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我党领导的《抗战日报》;年底,《抗战日报》在沅陵复刊。1939年5月,他转赴广西桂林,参与编辑《救亡日报》;当年底,奉调至延安。周立波到延安后,在鲁迅艺术文学院担任编译处处长兼文学系教员,讲授“名著选读”。1941年夏,他开始写作短篇小说,先后发表了反映陕北农村生活的《牛》和反映上海西牢斗争生活的《麻雀》《第一夜》等作品,初步显露了他在小说创作上的出色才华。1942年5月,他参加了延安文艺座谈会,聆听了毛泽东同志的重要讲话,通过整风,他的文艺思想发生了很大变化,坚定地确立了走和工农兵相结合的道路的决心。1944年2月,调《解放日报》社任副刊部副部长,主编文艺副刊。当年冬,随王震同志率领的三五九旅南下支队从延安出发,深入华南敌后创建抗日民主根据地。他在司令部担任秘书,和广大指战员一起,冒着严寒酷暑和战火硝烟,在南征北返中长途跋涉一万五千余里,用两条腿走过七个省的战场,经受了严峻的考验和锻炼,被南下支队一位领导同志誉为“钢铁的文艺战士”。他在万里征途记下了大量日记,为以后写作报告文学和创作小说积累了珍贵的资料。1945年10月部队回师中原后,他被派到新四军五师师部编辑《七七日报》,任副社长。1946年2月调任新华社驻汉口记者,抵汉不久又奉命去解放区从事写作,到北平后被留在“军事调处执行部”任我方代表团翻译。随后调任“军调部”承德、赤峰执行小组我方代表翻译。在赤峰,他写成报告文学集《南下记》。8月,调冀热辽区党委编辑《民声报》,任副社长。
1946年冬,东北地区开展大规模的土地改革运动。周立波随一支工作队从热河到达松江省尚志县元宝区参加土改,先后担任中共元宝区委副书记、书记。在土改中,他坚持和贫苦农民同甘共苦,虚心向群众学习,通过约半年的共同生活和斗争,大大加深了对中国农村和农民的认识,并积累了丰富的素材。1947年5月,他调松江省委宣传部主编《松江农民》报,即开始构思、创作反映东北土改运动的长篇小说《暴风骤雨))。在写作过程中,还到过五常、拉林、苇河、呼兰等县农村,继续深入生活,充实素材。1947年10月和1948年12月,他先后写出《暴风骤雨》上、下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