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图解文学常识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10804694
  • 作      者:
    陈铁君,陈文之著
  • 出 版 社 :
    九州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0
收藏
编辑推荐
    绝佳的文学普及本,最好的文学入门本。每天1小时,35天的读书计划,轻松搞定文学常识。<br>    知识结构图解化、重要概念表格化<br>    让我们的学习更有系统,更有效率<br>    中国文学认识篇<br>    了解何谓“文学”,以及“文学”的起源及功能,并进一步介绍古典文学及现代文学的分类及发展流变。<br>    历代文学提要篇<br>    介绍历代文学的社会文化背景及文学特色,包括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两宋、元明清、民国等各时期文学。<br>    文字声韵述要篇<br>    介绍中国文字的起源、流变与中国的文字构造原则——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以及标点符号的运用。<br>    修辞词类汇整篇<br>    讲解修辞手法的概念与运用以及语汇的发展。<br>    应用文类运用篇<br>    介绍日常应用文文体的写作运用。<br>    附录<br>    附有自测试题、详细解答与说明,使读者读完全书后,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展开
作者简介
    陈铁君,本名国政,台湾屏东县人,1940年生。自幼喜爱中国文学,中学时代即开始投稿,作品散见于各报副刊及杂志。毕业于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系,先后任教于高雄县立美浓初中、省立台南一中及台北市立建国高中。课余编著有《高中国文精读全璧》、《成语词语辨正》等中学生课外读物,以及工具书《活用成语典》、《活用中文大辞典》等近二十种,惠及学子无数。<br>    陈文之,字宥儒,铁君之子,1970年生。自幼好读杂书,独喜创新,不泥于古。耳濡目染于其父编书工作,遂以承续父业为志趣之首。毕业于台北中国文化大学中文系、中文研究所。作品有小说集《梵诃余韵》、古典选辑《背叛,是男人的天性》、《成语词语攻略秘籍》、《图解文学常识》等。
展开
内容介绍
    《图解文学常识:35天轻松学文学》以提升语文能力为编撰旨趣,并釆用近几年蔚为风潮的“图解”方式,以图为经(左页),佐文制纬(右页以次),将中国文学整体发展历程,以及较为艰涩的文字、声韵、修辞、应用文等文学常识,浓缩汇整为五大单元计三十五篇叙述主题。对于中国文学常识观念的认知,与应试题型之熟悉,实有立竿见影之效果。<br>    《图解文学常识:35天轻松学文学》适合阅读的对象极为广泛,中学生及准备参加各类考试者,可借由各篇内容,循序渐进累积个人的国学能力,学校教师则可使用此书,借助投影设备或图片放大之方式,作为简报、授课辅助之教材,社会人士亦可将《图解文学常识:35天轻松学文学》视为一般读物,以更具效率的方法,增进理解、运用中国文学的能力。<br>    《图解文学常识:35天轻松学文学》规划的进程,系以每日阅读时间为一小时,每周学习五天,总时程共计七周三十五天。由于各篇主题所需涵盖的完整观念范围不同,故篇幅也长短不一。在阅读时,可先以图解建立一初步印象,再对照图解中各个标题所对应的文字叙述,以及重要观念的表格汇整,达成完整建构各篇主题概念的目标。并可经由在某些概念相涉的篇章主题中,所重复出现的图式与叙述,通盘理解文学常识的重点所在。最后则可通过各单元的学习评量,自我检视文学能力。
展开
精彩书摘
    (一)《诗经》<br>    《诗经》是韵文之祖、纯文学先驱,春秋时代北方(黄河流域)文学的代表作。原为三百十一篇,其中“小雅”六篇,有目无辞(又称“笙诗”),故今本实为三。五篇,简称“诗三百”。《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篇篇可以人乐,大多为周朝作品,原为釆集自民间的歌谣,然后由太师和乐,用韵最密,亦最协调,以典雅的四言句为主,偶有一至八字的句法,各篇中亦多叠字叠句。<br>    《诗经》的内容分“风、雅、颂”三类;作法有“赋、比、兴”三种。风分“十五国风”,为周代各诸侯国间的民歌,反映当时民间的生活。雅有“大雅”、“小雅”之别,是中原雅正的诗乐,大抵为朝廷官吏的作品。“小雅”多为君臣宴飨的乐歌,“大雅”为朝会之乐及歌功颂德、讽喻朝政之辞。“颂”即颂歌,赞美有盛德的人和事物,大半为赞美祖先的祭歌。<br>    (二)《楚辞》<br>    《楚辞》是战国时代南方文学的代表作,为西汉刘向所编,也是南方诗歌的总集,“集部”中以此本最早。以屈原《离骚》为主,记楚地(长江流域),书楚语,作楚声,名楚物,故名《楚辞》。刘向将屈原和宋玉、景差、唐勒的作品,以及汉人模仿屈原的作品,合编定名为《楚辞》,共十六篇。《楚辞》是由《诗经》蜕变而来的,是赋体,其形式不受《诗经》四言的拘束,句法较长,多以兮字、些字、只字,来作为语气的拉长,便于咏叹,为“赋体之祖”。<br>    (三)赋<br>    赋是继《诗经》之后所产生的韵文,是用华丽的辞藻来铺陈其事.赋为介于诗文之间的文体,创始于《楚辞》。屈原为中国辞赋家之祖,所作《离骚》等二十五篇,为我国最早之辞赋,而荀子则首先以“赋”作为文章的篇名。赋最早导源于《诗经》,兴于《楚辞》,盛于两汉,唯美于六朝,式微于唐、宋。
