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故”事如何“新”编:论中国现代“重写型”小说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301167526
  • 作      者:
    祝宇红著
  • 出 版 社 :
    北京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0
收藏
作者简介
    祝宇红,2008年获北京大学文学博士学位。毕业之初任职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现为同济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教师,从事中国现代文学的教学与研究。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鲁迅研究月刊》、《齐鲁学刊》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多篇。
展开
内容介绍
    “重写型小说”是对文学中恒常性的重写现象考察之后定义的小说类型,指以“前文本”为原型,在其基础上加工变型的小说。本书作者提出创造性地提出这一概念,并按照先秦诸子、中国神话、史乘、希腊神话等不同的前文本类型考察中国现代重写型小说,如鲁迅《故事新编》等,探讨在认知模式转变、学术转型的背景下前文本怎样被重写。
展开
精彩书摘
    3.西学视角与比附思维<br>    康有为在《孔子改制考》中显示出的怀疑精神和考稽功夫固然令后辈如顾颉刚产生十足敬意,但是他的写作却“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最终关心的不是学术而是政治文化。康氏要重建以孔子为宗师的文化道统,改造传统以维新。有了这样的眼光和目的,他的诸子学才从今文学的“宗汉”扩大到重视先秦诸子。康有为重建文化道统的手段是尊孔子为“教主”,这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康氏将欧洲文明的发达归结于基督教,“欲侪孔子于基督”,所以倡议设立孔教。换句话说,康氏的“还原孔子真相”,一则要服务于其维新、启蒙的政治性目标,二则受到西学的影响,终于得出“托古改制”的结论。康有为从“求孔子真相”出发,进于“立孔教”的主张,背后支撑他的是将西方历史文化比附中国的思维模式。他从晚清诸子学的“还原”学术理路开始,进而开辟了援西方思想入中国、以西方视角审视中国的新路径。<br>    现代重写先秦诸子的小说,不仅仅在“还原”孔子真面目的主张上承接了康有为等晚清诸子学家的路数,在“以西方视角审视中国传统”这一点上,也是一样。小说家要还原孔子的真实面目,当然指的是“洗去”孔子身上那些由传统的注疏、解释所带来的层层“油彩”。不过,如果说“重写型”小说洗去了孔子身上的“传统的油彩”,那么是否自身就是通体透明的呢?恐怕也不尽然。在“还原”、“求真”的旗帜下,重写者开始抛开传统的观念,与此同时,西方理念则悄然潜入重写者的思维,开始发挥作用。<br>    廖沫沙在《凤兮,凤兮!》(1944)中写到,隐士兼狂人桀溺将孔子所持之道视为拘泥于先王之道,历史环境已经改变,道自然行不通。桀溺对孔子带着弟子周游列国不以为然,“随你走到哪里,天下乌鸦一般黑,不从远的和大的地方想办法,要来改变世界,这能行吗?”后来孔子也不得不面对这一点,他感慨:“天下无道久矣,我过去的办法行不通,别人也不会宗信。”<br>    ……
展开
目录
导论<br>一、中国现代“重写型”小说<br>二、“前文本”<br>三、认知模式的转变<br>四、思路与框架<br><br>第一章 镜中的先贤:诸子的重写<br>一、“打倒孔家店,救出孔夫子”<br>二、郭沫若的“凸凹镜”式重写<br>三、鲁迅的文化“校雠”式重写<br><br>第二章 “祛魅”抑或“迷信可存”:中国神话的重写<br>一、祛魅<br>二、“迷信可存”<br>三、“苏古掇新“的“演义”<br><br>第三章 “解释”与“讽喻”:史乘的重写<br>一、历史小说理论与重写问题<br>二、“解释”<br>三、“讽喻”<br>四、解释与讽喻之间的张力<br><br>第四章 启蒙叙事与本土化叙事:异域文本的重写<br>一、重写与希腊神话的译介及研究<br>二、“摩罗”式的盗火神<br>三、“本色化”耶稣<br><br>第五章 “稳定反讽”:一种张力结构<br>一、现代重写型小说的文体特色<br>二、《故事新编》的“稳定反讽”<br>三、《月下小景》集的多重叙事<br>四、一种张力结构<br>结语<br>一、小说与学术<br>二、观念的力量<br>三、“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br>参考文献<br>附录:中国现代重写型小说出版与发表情况<br>结集出版情况<br>期刊发表情况<br>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