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美国这层窗户纸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12606852
  • 作      者:
    (美)钟雨著
  • 出 版 社 :
    团结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2
收藏
编辑推荐
    美籍华人,《人民日报》特约作家,美国圣荷西州立大学学士,硅谷资深会计师,美国华人世界新锐作家钟雨精心力作!2007年至今,43万天涯网友连续5年彻夜倾听作者讲述普通美国人的生活故事!2007年至今,人气作家钟雨在天涯论坛回答读者遇到的任何关于美国的问题,虽然美国时间与中国时间刚好相反,但从没有间断过。     读完这本书,你将由里而外了解普通美国人生活的全部元素:账单、房子、车子、周末、教堂、电影、派对、购物、工作、医疗、保险、绿卡、环保、警察、法律、官司……     《美国这层窗户纸:地毯式讲述大众美国人的立体生活》特点:     1. 近距离看“大国家、小国民”的立体全貌,揭密纽约、硅谷、华尔街等上流社会美国人的烧钱生活,以及美国一般工薪族的真实生活!     2.地毯式、由里而外讲述普通美国人生活的全部元素:账单、房子、车子、周末、教堂、电影、派对、购物、工作、医疗、保险、绿卡、环保、警察、法律、官司……     3.详细回答了所有关于准备移民、等待移民、想要移民,商务移民、技术移民,以及拿到绿卡的所有关于移民的问题。  海报:  
展开
作者简介

    钟雨,美籍华人,《人民日报》海外版特约作家,美国圣荷西州立大学学士,美国华人世界新锐作家,180万读者和移民日夜围观的博主,目前在美国硅谷担任资深会计师。在《人民日报》海外版发表作品《旅美华人谈海外生活:寂寞,但一样可以活得精彩》《不敢喝公司咖啡的税务官》《为什么美国人不施舍金钱给无家可者》《我是怎样对付金融危机的》等。
    从2004年移民美国学习语言开始,到大学继续再深造,一步一个脚印,努力融入美国社会的生活。在这7年里,细心观察普通美国人的生活,用笔记录所见所闻的每一个画面。在生活中,她是一个热心的人,帮助了很多移民或者准备移民美国的朋友。真诚、善良、乐观、热情,使她拥有一群同样热心的听众和读者,他们也正用自己的力量慢慢影响和改变身边的人……

展开
内容介绍
    “美国这层窗户纸”意指捅破一层窗户纸看待美国。
    《美国这层窗户纸:地毯式讲述大众美国人的立体生活》以纪实的手法,地毯式、近距离详细描写了大众美国人的日常生活、起居饮食、工作环境、交友、人文景观、城市旅游、历史文化、乐闻趣事、法律、税收、公民,美国梦等,多角度,多层面立体展现一个不为外人所知的美国。此外,全书由里而外解答了外界对美国的疑惑,以及普通美国人生活的全部元素,账单、房子、车子、周末、教堂、电影、派对、购物、工作、医疗、保险、绿卡、环保、警察、法律、官司,等等。
展开
精彩书评
    美国是一个全身布满光环的国家,它投出的每一个光圈,就会落下一片阴影。它全部的阴影都毫无遮掩地暴露在所有的人面前,哪怕你是一个陌生人。美国人的现实生活对于外人来说像是隔着一层窗户纸,神秘而又遥不可及,实则一捅就破。钟雨笔下的美国写得很饱满,文笔也很优美,几乎十全十美。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心理学教授史蒂文·希尔

    作为一名投资家,我很想与写《美国这层窗户纸》的人面对面聊聊。她看问题的角度和挖掘信息的思路,都给我耳目一新的感觉。她把美国挖掘得很深,还穿插了评述、观点,无论从正面还是从侧面看,都给人呈现出了一个立体的美国!
    ——华尔街资深投资家乔治·施奈德

    一直对欧美国家都抱有幻想,看了《美国这层窗户纸》更是觉得这辈子无论无何都要去美国……我是一口气从第一页读到了最后一页的,觉得写得很实在,让我们未出国门也同样能较为深刻的体会美国生活。
    ——中山大学校友andy

    第一次倾听钟雨讲述美国,时间是2007年。那时候我刚上大学,开始成为听众,却从没回复过,默默地看着这个漂亮的姐姐怎么把日子过得这么好。现在,2011年了,我大学毕业了。这四年的种种经历,突然变得那么遥远,就好像走了一趟很远的路……悲伤、失落、咆哮,尽管如此,依然要感谢钟雨与我们一路同行。
    ——雨水搅拌泥土
展开
精彩书摘
    初到美国
    硅谷一直流传着一夜之间成就无数个百万富翁的传说,我简直对它崇拜得一塌糊涂。当看到北京的中关村、深圳的华强北时,我试着把两者联系起来:道路两边矗立起高高的楼房,用镀金砖头铺设的马路。可是当我第一次看到的硅谷只不过是一个巨大的山坳,很多享誉全球的大公司也只不过是一溜平房镶嵌在大大小小的碧绿草地间,棕树和各色鲜花点缀其间,公司门外常有野鸭和鸽子在晃悠时,我的心像做了一次自由落体运动。
