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民主 一部关于美国的小说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44731515
  • 作      者:
    (美)亨利·布·亚当斯著
  • 出 版 社 :
    译林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2
收藏
编辑推荐
     出身声名显赫的美国总统世家——亚当斯家族
     普利策奖得主、知名美国历史学家、前美国历史学会主席亨利·亚当斯
     生前匿名出版的经典长篇政治讽刺小说
展开
作者简介
     亨利·布·亚当斯(1838-1918),美国历史学家和小说家。出生于马萨诸塞州的波士顿,1858年毕业并执教于哈佛大学,曾任美国历史学会主席。曾祖父约翰·亚当斯是继华盛顿之后的美国第二任总统,祖父约翰·昆西·亚当斯曾任美国第六届总统,父亲查尔斯·弗朗西斯·亚当斯是美国的国会议员、职业外交家和作家。
展开
内容介绍
     《民主:一部关于美国的小说》讲述年轻貌美的纽约富孀李太太来到华盛顿,企图探索一下“民主政体”的奥秘,遭遇各式各样的政客,几乎被贪婪狡诈的参议院议员拉特克利夫骗倒。最后,她在朋友卡林顿律师的帮助下认清了拉特克利夫的真面目,也认识了所谓“民主政治”的真相,心灰意冷地结束了对美国民主奥秘的探索之旅。
展开
精彩书摘
     一
     莱特富特·李太太决定到华盛顿去过冬,而其原因则被许多人认为荒唐乖悖。她身体壮实,却偏说那里的气候有益于健康;她在纽约宾朋如云,却突然想念寥寥几个波托马克河畔的熟人。仅仅在最亲密的知交面前,她才直言不讳,坦率地承认自己备受精神空虚、百无聊赖之苦。自从五年前丈夫去世之后,对于纽约的社交界,她已经胃口倒尽,趣味索然了。她对股票的价格漠不关心,对从事股票交易的人们毫无兴趣;她变得严肃了。这群乱七八糟的男男女女,单调乏味得与他们居住的褐色砖房一样,哪里值得一顾呢?她在心灰意懒中采取了一些应急措施。她阅读了一些德文的哲学原著,却越读越沮丧,因为如此精深的文化居然使人一无所获—— 一无所获!在与一位博览群书、持先验论观点的代理商谈论了一晚的赫伯特·斯宾塞之后,她也看不出把时间花在哲学上,是否会比早年同一位年轻风流的股票经纪人调情卖俏更加上算。其实,否定的证据是十分明显的。调情卖俏尚可以有所结果——事实上也真的导致了一桩婚姻;而哲学,除了有可能导致另一个同样乏味的晚上,实在毫无意义。因为那些先验论的哲学家们大多上了年纪,一般都有家室,白天忙于事务,一到晚上难免有点儿昏昏欲睡。然而,李太太尽量学以致用。她投身慈善事业,探访监狱,巡视医院,阅读贫民文学和犯罪作品,和那些作恶作孽的统计数纠缠在一起,以致心目中几乎看不到道德的影子。最后,她对这事感到十分厌恶,终于不能忍受了。看来,此路似乎也行不通。她断言自己已经失去责任感了,就她而论,纽约所有的贫民和罪犯,尽可以从今以后威风凛凛地起来造反,控制这块陆地上的每条铁路。她何必操这份心呢?这个城市关她什么事?在这个城市中,她找不到什么似乎需要拯救的东西。人多就有什么特别神圣的地方吗?一百万彼此相似的人,为什么就比一个人更有趣呢?对于这个拥有百万之众的巨大怪物,她能把什么思想灌注到它的心中,使之无愧于她的挚爱和敬重呢?宗教吗?成千上万的教会正在不遗余力地见缝插针,根本没有她创立新教、充当受神启示的先知的余地。雄心壮志?崇高的受人景仰的理想?追求任何高尚纯洁的目标的热情?她一听到这些词语就有气。难道她自己不正是被雄心壮志吞没的吗?而现在,她不正是因为找不到为之牺牲的目标而满心惆怅吗?
