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中华民间文学通论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40678265
  • 作      者:
    陈驹著
  • 出 版 社 :
    广东教育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0
收藏
作者简介
    陈驹,广西玉林人,1938年生,1965年毕业于武汉大学中文系,广西大学中文系教授,曾兼任广西大学民族研究所副所长,广西政协《文史春秋》杂志副主编,中国新文学学会理事,广西语文学会理事,广西中国文学学会副会长等职,现为广西作协会员,广西民间文艺家协会理事,发表过文艺评论,文艺创作,文史随笔,学术论文等共200余篇,主要学术作品有《“鼓角”》,《钲铙考》,《独弦琴源流考辨》、《壮族蜂鼓和瑶族长鼓渊源考》,《广西几种民族弦乐器初考》等,文艺作品有七幕壮剧《外乡来的情人》(获广西文艺汇演一等奖),诗歌《丰收山歌》(入选通用小学语文教材,并被誉成多首歌曲在全国汇演及四个省市的创作评奖中获奖)等,主编《中国古代教养读物丛书》。
展开
内容介绍
    《中华民间文学通论》包括民间文学的概念、中华民间文学的范畴、中华民间文学的特征、作为文学两大门类之一——民间文学的特性、作为中华民间文学的中华个性、中华民间文学的价值功能、艺术价值、实用功能、科学价值……
展开
精彩书摘
    1.民间文学从一产生就具有口头性特征<br>    民间文学具有口头性这一特征,有着深远的历史根源和社会根源。上文已经说过,人类最初的劳动呼声,一经同某些表意的词语相结合,就产生了原始的诗歌。这种原始诗歌,既是人类最早的文学创作,也是最古老的民间文学作品。它的创作和流传方式,纯粹是口头性的。后来有些原始时代的诗歌,虽不一定直接产生于集体劳动的场合,而是产生于祭祀仪式或欢庆、娱乐活动,但它们的创作和流传,也仍然是口头的方式。因为那时候文字还没有产生,人们根本不可能利用书面方式从事这种精神活动。这种情况,只要看一看今天世界上那些还处在比较原始状态的部落或民族,就可以找到例证。<br>    就因为口头性是民间文学的一个重要特征,民间文学主要是采用口头方式创作、流传和保存,所以有很多古老的民间文学作品现在都听不到、看不到,它们都失传了。现在还能听到、看到的属于原始社会阶段的民间文学作品,不外是三种:一是直到不久前还处在原始社会末期的那些民族的口头文学作品;二是从远古时代就世代口耳相传至今的某些神话传说;三是本来产生于原始社会,口头流传到有了文字以后,人们再对它加以追记的作品。<br>    前两种作品现在不难见到;第三种作品则难以找到太多的例子,这里仅举几首远古时代的歌谣为例:<br>    一首是见于赵晔《吴越春秋》中的《弹歌》,篇幅不长,只有八个字:<br>    这是一首远古时代的“猎歌”,它叙述了原始社会人们进行狩猎的全过程:把竹子截断剖成竹片,用绳索连接竹片的两头,这就做成了一把竹弓;用这竹弓射出泥丸,逐击那飞着的鸟儿和奔跑的野兽。尽管极简单,只依次叙述了“断”、“续”、“飞”、“逐”等先后进行的行动,但人们从准备打猎的工具到进行打猎的经过情形,却大体上表现出来了。这首歌原来可能是在人们修竹做弓时边劳动边唱,也可能是在打猎归来边走边唱,或者是在跳狩猎的舞蹈时伴舞而唱;唱时也许还夹杂有衬词。
展开
目录
导论 中华民间文学的界定<br>一、民间文学的概念<br>二、中华民间文学的范畴<br>第一章 中华民间文学的特征<br>第一节 作为文学两大门类之一——民间文学的特性<br>第二节 作为中华民间文学的中华个性<br><br>第二章 中华民问文学的价值功能<br>第一节 艺术价值<br>第二节 实用功能<br>第三节 科学价值<br><br>第三章 中华民问文学的负面表现<br>第一节 自身特性方面的局限<br>第二节 艺术形式方面的局限<br>第三节 思想内容方面的局限<br><br>第四章 中华民间文学的韵文门类<br>第一节 民间歌谣<br>第二节 民间长歌<br>第三节 谚语<br>第四节 民间谜语<br>第五节 民间对联<br><br>第五章 中华民间文学的散文门类<br>第一节 神话<br>第二节 民间传说<br>第三节 民间故事<br><br>第六章 中华民间文学的台本门类<br>第一节 板书<br>第二节 鼓曲<br>第三节 评话、评书<br>第四节 相声<br>第五节 民间戏剧<br><br>第七章 中华民间文学的工作实践<br>第一节 民间文学工作的指导思想<br>第二节 民间文学的搜集和整理<br>第三节 民间文学的汉译<br>第四节 民间文学的选编<br>第五节 民间文学的研究<br>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