    1. 飞越太平洋
    顺风11小时,从香港到旧金山,横跨太平洋,飞机快着陆时,看到碧水浩渺的太平洋静如明镜,从机场上空俯瞰,陆地上一块块红色、棕色、绿色、黑色、灰色的土地,像巨大的彩色格子布块,镶嵌在西海岸。
    关于硅谷,一直流传着一夜之间成就无数个百万富翁的传说,我简直对它崇拜得一塌糊涂。当看到北京的中关村、深圳的华强北时,我试着把两者联系起来:道路两边矗立起高高的楼房,用镀金砖头铺设的马路。可是当我第一次看到的硅谷只不过是一个巨大的山坳,很多享誉全球的大公司也只不过是一溜平房镶嵌在大大小小的碧绿草地间,棕树和各色鲜花点缀其间,公司门外常有野鸭和鸽子在晃悠时,这让初来乍到的我,陷入绝对的失望,我的心和脑海中的联想就像做了一次自由落体运动。
    树上的乌鸦可真多,在寂静的公司门前一坐,到处不见人影,乌鸦单调的叫声,让人毛骨悚然。
    有意思的是,乌鸦在美国竟成了吉祥鸟。
    如果细心观察的话,会发现硅谷有很多有特色的怪事,比如“Brown box meeting”,即利用午餐时间召开非正式会议。
    美国公司跟国内有些不同,不管什么季节,都没有午睡这个概念。所以,中午只有一个小时的时间(有的只有半个小时)吃饭和休息。这让国内习惯中午小睡一会儿的自己,不得不吃过中餐马上喝杯咖啡来提神。
    中餐吃得非常简单,三三两两的职员出去吃工作餐,这也是大伙保持和联络感情的时候,很多西方人会带三文治或者用生西芹拌点花生酱打发,中国人喜欢带隔天准备好的剩饭剩菜,公司都备有微波炉,加热两分钟,照吃不误。
    公司有一个家伙喜欢摄影,经常拿他的作品跟大家分享,边吃边解说,收获几句恭维话。
    因为饭盒都是用黄纸袋装着,所以,“Brown box meeting”算是美国公司的特色文化。
    不过,别把咸鱼带到公司去吃。在微波炉里一热,腥味会“绕梁数日”,小心招人抱怨。
    在硅谷上班的同仁一般比较随意、散漫,如果是拿年薪的工程师、会计师之类的,很多都在9点以后才上班,6点以后下班;拿时薪的,就要按时上班了。不过,做两个小时都会有短暂的休息时间,公司有专门的房间,免费提供水、咖啡,还可以看看电视,聊聊天。
    很羡慕我的在Google(谷歌)上班的同学,去年作为朋友有幸参观他们的公司,那是一栋四层高的大楼,每层都用一面墙做橱柜,里面有坚果、巧克力、饼干、糖果、水果等各种零食,还有各种咖啡,你可以自己煮。此外还有水,各种饮料。公司免费提供一日三餐,还按口味和区域分餐厅。我最喜欢的还是他们上班时那种自由散漫的方式,简直比在家里还舒服。
    他们上班还可以打球、游泳、看杂志、聊天,如果担心自己的宠物在家里孤独,还可以把它带去躺在自己脚边。
    不过,所有一切自由的前提是,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自己的工作任务。
    后来我问同学,你们这么自由散漫,那怎么完成你们的工作?他笑笑说:“这就是条件呀,你必须做完你该做的工作。”
    原来是有条件的自由。
    是啊,世界上有很多事情,从外面看起来都很美,那是因为我们深处其外的缘故。叹世界精彩,可惜不是所有人都能够享受。
    2. 硅谷这座城
    硅谷坐落在旧金山湾区的南部(简称南湾),因为20世纪90年代来美国的大多数是留学生,所以,他们在这里找到了薪水比较高的工作,再回国找老婆,带出国,再生儿育女,买房置业,算是扎下根来。去年中央电视台的“同一首歌”在这边演出,体育馆呼来了好几万华人,其中以中国大陆来的人占多数,而真实的华人数据,湾区恐怕有30多万人吧,其中有上辈在美国铁路史上留下斑斑血泪的华工。不过今天再来旧金山,华人在各个族类中,是最富裕的一群。
    今天去附近一个大型的廉价仓储商店Costco,这是中国人最喜欢逛的地方,因为价格比较便宜,但货物质量却非常好。
    我买了一套Levi’s牌子的衣服,相信这个牌子国内的朋友已经很熟悉了,是美国做牛仔裤的鼻祖。裤子比较时尚,收臀,也比较舒服。以前家里有个亲戚一直在这家公司做管理,现在应该退休了。公司的厂房设在旧金山,现在不知还有没有,好像都移到海外去做了。比如这套衣服在印度生产的,我的好几条牛仔裤在墨西哥生产的。
    对喜欢穿名牌的MM们来说,美国真的是个好地方,因为花不了多少钱,你就可以买到称心如意的世界名牌的衣服、鞋子。不过,美中不足的是,中国人的身材尺寸比较小,所以,要买到适合尺寸的衣服,也需要经常去转转才行。
    美国西部因为地域辽阔,加上硅谷这边是环太平洋地震带,所以,房子通常是一到两层,很多著名的公司占地面积大,却都是两到三层。