展开
目录
    第一单元 中国文学认识篇<br>    第1周 星期一 文学的意义及分类<br>    图解:文学的起源、意义及分类<br>    星期二 韵文发展史简介<br>    图解:韵文的发展流变<br>    星期三 散文发展史简介<br>    图解:散文的发展流变<br>    星期四 小说发展史简介<br>    图解:历代小说的发展<br>    星期五 历代文学流变总览<br>    图解:历代文学流变总览<br>    图解:历代主流文学汇整<br>    <br>    第二单元 历代文学提要篇<br>    第2周 星期一 先秦文学<br>    图解:先秦社会文化及文学特色<br>    图解:重要作家简介<br>    星期二 两汉文学<br>    图解:两汉社会文化及文学特色<br>    图解:重要作家简介<br>    星期三 魏晋南北朝文学<br>    图解:魏晋南北朝社会文化及文学特色<br>    图解:重要作家简介<br>    星期四 隋唐五代文学<br>    图解:隋唐五代社会文化及文学特色<br>    图解:重要作家简介<br>    星期五 两宋文学<br>    图解:宋代社会文化及文学特色<br>    图解:重要作家简介<br>    第3周 星期一 金元文化<br>    图解:金元社会文化及文学特色<br>    图解:重要作家简介<br>    星期二 明代文学<br>    图解:明代社会文化及文学特色<br>    图解:重要作家简介<br>    星期三 清代文学<br>    图解:清代社会文化及文学特色<br>    图解:重要作家简介<br>    星期四 民国文学<br>    图解:民国社会文化及文学特色<br>    图解:重要作家简介<br>    星期五 附:台湾地区文学<br>    图解:台湾地区新文学的发展<br>    图解:重要作家简介<br>    <br>    第三单元 文字声韵述要篇<br>    第4周 星期一 中国文字及文字学简述<br>    图解:中国文字及文字学史略<br>    星期二 中国文字构造简述<br>    图解:文字的构造<br>    星期三 中国文字流变简述<br>    图解:中国文字的起源及流变<br>    星期四 中国声韵学简述<br>    图解:普通话与方言、普通话的声母与韵母<br>    星期五 文章标点符号运用简述<br>    图解:文章标点符号运用简述<br>    <br>    第四单元 修辞词类汇整篇<br>    第5周 星期一 修辞学简述<br>    图解:辞格种类<br>    星期二 材料上的辞格<br>    图解:材料上的辞格<br>    星期三 意境上的辞格<br>    图解:意境上的辞格<br>    星期四 章句上的辞格<br>    图解:章句上的辞格<br>    星期五 词语上的辞格<br>    图解:词语上的辞格<br>    第6周 星期一 词类学简述<br>    图解:词类学简述、句子的结构成分<br>    星期二词组运用概述<br>    图解:词性活用、复词组合<br>    星期三 文法结构概述<br>    图解:五大句型结构、句式及句法<br>    图解:复句句型<br>    星期四 成语、谚语、歇后语<br>    图解:成语、谚语、歇后语<br>    星期五 外来及新世代语汇<br>    图解:外来语、新世代语汇<br>    <br>    第五单元 应用文类运用篇<br>    第7周 星期一 书信、便条<br>    图解:书信定义、种类、结构及用语<br>    图解:信封缮写格式、便条<br>    星期二 自传、自荐信<br>    图解:自传撰写要点、结构及自荐信结构<br>    星期三 会议文书、书状<br>    图解:会议文书及书状种类<br>    图解:书状格式范例<br>    星期四 名片、柬帖<br>    图解:名片书写要点及柬帖分类范例<br>    星期五 对联、题辞<br>    图解:对联、题辞之作法与举例<br>    <br>    附录 文学常识试题汇整<br>    测验一 中国文学认识篇学习评量<br>    测验二 历代文学提要篇学习评量<br>    测验三 文字声韵述要篇学习评量<br>    测验四 修辞词类汇整篇学习评量<br>    测验五 应用文类运用篇学习评量<br>    解析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