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中国当代文学史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301153734
  • 作      者:
    洪子诚著
  • 出 版 社 :
    北京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0
收藏
作者简介
  洪子诚,广东揭阳人,1939年4月出生。196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并留校任教,从事中国当代文学、中国新诗的教学、研究工作,1993年起任中文系教授。主要著述有:《当代中国文学概观》(与入合著)、《当代中国文学的艺术问题》、《作家姿态与自我意识》、《中国当代新诗史》(与人合著)、《中国当代文学概说》、《1956:百花时代》、《中国当代文学史》、《问题与方法——中国当代文学史研究讲稿》、《文学与历史叙述》等。
展开
内容介绍
  本书继续采用“当代文学”这一概念,则是考虑到目前文学史研究的实际情况。虽然也可以改变文学分期的方式,可以采用新的时期概念,譬如目前已被广泛使用的“20世纪中国文学”的范畴。但是,这并不是名称和分期的简单更换。这一更换的内在理路和文学史事实依据,对本书作者来说,还需要做细致、深入的辨识。继续采用这一概念的另外原因,是它连同相关的分期方法,仍有其部分存在的理由,即可以作为把握20世纪中国文学状况的一种并非已失效的视角。这样,在《中国当代文学史》这本书里,“中国当代文学”首先指的是1949年以来的中国文学。其次,是指发生在特定的“社会主义”历史语境中的文学,因而它限定在“中国大陆”的这一区域之中;中国台湾、香港等地区的文学与中国大陆文学,在文学史研究中如何“整合”,如何不是简单地并置,需要提出另外的文学史模型来予以解决。第三,本书运用“当代文学”的另一层含义是,“当代文学”这一文学时间,是“五四”以后的新文学“一体化”趋向的全面实现,到这种“一体化”的解体的文学时期。中国的“左翼文学”(“革命文学”),经由40年代解放区文学的“改造”,它的文学形态和相应的文.学规范(文学发展的方向、路线,文学创作、出版、阅读的规则等),在50至70年代,凭借其时代的影响力,也凭借政治权力控制的力量,成为唯一可以合法存在的形态和规范。只是到了80年代,这一文学格局才发生了改变。
展开
精彩书摘
  一40年代的文学界
  四五十年代之交,中国社会发生急剧变革。二次大战之后世界范围两大阵营对立的冷战格局,中国40年代后期内战导致的政权更迭,是这个期间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社会政治的变革,自然并不一定导致文学内在形态的重大变化。但是,在一个文学与社会政治的关系密不可分,而文学对于政治的工具性地位的主张又支配着文学界的情况下,四五十年代之交的社会转折,影响、推动了中国文学的构成因素及它们之间关系的剧烈错动。文学的“转折”在这里,指的主要是40年代文学格局中各种倾向、流派、力量的关系的重组。以延安文学作为主要构成的左翼文学,进入50年代,成为唯一的文学事实;20年代后期开始,左翼文学为选择最理想的文学形态、推进文学“一体化”的目标所做的努力,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毛泽东的文艺思想,成为“纲领性”的指导思想;文学写作的题材、主题、风格等,形成了应予遵循的体系性“规范”;而作家的存在方式,写作方式,作品的出版、阅读和批评等文学活动方式也都出现了重大变化。
  1937年抗日战争的爆发,将中国分隔为几个社会情势不同的区域:国民党统治地区、日本侵略者占领的沦陷区和中国共产党政权的解放区(抗战期间称“敌后抗日根据地”)。
展开
目录
自序
修订版序
前言
上编50—70年代的文学
第一章 文学的“转折”
一 40年代的文学界
二 左翼文学界的“选择”
三 毛泽东的文学思想
四 “文学新方向”的确立

第二章 文学环境与文学规范
一 “遗产”的审定和重评
二 刊物和文学团体
三 文学批评和批判运动
四 作家的整体性更迭
五 “中心作家”的文化性格

第三章 矛盾和冲突
一 频繁的批判运动
二 左翼文学内部矛盾的延续
三 对规范的质疑
四 分歧的性质

第四章 隐失的诗人和诗派
一 诗歌道路的选择
二 普遍的艺术困境
三 穆旦等诗人的命运
四 “七月派”诗人的遭遇

第五章 诗歌体式和诗歌事件
一 “写实”倾向和叙事诗潮流
二 青年诗人的艺术道路
三 50年代的诗歌事件
四 当代的政治抒情诗

第六章 小说的题材和形态
一 “现代”小说家的当代境况
二 题材的分类和等级
三 当代的小说样式
四 类型单一化趋向

第七章 农村题材小说
一 农村小说的当代形态
二 赵树理和山西作家
三 赵树理的“评价史”
四 柳青的《创业史》

第八章 对历史的叙述
一 革命历史小说
二 “史诗性”的追求
三 《红岩》的写作方式
四 革命的“另类”记忆
五 《青春之歌》及其讨论

第九章 当代的“通俗小说”
一 被压抑的小说
二 寻求新的替代
三 “都市小说”与工业题材小说
四 《三家巷》及其评价

第十章 在主流之外
一 “非主流文学”
二 最初的“异端”
三 “百花文学”
四 象征性的叙述
五 位置的置换

第十一章 散文
一 当代的散文概念
二 散文的“复兴”
三 主要散文作家
四 杂文的命运
五 回忆录和史传文学

第十二章 话剧
一 话剧创作概况
二 老舍的《茶馆》
三 历史剧和历史剧讨论
四 话剧的“高潮”

第十三章 走向“文革文学”
一 1958年的文学运动
二 文学激进思潮和《纪要》
三 文学的存在方式
四 “文革文学”的特征

第十四章 重新构造“经典”
一 创造“样板”的实验
二 “革命样板戏”
三 小说“样板”的难题
四 “经典”重构的宿命

第十五章 分裂的文学世界
一 公开的诗界
二 小说创作情况
三 “地下”的文学创作
四 “天安门诗歌”

下编80—90年代的文学
第十六章 文学“新时期”的想象
一 “转折”与文学“新时期”
二 体制的修复和重建
三 文学规范制度的调整
四 80年代的作家构成
五 文学著译的出版

第十七章 80年代文学概况
一 80年代文学过程
二 “新时期文学”的话语资源
三 文学历史的“重写”
四 文学诸样式概况

第十八章 “归来者”的诗
一 “文革”后的诗歌变革
二 “归来者”的诗
三 诗歌流派的确认

第十九章 新诗潮
一 《今天》与朦胧诗
二 新生代或“第三代诗”
三 新诗潮主要诗人(一)
四 新诗潮主要诗人(二)

第二十章 历史创伤的记忆
一 创伤记忆与历史反思
二 三部中篇小说
三 “复出”作家的历史叙述
四 “知青小说”的演变
五 几位小说家的创作

第二十一章 80年代中后期的小说(一)
一 文学的“寻根”
二 “寻根”与小说艺术形态
……
第二十二章 80年代中后期的小说(二)
第二十三章 女作家的小说
第二十四章 散文
第二十五章 90年代的文学状况
第二十六章 90年代的诗
第二十七章 90年代的小说
中国当代文学年表(1949—2000)
初版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