    我居住的这座城市人口才6万多,市长是传说有四分之一中国血统的印尼华侨,不过很多人不信,说他是为了争取中国人的选票故意这么说的。这个我们不需要去深究,因为在硅谷,有4000多家高科技公司,找工作比较容易,所以很少有人愿意去政府部分找工作,更不用说花心思去竞选市长了,一个普通工程师赚得就比他多。
    我们这座城市虽小,房价却一涨再涨,好处是交通便利,出家门拐过两道弯,就可以在880和237高速公路上奔驰,我家附近有5家华人超市,还有各种中西餐厅,所以,房子贵一定有它的理由。
    3. 第一印象
    说美国是一个汽车王国一点不过分,人少地多,所以,除了上班高峰期,路上还不算拥挤。
    尽管一出门,很少见到路上有人走路,人们似乎都是在各自忙碌,互不干涉。驾驶书上还告诫大家:不要用眼睛直视相邻车道上的驾驶员(不要让人误解你挑衅他)。
    但是,看起来各行其道的表面下,其实是有故事的。
    故事就发生在我刚去大学拿课的时候。
    那时开车不久,非常小心,不敢上高速,按照地图索引,沿着轻轨铁路走,远是远点,但非常容易走。不过,因为道路的两边都是公司,所以,有很多的出口,也有很多的红绿灯。
    等红绿灯是需要耐心的,有一次我留意了一下,走高速5分钟的路程,走这条道要27分钟,有22个红绿灯。
    那天在Bay point Road(湾角道)附近等红绿灯,突然听到喇叭声,在这儿,除非是非常情况,按喇叭是非常失礼的,我以为我走错道了,慌张地四下看,突然看到左边的车子里有个扎小辫的男人,正在涎着脸皮笑呢,再仔细看,这家伙公然做下流的手势。
    我冲口用中文骂他,又觉得自己很可笑,别说隔着车窗听不到,听到了他可能也不懂,浪费我口水。就在这时,脑子里突然冒出个坏念头。
    趁转灯的时候,似笑非笑地看他一眼,突然加快油门冲出去,这哥们儿竟然没有缓过神来。第二个红绿灯到了,并排停下,再也不看他,然后故技重演。
    显然,这家伙被激怒了:我比他反应快,比他聪明呀。
    我看到他抓狂地在黄灯的时候还在猛冲,然后不断换道,以示高超的驾驶技术。
    “上山多,必遇到虎;走夜路多,会遇到鬼。”下文没有了,因为他已经一路走远了,真希望前面哪个角落里藏着警车。
    可惜我一路走过去,都没听到拉警笛的声音,未免有点失望。
    还有一次是跟一个女人叫劲,不过这家伙显然不比反应快比无赖,公然不顾一切闯红灯也要卡在我前面,我放弃,跟容易较真的女人还真不好玩。害人家出危险会良心不安的。
    博君一笑,安全行驶,万万不可效仿。
    4. 入乡随俗
    一个地方衣食住行的习惯,一般是根据气候、文化等约定俗成的。说说穿着吧,实际上,大家还是比较讲究的,特别是白领阶层,每天少不得淡妆套装高跟鞋。
    硅谷的穿着也有它自己的特色,那就是舒适随意。你可以穿衬衣休闲裤皮鞋,也可以穿牛仔裤T恤运动鞋上班。
    刚来美国的时候,单是穿衣服就闹了不少笑话,随便找一两个出来,供你开心吧。
    因为没有什么朋友,星期天常去教堂感受同胞的温暖,想到去敬拜上帝,所以,每次隔夜就挑选好衣服,一早起来就化妆,但去过两三次,每次发现大家都笑嘻嘻地夸我:哇,今天你可真漂亮!哇,你真精神啊!再看看四周,大家穿得跟逛街一样,所以,很快被他们同化了。
    还有一次,学校快放假了,老师说,我们开个Party吧。
    因为有一次参加Party的经验,那是跟公司在Las Vegas(拉斯维加斯)参加全球NAB展览会[美国广播电视协会(NAB)承办的电子传媒展会],参加晚宴的都是来自世界各国的经销代理商,自然也有女中豪杰,所以,公司特别规定男士们一律穿西装打领带,女士们不做硬性规定,但原则是要漂亮。
    我以为所有叫Party的都要穿漂亮了,所以一早起来试了好多套衣服,最后挑了件黑色白领小圆点、短袖带点低胸的Formal dress(礼服),化了妆,照照镜子,觉得挺满意的,高高兴兴走进教室,老师同学就跑过来跟我说:你好漂亮呀。
    我确信她们没有什么特别的意思(只是有点奇怪吧),但我看到老师同学跟平时穿的没什么两样,马上感觉浑身不自在。
    现在偶尔去翻看那些照片,觉得挺有意思的,因为那堆人里,就我最显眼啦。
    天天T恤牛仔裤,实在太没有创意了。有一天周末,我们几个家伙在公园BBQ(烧烤),一女孩子穿着白色的裙子跑过来,她说:我知道穿裙子来BBQ很傻的,不过,我今年买了这条裙子到现在一直没机会穿,要再不穿,天气转凉了,只好等明年了。
    当然,也有很多每天西装革履的,不过一般是公司的销售员,可能穿着整齐去卖东西,能给人一种信赖感吧。
    实际上,无论你怎么穿,没有人管你,我想,一个原则是必须了解的:什么场合穿什么衣服,凡是聚会都可以叫Party,但Party也是有正式和非正式之分的。所有这些微妙的东西,都需要时间观察、适应,才能融入当地的生活当中。
    这个,算是不讲究中的讲究吧。
    有意思的是,前段时间公司有个新来的同事,不断向我“控诉”丑陋的美国穿衣方式,他抖抖自己的套头毛衣和牛仔裤:我在南京哪会穿这么破?