     莱特富特·李太太如此痛恨纽约、费城、巴尔的摩和波士顿,痛恨一般意义上的美国生活和特殊含义上的一切生活,其原因究竟是雄心壮志—— 真正的雄心壮志—— 抑或仅仅是烦躁不安呢?她想要什么呢?不是社会地位,因为论出身她是一个地地道道的体面的费城人。她父亲是著名的牧师,丈夫也同样无可指摘,是弗吉尼亚李氏宗族的一个支脉的后裔,这个支脉为了寻求财富而移居纽约,后来如愿以偿,或者说,找到了足以使这位年轻人在纽约安身立命的财产。在社会上,他的遗孀拥有她自己的无人争议的一席之地。她虽然不比左邻右舍颖悟多少,但人们一直认为她属于聪明的女人之列;她富有财产,至少拥有数量相当可观的,足以提供一个明智的女人享受美国城市生活的全部金钱;她有住宅和马车,衣着体面,饮食精美,使用的家具绝不落后于装璜艺术的最新水平。她游历过欧洲,在历时数年的几次访问之后,回国时一手抱着一帧青灰色的风景画—— 令人心旷神怡的葛鲁的典型作品,另一手提着几包波斯和叙利亚的地毯、刺绣,以及日本的瓷器和青铜艺术品。于是,她就宣告已经阅尽欧洲了,并且坦率地公开承认自己是彻头彻尾的美国人。她既不明白,也不怎么在乎究竟居住在美国好,还是居住在欧洲好;她对两者都没有强烈的挚爱;对辱骂两者也不抱反对态度。但是,她一定要猎取美国生活势必提供的一切,酸甜苦辣,兼收并蓄,点滴不遗;她决心非竭尽美国生活之所有不可,凡是能够从中获得的,她都要大量索取。“我知道,”她说,“美国出产石油和肉猪,我在轮船上见到过它们;我还听说它出产白银和黄金。任何女人都可以挑挑拣拣,择其所好。”
     十三
     李太太直到下午才重新露面。她说不准自己睡了多久,但看起来未必有过长时间的酣睡;然而,虽然睡得很少,她却以想得很多弥补了睡眠的损失。在思想的过程中,猛烈地激荡胸臆的风暴渐渐减退、消歇了,所以,现在纵使没有天霁日出,也可以说是风平浪静的了。当她躺在床上,一个小时又一个小时地等待着迟迟不至的睡眠时,她开始在强烈羞耻感中回顾自己多么轻易地受到虚荣心的诱惑,竟然想象自己可以匡世济民,甚至沾沾自喜地欣赏改造拉特克利夫、改造克雷布斯和克林顿的图景。现在,她痛苦地明白了,仅仅拉特克利夫一个人就能轻而易举地把她玩弄于股掌之上。一想到果真嫁给拉特克利夫时的处境,以及那时将在道德上栽的无穷无尽的跟斗,她不由满心恐惧。她几乎被拖到政治机器的巨轮之下,不能享尽天年。想到这里,她感到一股疯狂的、复仇的愤怒扑向以拉特克利夫为首的全部政客。她在酝酿当面怒斥拉特克利夫的严词峻语中度过几个小时。而后,随着心情的渐渐平静,拉特克利夫的罪恶也显得不那么严重了。生活,毕竟没有完全被他的奸诈所玷污,就是对她,无论多么痛苦的经历,毕竟不无教益。她到华盛顿,难道不是为了寻找有影响的人物的吗?拉特克利夫的影响,不是足以使她满意的吗?她不是钻进政治的中心,亲眼目睹了只要权力在手,连愚蠢的乡巴佬头脑中的玩具木马,也能毫不费力地变成可怕的梦魇,使许多国家睡不安枕吗?那些总统和参议员的滑稽表演太有趣了—— 有趣得几乎使她参加进去。幸亏她及时地挽救了自己。她寻根究底,搜出了民主政治这种表演的精神实质,发现它与任何其他形式的政治毫无二致。凭借自己的常识,她虽然也可能知道这一点,但现在却被自己的经验证实了,因而,她就可以高高兴兴地离开这场假面舞会,回到生活中真正的民主中去,回到她的贫民、监狱、学校和医院中去了。至于拉特克利夫先生,她觉得处置他毫不困难。让拉特克利夫先生及其巨人同僚在他们的政治荒原上闯荡,随心所欲地寻求官职以及其他有利可图的猎物好了。他们的目标不是她的目标,与他们为伍不是她的志向。她对拉特克利夫先生不再那么恼恨了,她不希望斥责他,不希望同他争吵。作为一个政客,他的所作所为,奉行的是他自己的道德准则,评判他的是非不关她的事情,她只要求保护自己的权利。她觉得自己不难同他保持一定的距离,只要卡林顿所写的确是事实,那么,他们就绝不能再交朋友了,但不妨继续保持一面之交的关系。她的这种道德观念,如果失之褊狭,那至少证明她从拉特克利夫先生那里学到了一点儿东西,也许还证明她尚需进一步了解拉特克利夫先生其人。
     ……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