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起始的六行诗中,个人的方面并未出现。叙述者爬上山坡,客观地观察着作为汉朝皇帝的东都的洛阳的废墟。(评论者们将废墟的形成归咎于军阀董卓在公元190年对洛阳的洗劫,这种分析比较合理。)废墟在中西方都是鲜明突出的诗学意象,其原因正是在于它将过去与现在相连:它们是往昔辉煌的具体可见的遗存,历经岁月和人类的蹂躏摧残而惨遭破坏(或许在某些人眼里破坏也具有美感)。
在诗歌的第二部分(第7行直至结尾),个人因素的参与取代了客观的超脱。降临在城市身上的命运此时也被视作叙述者私人的不幸。现在与过去的差别是惊人的:曾经熟悉的一切现在都变得如此陌生。旧物要么不复存在,要么变化过大以至于无法辨认。通过第7和第8行的巧妙处理,“旧一新”对比观念的语义范围有所扩大,包括了“衰老一年轻”和“熟悉一陌生”这样相关的反义概念。在整个第二部分,包括结尾一联的高潮在内,对从往昔到今日之变化的客观和主观审视始终交织在一起,正如国家的悲剧与个人的伤悲已经融为一体。
诗作的两个部分紧密结合(例如第3行与第13行的结构就平行对应),但除了上文已讨论过的第二部分加入了的主观方面的因素之外,二者在其他好几个方面也相互区别。第一部分强调的是高度而第二部分着重于平面。第一部分在首行中就使用了一个表示向上动作的动词“登”,第6行也有一个这样的动词(“上”),另外此部分中还出现了许多表示高度的名词。(但并没有表示高度的形容词。)第二部分中的平面延伸至方圆千里,其中唯一垂直向上的现象是作为人类居住标志的烟,而这里烟的缺失就显得尤为突出。
展开
我的这本书的意向读者是那些对中国诗歌感兴趣的人。它面向从未学过汉语的人,处于学习过程的人,以及正在为这项学习是否值得付诸努力而犹豫不决的人。但是那些已然掌握了汉语的读者,包括中国诗歌方面的专家,(我希望)也会通过阅读找到本书更多的意义。
——傅汉思
傅汉思教授无疑是美国的中国文学研究领域的先驱者。
他的《梅花与宫闱佳丽:中国诗选译随谈》已经成为这一领域的经典之作。我在耶鲁大学教的很多课上都使用了这本书。
——孙康宜
小妹妹张充和是在北京大学跟外国老师傅汉思相爱。傅汉思是德裔美国人。沈从文家也在北京,张充和在北京大学,星期六就到姐姐家里去,她的老师也到沈从文家里。傅汉思研究中国汉代的赋,把汉赋翻译成英文,翻得好极了。他是研究古代希腊文的,在北京大学教希腊文。张充和与傅汉思二人后来发生恋爱,他们结婚很简单,结了婚很快到美国去了。
——《周有光百岁口述》
听说她(张充和)的德国夫婿傅汉思也是十分用功的学者。老太太在耶鲁教授书法和昆曲,傅汉思这位汉学家是耶鲁东方语言所所长。张伟华写过一篇《曲终韵自存》说,傅汉思精通多种语言,教古希腊罗马文,一口汉语极流利,在家里跟张充和全说国语。
——董桥
《香港苹果日报》2009年5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