    吃饭的时候,他央求公司的女士们:能不能穿好看点?你们怎么这么邋遢?其实,我觉得还挺整齐的,至少一周内,我还没穿重复的衣服,但比起国内的白领,的确不算讲究。
    “When in Rome do as the Romans do”,入乡随俗吧。
    5. 神秘的垃圾车
    在路上遇到人,只要目光跟人对视,我通常会礼貌地微笑,如果有人Say hello我也会友好地回应,但有一种人,我来三年,还从没打过招呼,那就是保洁员。
    记得刚来的时候,因为没有工卡,不能上班,那时我跟很多朋友一样,最期待的就是有份工作,哪怕是做垃圾清运工,但我后来慢慢了解到,其实在美国哪有那么容易做垃圾工。
    今天早晨是我们这个住宅区运走垃圾的日子,一周一次,当神秘的垃圾车悄悄降临(他们起很早,7点多就来了,一般上班的时间是9点),我躲在窗帘后面偷看,因为我昨天请人把后院的干草拿掉,准备做一个小小的高尔夫练习场(不难,但还在计划中),杂草太多,垃圾桶和放杂草的桶都满了,我让工人用黑胶袋装上放在路边,但我不知道垃圾车会不会运走,因为杂草通常会被拿去重新加工做肥料,而垃圾是拿来填海或堆到垃圾山的,若干年后就在上面盖房子。用黑胶袋装的干草显然不会拿去重新利用,而是当垃圾扔,无论如何,不符合条件。
    但我看到垃圾车上下来一个工人,把几个黑家伙一起放到垃圾车的托板上,很快就上升,倒进车子,又悄悄地走向下一家。
    好像扯远了,还是回到主题吧。
    一直想找垃圾车的照片,但在电脑里搜索了很久,没找到,看来自家的抽屉要抽空清理一下了。
    倒不是卖关子,垃圾车有点神秘,但更神秘的是这辆垃圾车后面的巨大实力:美国的垃圾工是黑社会。我这么说,你一定吓一跳。但确实是真的,我开始以为做垃圾工还是退而求其次的工作,是最低等的工作,事实上,垃圾工在美国是拥有非常稳定收入和待遇的职业。
    首先,他们不用拿扫把扫公路,都是开车来,用车子扫,在公园的水泥小径上,也是背着吹筒把杂物吹进草地里。
    其次,他们是有合法工会的,他们的工会组织就是黑社会,但是他们有严密的组织和纪律,一般不会跟政府或个人对抗,除非政府触动他们太大的利益,他们会罢工,市民的垃圾在院子里发臭,怨声载道;他们对工作非常负责,有一次他们忘记打扫一条街,有人打电话到市政府,工作人员通知他们,他们半个小时内就赶过来了。
    美国的搬运工也是有组织的,他们的组织也是黑社会,他们垄断了这个行业,所以公司去开展销会,都是请他们,通常价钱也不会太便宜。
    6. 普通老美的理想
    世界成了地球村,什么时候这句话变成了流行语?但我真的很喜欢,因为地球本来就是圆的,为什么非要分楚河汉界?
    不过,在未来的梦想还没来得及实现的时候,网络已经帮了我们这个忙。
    生活里的地球村,因为人口的迁徙,各种文化才彼此渗透和交融。
    受一个朋友的邀请,改编一些他父亲的歌曲遗作,想找个人配器,朋友介绍了Daniel(丹尼尔),昨天约好在离家比较近的咖啡厅见面。
    迟到15分钟,在路上赶紧打电话,等我赶过去,他早在靠窗的位置坐下等我。看到他手里的造型很漂亮白色小巧的“苹果”手提电脑,忍不住夸了一句,他说主要为朋友制作一些婚礼的录像带用的,顺便把自己随便哼的东西编曲。
    Daniel今年20岁,出身音乐世家,活泼中透着沉稳的小伙子,正在大学读影视导演专业,他有优美的声线,也很想走歌唱演艺之路,他是典型的“周董迷”。
    他父母来自台湾,父母祖籍都在广东,后来移民去巴西,再来美国,他在美国出生长大,父母一直在家里跟他讲中文,所以,他能讲,但不会看中文。
    利用业余时间,他给朋友拍些短片赚点零用钱,也会写歌,本以为他写英文歌,谁知道他笑笑,我写中文歌,不过只会写曲,不会写词。说着,在电脑上点击一下,把耳机递过来,节奏明快的旋律便在耳边响起。他比较欣赏的女歌星是给电视连续剧《乔家大院》唱片尾曲的何耀珊,说着,跑到车上把她的CD拿过来,要我带回去听听。
    Daniel喜欢中国,但迄今为止还没有去过,心里很向往,他有个计划,修完本科,再去申请就读北京电影学院。他说,中国的文化和广阔的市场,一直是他喜欢和向往的,也希望以后去中国发展。
    他问我几次:去过上海吗?上海怎么样?我告诉他,去旅行过,在那住了一周,上海浦东已经发展得非常好,不仅有现代化的建筑,外滩还有一些旧金山金融区一样的建筑。他一听就高兴了:“真的?那一定很漂亮,我一定要先去上海看看。”
    我离开中国的时间不算太长,加上每天都会看国内的新闻,还有参考博客,对国内的现状还是比较熟悉的。所以,我根据自己的了解,把脑子里的资源库打开,希望能真正帮助到他。
    7. 早市
    说实话,我也不知道该不该叫早市,反正在周末的上午10点到下午2点,去到一些人流量比较大的地方,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早市。
    在早市里卖东西的大多数是墨西哥人。在所有的民族中,我最欣赏的是墨西哥人,虽然他们在美国坏事没少干,但他们简单快乐!
