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前海悟道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11901583
  • 作      者:
    李树声著
  • 出 版 社 :
    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0
收藏
内容介绍

目录


幸有诗心如画卷
永远的王羲之——纪念王羲之诞辰1700周年
“我将振笔作大书”——与郭沫若故居纪念馆馆长郭平英谈郭沫若
不可有傲气不能无傲骨——丁绍光与他的绘画观
国粹要“粹”书法在“法”——军旅书家李铎先生与书法
绘天地之大美塑华夏之雄强——韩美林的艺术世界
登临探手摘星辰——学者书家沈鹏先生印象
知足心常泰无求品自高——与著名画家王成喜先生谈梅
铮然燕赵骨素朴平常心——记著名书法家刘炳森先生
天作纸。云物卷而舒——记书法家邵华泽将军
幸有诗心如画卷——著名女书家林岫印象
翰海泰斗学界丰碑——回望启功先生
雄纳天地韵溯古今——毛泽东书法艺术与20世纪60年代“兰亭论辩”
天地有正气
今天从何处走来——新时期部分历史小说管窥
人的颖悟与梦的追寻——与凌力谈创作
附:凌力的复信
《少年天子》作为天子的少年
历史的启示——短篇历史小说集《秦宫月》编后记
对“士”心态的参悟与摹写——评历史小说《真男子》
穿越历史的屏障——读《苦海》等几部历史小说随感
回溯父辈的文明——历史题材创作的新生面
把历史碎片浇铸成新生命的样态
叩问人类的昨天
生命极限与历史永恒——读历史小说断想
《努尔哈赤》:一代天骄的壮美史诗
访寻民族生命之流的源头
天地有正气——《暮鼓晨钟》放谈
几度哀歌向天问——评《曾国藩》
时代弯弓上的响箭
众人皆醉他独醒——试论屈原在《离骚》中所表现的抗争精神
难能的永恒难释的解——漫评《男人的一半是女人》
清泪一掬见寸心——迟子建作品漫评
《父亲》:一个时代的“背影”
文学在有轰动效应的时代
在人生的立体交叉桥上——巴波作品漫议
人性荒漠中的心理畸变——谈几篇写心路历程的作品
上帝·刑天·西西弗斯——从一部写知青命运的小说说开去
对绿色生命的呼唤——报告文学《第二草国》的启示
百万言为释一个“德”——读《人生宝典》
让灵魂裸露出来——《京华闻见录》随感
赤子之诚与死亡之谷
对通俗文学说三道四
牵住命运的衣角——读几篇青少年题材的报告文学
《人生》:解读人生真况味
访寻小小的安琪尔
深思共同走过的从前——从一部电视剧中的形象塑造谈起
从荒漠走向绿洲的步履——近年来文学评论中提出的几个理论问题
时代弯弓上的响箭——读几篇写改革开放的报告文学
“东方天书”的启迪
访美游思录
丁肇中教授的文化情怀
守住平常心
寻找“”
“非典”心情
“南丁格尔”终于被关注
十年开发千秋保护——西部大开发中的人文资源保护
奏响民族最强音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着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327——公元二○○五年“七·七”祭
永远的长征精神
闽南语歌曲多知音
燕赵文化精神的生动再现
当前电视剧中的女性形象
群星映日月华章颂伟人——大型电视诗画《万行长诗颂小平》谈片
文艺批评三思
对当代英雄的深情礼赞——电影《惊天动地》观后随想
对中国新兴阶层的文学探索——读王朝柱的《我心目中的黄如论》
欲破巨浪乘长风——《兰州1949》观后
多重语境下的文艺批评功能
《东方天书》的启迪
悟道随想——代跋

内容摘要

  《前海悟道》的第一部分写的是几大书家,从王羲之到郭沫若到启功到沈鹏到刘炳森到毛泽东,是人物传记?是才艺评介?都像又都不像。因为无论是东晋时期先是信道求术、后成为右军将军终成举世公认的书圣王羲之,还是集史学家、文学家、诗人、全国人大副委员长于一身的郭沫若,抑或是一代开国领袖的毛泽东,每个人都是一座山一片海,不是几千字万把字就能探出些许丰采的;至于书艺品评,论者多多,谁又能比谁论得更精到?树声则不入流俗,她写人少写事,重在谈艺论艺,在论艺中突现人的秉赋历练灵性学养:如写王羲之,她从魏晋六朝的风习写到王羲之的人生阅历、书文同脉的主张,“精研诸体、博采众长、独辟蹊径、标领千秋的过程”,终归落笔到“爱之重写终不如,神助留为万世法”,进而感叹道“术没有让他永恒,字却使他永恒”,“成就了他长长的身后名”;写郭沫若,则是在今天人们对其臧否不一、或淡忘或不屑的迷雾中振臂疾呼,并由对郭沫若的胸襟学养隐忍作为的敬佩生出种种人文设想,设想中她几乎看到那位在“天上的街市”中徜徉的文化巨人正“为他的老画友写下‘胸藏万汇凭吞吐”“亘古长留一片真”’的似幻又真的历史背影;写毛泽东,她从毛泽东对《(兰亭序)真伪》之辩的支持写到他请田家英“向故宫博物院负责人一询,可否借阅那里的各种草书手迹若干,如可,应开单据,以便按件清还”,从中可以看出,尽管毛泽东是万人瞩目的领袖,可在学问面前,却始终以一普通学人的姿态心怀敬畏,而且无论他在马背上征战、窑洞里思考,还是在中南海中运筹帷幄,习书赋诗始终是他生命中不可或缺的内容,唯其他“是从书学殿堂中走来,又是从时代风雨中走来”,胸中藏满传统文化的积淀,腕里携有强烈的时代气息,其书艺才能“恍恍如同鬼神惊,时时只见龙蛇走”,“左盘右蹙如惊电,状同楚汉相攻城”。如果是一般写书家的文字,已是篇篇好文章,可作者远未尽意,她笔锋一转,借王书的成就说出凡有成就的书家都应是代代相沿、不断丰富、成为一种中国文化的象征,而决不能浮躁轻狂,稍有所得即自诩某某;就毛书的成就说出“书道犹兵”这个极富哲学深度的见解,借刘炳森的书法造就,谈书先谈诗再谈乐再谈心正、品正、书正的书家修养……作者就是以她丰博的学问、敏慧的思考,在写艺写人中不着痕迹地轻轻一拎,就针对时弊拎出条条做人从艺的人生思考和她悟出的
  “非常道”。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