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知识分子的偶像?<br> 可疑的封赏<br> ——“公共知识分子”韩寒?<br> L◎文<br> 去年下半年,一个思想类的知识分子同人网站“共识网”推出了一项在线调查,评选当代最有影响力的“十大公共知识分子”。在秦晖、贺卫方、于建嵘等一长串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学界人物中间,韩寒的名字赫然在列,并且在长达数十天的投票过程中一度高居榜首。最后,韩寒以仅落后第一名贺卫方6票的l310票屈居第二。这是继2008 年韩寒当选“百位华人公共知识分子’’之后的又一次获奖。这个结果既出乎很多人意料之外,又在另一些人意料之中。<br> 说它出乎很多人的意料之外,是因为韩寒既没有体制内的“知识分子”身份,又几乎没有任何学术训练,“公共知识分子”从何谈起?说它又在意料之中,是因为自韩寒2006年底开始网络写作以来,他的博客已经以近4亿次的点击,创下了令人咋舌的纪录。相较于这个点击率,1310票是一个过于微不足道的数字,韩寒只需在自己博客上贴出投票地址,无数粉丝定会让这个票数后面加上两个零甚至三个零,令苦心孤诣很多年的学者颜面无存。窃以为,这区区1310张选票像是共识网和韩寒之间沉默的共谋:在网站看来,无论如何要给学者一点面子,第一名多出来的6张选票,犹如6块砖石,人为垫高了中国当代知识分子影响力的高度;在韩寒看来,自己根本无须知识界的封赏,这头衔反而意味着某种虚妄的担当与责任。<br> 无论是否“公共知识分子”,韩寒的博客写作都触及了当代所谓知识分子眼中的时代问题;而知识分子们对待韩寒的态度,也触及了代际伦理的问题:在这个日益板结的社会,年轻人是否还有可能创造出一种既不模仿上一代人,也不走向反面的新活法?而上一代人,是否已经做好足够的准备来迎接或培育(如果有可能的话)“新人”?<br> 在这个嘲讽一切的时代,已经有太多人因为“过于严肃”地谈论韩寒而被骂得体无完肤。在这篇文章里,我试图以一种平实的态度,贴近观察韩寒在公共空间的博客写作,并以之为镜,反思中国当代公共知识分子的困境。<br> 知识分子如何看待韩寒<br> 迄今为止,已经有很多颇有影响力的知识分子谈到韩寒。陈丹青在接受《晶报》采访时谈到韩寒: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