    前面说过,加州由于处于太平洋大陆板块和北美大陆板块之间,所以,常常会发生地震。所以,按政府规定,所有的建筑都必须有防地震的装置。具体的规定不太清楚,只记得有一天公司的屋顶上来了一大帮人,从早晨7点开始敲敲打打,直闹得人心惶惶。在令人无法忍受的电锤噪音中,竟传来欢快的歌声和说笑声,让你很快被他们的快乐和单纯所感染。
    “Don’t worry,be happy(别担心,高兴点)。”记得我来到美国不久,成人教育中心的一个墨西哥来的同学常常这么对我说。而我的邻居中,就有一个墨西哥家庭,他们家齐齐整整5个孩子,看肤色就知道肯定不是出自同一父母亲。每天早晨去给花儿浇水的时候,必定会看到女主人睡眼惺忪,站在屋檐下给去上学的孩子拉拉衣服,叮嘱几句。
    最初没有看到孩子的肤色不同,以为其中一个只是晒黑了,因为他俩个头差不多,又穿同样的衣服和鞋子,背同样的书包,我傻里傻气跑过去问:他们是双胞胎吗?
    女主人笑笑:不是,一个哥哥,一个弟弟,只是长得差不多高而已。
    人家倒没有往心里去,等我反应过来后,反而觉得不好意思了。可见,作为黄皮肤的代表之一,活得有多累。
    还有一个来自哥伦比亚的好朋友Carmen(卡门),虽然不是墨西哥人,但同属南美洲,跟她在一起,每分钟都会感受到她的直率和快乐。以后专门讲讲Carmen的故事。
    闲话少说,早市里人杂,墨西哥人还拥有自己的乐队,我想他们驻唱应该没有什么收入的吧。虽然如此,但是他们非常享受这个演出的过程。再去一些远点的湖边BBQ,也能见到墨西哥人的乐队,他们的音乐里总是少不了鼓点,跟中国的京韵大鼓不一样,他们拍出来的是流动的快乐和浪漫,京韵大鼓敲出来的是威严和声泪俱下。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特点。中国人柔韧和忍耐,这是很多民族学不到的。就说吃药吧,中国人担心吃药太多会伤肝(是药三分毒),但老美就不一样,同样是头疼,他们吃止痛药像吃糖豆。
    下午1点多的时候,摊主陆陆续续收摊了,乐队也在“收摊”,看来演出也结束了。在很多早市,如果早一点来,肯定有很多惊喜,不过,在这儿,好像什么事情都四平八稳,波澜不惊,实在找不出什么惊喜,更别说刺激的事情来。
    人们像在太阳底下睡觉的懒猫,即使做生意,也是懒懒洋洋,不需要讨价还价,劳神费力。你非要人家少点钱卖给你,也可以商量嘛,摊主莞尔一笑:成交。
    大家皆大欢喜。
    我以前很喜欢去跳蚤市场,因为那里讨价还价的余地比较大,有时还价也是图个乐子,并不是真买。土生土长的美国人,也很喜欢去这些地方找乐子,因为他们天生就对新奇的事情感到好奇,总想去探索一下。
    8. 面子
    圈子里的朋友,有些在美国生活,有的生活一段时间回国了,也有即将来美国的。不管你们是哪种状态,我相信,很多人跟我一样,经历了很多心理的冲击。这些冲击,让我一度以为自己精神出了问题,还去看过一次心理医生。
    国人都比较爱面子,最怕别人小看自己。我也一样。爱面子未必就不好,比方爱面子可以保护自己,会逼着自己去学习,进步;但爱面子,也有不好的一面,有时会让人感觉不实在,自己也因为担心别人看不起自己而装强硬,实际上心里并不舒畅。
    来美国之前,我在中山大学强化班读了一年英文,其实老师教得挺多的,但消化得比较少。过来后,还是感觉有点像听天书,主要是语言习惯的问题。
    “什么都是听个耳熟,就像老朋友一样,天天见着就熟了。”母亲在电话里安慰我。所以,我只好天天看着它们,包括信箱里的广告纸。
    我初到美国的身份,是不能去大学念书的,只好去附近的西方人教堂念书,他们开了ESL(English as Second Language,英语作为第二语言)课程,专门给移民提供第二语言学习的地方。那时候,可真叫自卑,因为自己不能开车(不能考驾照),老要被接送。在教堂,遇到一个越南华侨,普通话很流利,也会广东话,她其实也是好心,但她每问一句话,都会触动我敏感的神经,有一天她问我:你怎么来美国的?结婚了吗?有没有孩子?在中国做什么的?
