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自序<br>引言<br>上卷 中国大陆当代新诗<br>第一章 新诗道路的转折<br>一 40年代后期的诗界<br>二 当代新诗道路的选择<br>三 “经典”的选定和确立<br>第二章 过程及时期特征<br>一 诗人的类型分析<br>二 新诗的“当代形态”<br>三 发表方式和诗歌刊物<br>四 各个阶段的概况<br>第三章 走进“当代”的诗人<br>一 “老诗人”的艺术处境<br>二 “中国新诗”派和“七月诗派”的隐失<br>三 艾青和田间的“危机”<br>四 走进“当代”的解放区诗人(1)<br>五 走进“当代”的解放区诗人(2)<br>第四章 50年代的青年诗人<br>一 生活道路和文化背景<br>二 主要诗人的写作<br>三 西南边疆“诗群”<br>四 少数民族诗人的创作<br>第五章 新民歌运动与新诗道路的讨论<br>一 1958年的“新民歌运动”<br>二 民间歌手和工农诗人<br>三 民间诗歌的搜集和整理<br>四 诗歌发展道路的讨论<br>五 新诗形式和现代格律诗问题<br>第六章 60年代诗风和“政治抒情诗”<br>一 “政治抒情诗”的特征<br>二 郭小川等的创作<br>三 60年代前期的诗风<br>第七章 “文革”时期的诗歌<br>一 诗界的“分裂”<br>二 公开的诗界<br>三 “地下”的诗歌写作<br>四 天安门诗歌运动<br>第八章 80年代的诗歌状况<br>一 诗歌“复兴”的想象<br>二 80年代的诗人“群体”<br>三 诗界状况与诗歌运动<br>四 最后的政治诗热潮<br>五 新诗历史的“重叙”<br>……<br>初版后记内容摘要
本书所评述的,是20世纪50-90年代中国新诗的状况。对于这一时期的中国文学,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称之为“当代文学”,以和前此30年(从“五四”前后到40年代末)的“现代文学”相区别。目前,尽管不少文学史研究者对诸如“现代”、“当代”的划分提出质疑,淡化这种时期划分,从整体把握20世纪中国文学、中国新诗的设想,也肯定会成为文学史(新诗史)写作的前景。但是,作为一种“过渡”,也为着更深入彰显“当代”的文学、诗歌问题,把1949年以后中国大陆的文学(新诗)作为相对独立的时期来处理,仍有其合理之处。在。20世纪的四五十年代之交,新诗同整个文学一样,发生了重大转折。“转折”的征象,广泛表现在各个方面;而主要表现则是,40年代新诗多种艺术构成的关系发生重要重组,出现了在诗歌观念和艺术方法上统一规范的强大要求,并由此出现了具有“当代特征”的诗体形态。70年代末“文革”结束之后(当代文学史通常称为“新时期”),诗界出现了反思、重新审视这些观念和规范性要求的潮流,在诗歌写作上出现多种诗歌向度的变革和实验。这种变革、实验的基点和走向,呈现与“当代”前30年诗歌的延伸、悖逆的复杂关系,因而仍与“当代”诗歌已形成的格局发生或隐或明的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