之的第三本著作《戏剧化装术》又由上海世界书局推出。这本最早介绍话剧化装的专著,集合了袁牧之在话剧化装方面的研究与心得。1933年11月,上海现代书局又刊行了袁牧之的《演剧漫谈》,这本书收录了四十篇演剧经验的文字,据说受到青年戏剧爱好者的欢迎。<br> 在1932年,袁牧之还大放异彩地扮演了两个角色,分别是洪深编剧的《五奎桥》中的赵乡绅,苏联作家特列泰柯夫编剧的《怒吼吧,中国!》中的老船夫。<br> 有关袁牧之对青年戏剧爱好者的影响,戏剧导演胡导的晚年回忆录《干戏七十年杂忆》中有所提及:1935年,参加光夏中学光夏剧社的胡导,就曾执导过袁牧之的《叛徒》,为了学习化妆书,他还向同学胡大中借袁牧之的书来读。据他说,1936年8月,金山在排演《赛金花》中的李鸿章时也承认,自己已经把袁牧之在《五奎桥》中周乡绅的全部化装都用上了。<br> 而在这一个阶段,袁牧之在表演方面的准备与积累也是煞费苦心的。<br> 在饰演文舅舅时,据说后来也进入“电通”的孙师毅曾通过朱穰丞给袁牧之指出,应该注意俄国人的形象。袁牧之就跑到霞飞路的一间俄国餐馆里琢磨,好的俄国餐馆一汤一菜要大洋四角,而这间只要小洋四角(相当于十二个铜板),价钱便宜,作为穷学生的袁牧之就在这里看着衣冠不很光鲜的俄国人边啃黑面包边喝酒,捕捉他们的神态与表情。<br> 在饰演《五奎桥》的赵乡绅时,为了弄出额头上的皱纹,袁牧之经常揉搓自己的脸庞,直到容易造型产生皱纹为止。<br> 据叶灵凤说,袁牧之对于舞台表演艺术,不仅富于天才,而且是下过苦功的。他为了要研究化装,曾经经常同我讨论油彩的性质和色调配合方法,又将他画的静物写生拿来要我批评。<br>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