    崩溃……
    我以为她故意八卦,其实人家怎么知道你怎么来的。每个移民背后都有一个故事,包括签证艰难的过程,来美国花钱假结婚,或者做感情骗子……过来后,为了拿到合法留居身份,有人跟自己并不喜欢的人结婚,但不管哪种方式,不过是给自己创造一个新生活的机会。
    我相信,世界上除了特别牛,或世袭贵族,他们比普通人幸运,不用为钱操心,能获得更好的生活方式。但大多数人都是平凡的人,没有特权,没有背景,没有金钱来支撑,所以,会抓住每一个机会。我不赞成利用不正当手段留下来的,但我能理解他们的行为,比如偷渡。我觉得任何人都没有看不起别人的权利,因为我们在讥笑别人的时候,不过是因为比他们幸运一点点。
    一点点而已。
    这个越南华侨有个很大众化的英文名字叫Mary(玛丽),她总是想在我身上嗅出点什么东西来,她越问,我越反感;越反感,又要面子,越想撒谎。后来干脆看到她就跑。心里却对她充满了厌倦,还有一点点畏惧。
    另外还被一个人盘问,她是从天津过来的,除了在这个西方人教堂里学习英文的《圣经》,她真正的“根据地”是在一所中国人的教堂负责做点什么事情,她很想拉我入他们的队伍,所以,总是对我百般“关怀”——包括干涉我的个人生活,比方她会开车接我去她家帮她洗碗,跟她去商店买东西,安排我什么时候读《圣经》,什么时候做祷告。
    其实,她们都是好心人,但人与人是有距离的。所以,我们一直没可能成为真正的朋友。
    后来去了成人教育中心学英文,依然遇到这样被盘问的时候,有一次遇到从香港来的一个粗鲁的家伙:你为什么要来美国?为什么嫁那么远?你怎么去广州的?中国大陆好穷(真的吗?)……
    成人教育中心跟教堂一样,都是免费的,所以,除了新移民,很多退休的人或家庭妇女都去那里消磨时间,因为有太多富余的时间,所以,总是喜欢对新来的人“发难”,以示自己的优势。
    过来的人,有段时间总是怀念国内的种种好处,特别是在现实生活里受挫的时候。
    比方我拿了“信息管理系统”的课程,老师基本不讲课,而是让你自己看书,写作业,然后几个人组成一个Group(小组),把作业写在纸上,再请一个Group的人上台去,把作业放在投影下,一人读一段自己的作业。还有让你在课文里找一个章节,用PowerPoint做出来,上台去讲课,这个过程还是一个自我表现和表演的过程。这边长大的孩子,语言不成问题,所以,他们会讲得绘声绘色,但对很多英文口语不太好的人,却穷于应付,开始连上台都不敢,后来发现老师倒没有半点看不起你的意思,如果发音不准,他还给你纠正,不管你讲得怎样,老师不问结果,只要你敢上台,敢开口,一律加分。
    但其中一个北京来的同学,在我痛苦万分的时候,却开始炫耀自己在Intel(英特尔)公司工作的老公,英文底子怎么好,怎么学习怎么好。我很想问她:你拿这样的课程,听得懂吗?
    这是我的痛处,因为我的确听不懂,听不懂还是因为我看不懂,因为在我看课文的时候,总是查字典,太多单词要查,耽误了不少的时间。有时我根本没有办法看完书,或者看完了就没时间写作业了。所以常常熬夜,常常头痛欲裂,赶紧服止痛药。
    这个同学是真的给我最大刺激的一个同学,因为类似的话她不止说过一次,每次还一脸的讥讽。
    此时我已经拿到了驾照,自己开车上学了,但她下课后,必须等到她老公下班来接她,所以,她还会要求我留下来听她教训。
    一直到我忍无可忍,痛苦一段时间后,跟她说:请你以后远离我一点。这话说出去好重。她终于听懂了,离我远点了。后来我仔细想想,她不过比我早过来几年,但因为没有身份,所以不能去工作,在她心灵深处,不就是因为不满、自卑而在自己同胞身上发泄一通嘛。而我自己,假如不那么在意,不那么爱面子,至于那么劳神吗?
    后来,我不断结识比我早来或晚来的移民朋友,不管在哪,生活里的人都是各种各样的,他们有的用坚硬的外壳把自己“伪装”起来,有的却有能力跟人沟通交流,所以,我们一起加入一个小组学习,有工作机会的时候,互相转告,周末去逛街,最初的尴尬和敏感慢慢远离自己的生活。
    如果你有机会来这边学习生活,希望你不要像我这样,你应该大胆抛开“面子”这种不必要的负担,如果遇到喜欢盘问你的人:告诉他你的真实情况(除了隐私),其实,根本没你想象的那么糟糕,他知道又怎样?又能奈你何?
    如果英文不够好,那又怎样?现实就是这样,接受它,多点耐心,跟人交流的时候,说不清楚再尝试换一种说法,多举例子;听不懂请别人再说一遍,直到他烦你不理睬你为止;没有关系,不理就不理,多试几次,脸皮就厚了,再不怕丢面子了。
    无论如何,这是一个过程,一个痛苦、卑微的过程。它们在我的生命里相遇,集结,注定无法逃避,但也只是生命之河里的小浪花,终究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走远……
    9. 教堂里的事
    本来想写音乐会的事,后来想想,还是跟着你们的思维走吧。
    的确,像dewiedawn说的,“确实有你描述的那种穿着盔甲总想掩盖自己内心的自卑的人。但毕竟是少数。绝大多数人还是开朗真诚地活着的”。
    这是事实,因为后来我开始把熟人、同学分作一个类,选择跟比较阳光的同学交往。因为我本人就是一个阳光灿烂的人。
    让我们还回到教堂去吧,尽管我还没去信仰过什么,但中学的时候,就把《圣经》当历史故事来看,只是对《旧约》说什么也看不懂,也不喜欢。可能因为有些故事充满了血腥吧。
    这家教堂离我家不远,周一到周五晚上,几乎每晚都有课,有时讲英文语法,有一两个晚上讲《圣经》里的故事。我很喜欢上周三和周五晚上的课,因为我喜欢老师Susan(苏珊)和Mathew(马修)。
    Susan是一个非常有爱心的女人,老公是飞行员,一周有几次在旧金山和首都华盛顿空中穿行。Susan在教堂义务教ESL10年,是一个非常有爱心和耐心的老师,她的喉咙有些嘶哑,因为咽喉炎的缘故,后来去波士顿做了手术。临行前,我有点难过,送了张卡片和在国内买的一个钥匙扣的小人给她,她很高兴,马上换在自己钥匙上。
    在教堂学生的BBS(论坛)上,我一直静候她回来的消息,后来终于见到了,我们还同车去参加了Mathew的婚礼,回来的路上,我就听到她跟其他人在说,她不想再在这座教堂了,因为某某觉得她不好,她想离开这里,可能人家会高兴点,大家都劝她留下,她说还是要走。我一直装没听懂,后来她又跟我说:下个月我就不来这个教堂教你们了。
    我问她为什么?她说需要多些时间跟她女儿在一起。她很爱自己的女儿,虽然不是她亲生的,而是从中国领养来的孩子。
    后来教堂在圣诞节那天,给我们一帮学生上台唱歌的机会,Mathew一再叮嘱我:圣子,你一定要来哦。上台唱歌前,宣布了Susan离开教堂的消息,还送了一块义务教书10年的证书给她。后来我再没看到过Susan。
    说说另一位老师Mathew吧。他真的是一个很幽默的人,他自己开了间物理治疗的诊所,其实就是医学按摩。他的车子破旧得很,车牌上写着“上帝保佑你”。
    最初我听不懂他讲课,但我坚持坐在下面,看着他在台上神采飞扬,别人笑,我也跟着笑。每次他总是选一个小章节出来,让我们每人念一句,还纠正发音。因为那会儿他还是单身,他家也在两小时以外的州府Sacramento(萨克拉门托),所以,有很多时间带领我们以各种名义开Party,游玩,还带我们去他父母家。他母亲年轻时就出过唱片,所以,他父亲在家里做了间很大的音乐制作室。我们每次过去玩,都唱卡拉OK。
    Mathew的女朋友是德国人,Mary说,他女朋友是“骗”来的:那天,他女朋友跟朋友一起来这边的教堂,坐在一个角落里,Mathew盯上人家了,边讲课边跟人家抛闪眼,把女孩子迷住了,后来他借机要了人家的Email地址,说是有机会一起分享教会的信息什么的。反正,3年后,这女孩子在父母陪同下,来到美国,做了他老婆。
    10. 地震来了
    现在我能平静地告诉大家,就在半小时前,一场可怕的地震,差点要了我的小命。这样说,并非危言耸听。
    作为生命的一种体验,我想每个人都会经历一些有惊无险的事情。而对我来说,那一瞬间,注定给我一生烙下印记。好了,现在让我简单记述一下刚才的经历吧。
    下午在Intel Museum(英特尔公司博物馆)参观,里面有很多好玩的东西,跟同学玩了个疯,所以,晚上上了第一节,就感觉有点疲劳,想去洗手间用冷水冲冲脸。刚到走廊上,突然听到像大雨一样奇怪的声音,又好像是砂子砸在屋顶上。遇到一个从走廊那头过来的同学,跟我说:“你好像有点累哦。”
    我说:“是呀。”
    “你听听,什么奇怪的声音?”我问她。可就在这时,接着出现一阵很沉闷好像很遥远的雷声,突然整个主楼都在摇晃。头昏,有点站不稳,是不是恐怖分子放炸弹呢?还没反应过来,以前公司的同事,现在跟我一起拿课的同学,突然拽了我一把,往教室里拉,然后听到玻璃破碎的声音,然后掉到走廊上,还好,走廊上都是地毯,声音反冲没那么大,但已经听到有My God(我的上帝)的惊呼声,我突然反应过来:地震!
    同事说:“别喊。”看到她那么镇静,老师也一直微笑着看着我,如果刚才不是同事往回拽我一把,这块玻璃100%就在我头上开花了,我有点不好意思,但看着走廊上的碎玻璃,才感觉真正的恐惧才开始:好险!
    虽然只是很短暂的时间,但那种整个房子摇晃、站立不稳的感觉很恐怖。老师宣布提前放学,他提醒每个同学记得带书包(有些同学有点惊慌失措,书包也不要就往外跑),他一直站在教室门口,微笑着看着我们,目送最后一个学生离开教室,我看看邻近教室,每个老师都站在门口送学生,突然感觉很温暖,很想掉泪。
    同事一直等着我,拉着我的手走出来,提醒我不要坐电梯,我们一起跟着“大部队”从楼梯间走下去,每个人似乎都从容不迫,没有一个人拥挤,走出主楼,通往Parking lots(停车场)的路上站满了人,大家在议论纷纷,同事说:我们还是回去吧,跟自己的亲人在一起吧。
    她一直拉着我的手,我问她:“你不怕吗?”她轻声地说:“当然怕,你喊的时候,看到你站不稳的时候,我就意识到是地震了,还听到玻璃碎掉的声音,我就一直在想,我们藏到哪里比较安全。但我真的想不到躲到哪里,唐山大地震的时候,我正在北京,那次地震比这强多了,墙壁上都开几厘米宽的缝,大风大雨的,在防震棚里住了半年呢。”
    怪不得那么镇静,原来有过经历了,回来的路上,听到收音机里正在讨论这次地震,原来是5.7级(幸亏不大),震源就在学校那边,四个城市受到的影响最大:Milpitas,Santa Clara,San Jose downtown,Heywood(苗必达,圣克拉拉,圣何塞,海伍德)。这时听到很多人在收音机里谈笑风生(刚才没吓个半死),好像没事人一般。
    两腿发软,心有余悸,路上有警笛救护车的声音,高速上限速65miles(英里)的路变成10miles,快出高速路口,才发现出了车祸。心里慌慌的,回到家里,看到几个玩具掉在地毯上,想起还没吃饭,好饿。同学打电话来问候,告诉我她刚才还在上班,地震时几个同事吓得就抱在一起大叫。Carmen也打电话来问候,当时她也在上班,她说的第一句话就是:What’s going on?My God(这是怎么回事?我的上帝),看来“丢脸的”不止我一个……
    我想国内的亲人并没有这么快得到消息,但我还是心慌得想跟他们说话,家里电话卡打光了,在网上遇到朋友,给了我自己的电话卡号码(谢谢),打回去,听听亲人的声音,倍感温暖。
    生命诚可贵。我以为我不怕死呢,原来还是怕的。
    人生无常,为自己幸运捡回一条命庆幸。
    朋友说:“珍惜每一天。”
    圣子说:“快乐每一天。”
    朋友们,祝你们快乐每一天!
    职业美国
    从第一家公司走了后,我一直在找新工作,有一天突然走“狗屎运”,发出的6份简历里竟然有5个Interview(面试)的机会,本来有份跟校长们工钱都谈好了在私立学校教孩子中文的工作,但我觉得教中文毕竟不是个有前途的工作,而且开车上高速,至少要35分钟;还有一份做会计的工作,差不多要到旧金山机场了,至少要走45分钟,更不想去了。所以,我算是6中5了,这可是大概率事件……
    1. 老美的头等大事
    对任何一个来美国的人,首先想到的就是工作。其实我也是。别看在国内做了多年会计,可来到这儿,还是要重新开始:因为没有这边的工作经验,没有这边的文凭,英文口语和听力还不那么好。还是详细给大家介绍一下,算是一种参考吧。
    最初那家邀请我来美考察的公司,因为跟我原来在国内的公司有一些业务往来,后来他们新设计了一种发射机和接收机(供电视台用的),想在我们公司定做一些机盒,所以,我就申请过来谈谈价钱,另一个理由是旅游。
    我过来后,就在这家公司帮忙,老板是老美,但CEO是香港人,非常好的一个人。因为在拉斯维加斯参加全球的广播设备展,同时公司想发展一些中国的代理商,所以我就给他们整理中文资料,公司给我买好票,一起去参加展览,并帮忙陪一些国内来的客人。
    这是截至目前为止,我在美国最好待遇的工作了。不过,资料终究会整理完,而且老这么待着,也不是长久之计。
    因为想留下来,所以,就找人登记了。别说我俗气,生活有时是没有选择的。如果不登记就可以留下来工作,我会多给自己一些时间。
    经过漫长的几个月等待后(等待总是很漫长的),终于有工卡了,我去餐馆和一些超市应聘,可是没有一个老板聘我,可能是因为我瘦吧,也不是干重活的料。
    后来去过一家鞋店,给的是硅谷的最低工资,但还是没有用我。
    一次偶然的机会,在教堂里认识了一个女孩子,她对我印象还不错,后来我们常常一块去逛街。有一次她的手伤了,开不了车,但第二天要赶去学校考试,就跟我说:你能不能送送我?说实话,那时,我刚刚学会开车不久,每天的路线是家里和学校,去其他地方我不敢冒险,尽管这样,我还是答应了她。为了不耽误她考试,我提前带着地图偷偷开到她家附近转悠了一圈,记下了路线和重要参照物。第二天很顺利地送她去考试,我在外面等了几个小时她才考完,再送她回家,等我自己回到家的时候已经晚上8点了。
    ……
展开
目录
美国这层窗户纸:记大众美国人的立体生活
序言
初到美国
1 飞越太平洋
2 硅谷这座城
3 第一印象
4 入乡随俗
5 神秘的垃圾车
6 普通老美的理想
7 早市
8 面子
9 教堂里的事
10 地震来了
职业美国
1 老美的头等大事
2 全职甲乙丙丁
3 中式吵架,美式化解
4 移民老板和美国老板
5 失落的Susan
6 给经理冲咖啡
7 办公室里的杨白劳和黄世仁
8 面对职业经理人
9 融入美国的公司生活才是王道
风情美国
1 广州和加州
2 横着的山村
3 拉斯维加斯之夜
4 科罗拉多大峡谷
5 杰克·伦敦的故乡
情路美国
1 总想知道海的那一边
2 美国的帅哥会这样
3 常在办公室闹“绯闻”
4 Dave爱情路一二三
5 笑看老美的网恋
6 美国男人都是巨蟹座
边走边看美国
1 饿两顿死吃一顿
2 歌手老M
3 好莱坞星光大道
4 大学教授
5 政府补助
6 会哭的移民
7 老美心中的道德
老美的圈子
1 闲人Bob
2 寂寞了就去滑雪
3 渴望雨季邂逅
4 俄勒冈之旅
5 拜见老朋友Carmen
6 宅女“鸵鸟”
7 老鼠会 65
8 旧金山的往事 66
老美的家居
1 宠物王国
2 没有宠物他们活不下去
3 家庭环保
4 剪草坪
5 阴历、阳历、西历
6 食品安全
7 渴望外星人
8 移民守则
老美的周末
1 40美元打高尔夫
2 翻雪山
3 糖果、棍棒、美国女人
4 旧金山周末
老美的节日
1 万圣节
2 感恩节
3 国庆节
4 圣诞节
5 春节
美国人的老黄历
1 打官司
2 考驾照
3 学中文
4 警察开路
5 第一车祸现场
6 音乐会
7 好莱坞电影
8 搬家
9 迷路
普通老美的命运
1 如何面对歧视
2 美国的乞丐
3 爱给总统写信的老太太
4 市长大人
5 旧金山人的富婆
6 硅谷人
7 小移民
8 美国小富人
9 留守女人
10 狂欢的墨西哥人
11 对不起,我是美国人
12 家庭聚会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