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现代文学漫议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301180440
  • 作      者:
    孙玉石著
  • 出 版 社 :
    北京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0
收藏
内容介绍
    老舍的艺术地位与现代文学史观念的更新,老舍及其作品《茶馆》,《正红旗下》悲剧心理探寻,聆听老舍在日本仙台的声音,附:老舍在仙台讲话录音整理稿,老舍讲话,老舍在第二分会场的讲话,光照未来的文学精神品格——为叶圣陶先生逝世十周年作,论杨晦的文艺思想和文学批评等等。
展开
精彩书评
    一所好的大学应该是人类精神的童年。它应该拥有一片永久的绿色空间。这空间在自然界也在人精神世界里。无论它变得怎样古老,在这里生长并从这里出发的都是含苞待放的希望。我愿永远不会再有人用野蛮的思维和暴力铲除北大人百年来葆有的灵魂的一点绿色。 <br>    ——孙玉石
展开
精彩书摘
    思想解放的思潮冲击着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的稳态思维。对一些作家和流派的重新评价打破了原有的格局和价值观念。新的不平衡正在代替原有的平衡。于是一种奇异的现象在近几年出现了:有的作家和流派“行情看涨”,有的作家和流派“行情看跌”。这种价值估定的升迁或消长,有些是一个短暂时期的假象,有的则是人们的认识在接近客观真理。研究者主体价值观念的变迁正在与文学现象客体的价值标准趋近一致。而且,由于对某一个作家艺术价值认识的深化会带来对现代文学史整体性研究某些重大观念的重新思索。近几年来对于老舍艺术地位的研究和评价,就是一个例证。这里就老舍的地位和他的创作思想谈一些个人的不成熟的想法。<br>    老舍从不计较自己的创作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他曾并非自谦地申明:“我是文艺界的一名小卒。”他希望“在我入墓的那一天,我愿有人赠给我一块短碑,刻上:文艺界尽责的小卒,睡在这里”。①历史给予老舍的是比他的愿望悲惨得多的结局。他得到的是一池萧瑟的湖水和一片破旧的芦席!然而邪恶的历史湮没不了一位伟大作家的业绩。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艺术地位会越来越深地为人们所认识。巴金先生说得好:老舍是一位“有才华、有良心的正直、善良的作家”,“他虽然含恨死去,却留下许多美好的东西在人间,那就是他那些不朽的作品”。①近半个世纪以前,胡风也说过,在老舍的作品里面“有着流到现在以至将来的血脉”②。老舍留下的丰富而不朽的遗产早已超越一个民族的畛域。世界人民以无比的热爱珍视这笔精神财富。老舍位于那些为我们赢得世界声誉的少数几位现代文学作家光辉名字之列。<br>    老舍作品的数量在现代文学作家中是名列前茅的。然而观察问题的视角不在这里。老舍在文学史上的不朽地位是同他独特的艺术创造所达到的高度分不开的。老舍在读到翻译外国文学作品的时候说过一句话:“顺及别人,便失落了自己。”⑧我们不妨把这句话视为老舍艺术的一个核心精神。从老舍踏上创作道路到他的艺术创作成就的高峰《茶馆》,可以说是老舍不断追求自己,不断超越自己的一个过程。老舍以他独特的自己所拥有的艺术世界确立了他在中国现代文学中的艺术地位。这主要表现在:<br>    第一,现代长篇小说的开拓者。中国“五四”以来的新文学,是在新的更高层次上继承优秀的民族文学优秀传统基础上走向世界的文学。这个文学在同传统断裂与衔接、对西方文学传统吸收与扬弃问题上,有一个由幼稚尝试探索到成熟的创造构建的历史过程。这个转变的时期大体上是在1924.年到1926年开始的。1928年以后出现了一个成熟的丰收的季节。在短篇小说领域,鲁迅《呐喊》、《彷徨》相继出版标志中国现代短篇小说跨入成熟的阶段。1926年闻一多、徐志摩为首的《晨报·诗镌》诗人群的艺术探求以及稍后《死水》的出版,也说明新诗由新旧斗争的阶段迈入了审美建设的时期。
展开
目录
老舍的艺术地位与现代文学史观念的更新<br>老舍及其作品《茶馆》<br>《正红旗下》悲剧心理探寻<br>聆听老舍在日本仙台的声音<br>附:老舍在仙台讲话录音整理稿<br>老舍讲话<br>老舍在第二分会场的讲话<br>光照未来的文学精神品格——为叶圣陶先生逝世十周年作<br>论杨晦的文艺思想和文学批评<br>雪峰早期的佚文及其他<br>一首永远活着的诗——黎昔非及其主编的《昙华》半月刊<br>冯雪峰初到重庆发表的几组杂文——读《文风杂志》札记<br>附:《文风杂志》目录<br>论吕德申小说创作及其与一种文化精神之联系<br>中国现代散文史及代表作家漫论——《中国现代散文八大家》序言<br>王瑶的中国文学史研究方法论断想——以《中古文学史论》为中心<br>开拓者与世纪性的学术品格——作为文学史家的王瑶先生<br>现代文学史学科科学化探索的先驱者——为王瑶先生逝世十周年暨《王瑶全集》出版作<br>《王瑶文选》前言<br>史料建设与理论研究科学化问题随想——在中华文学史料学学会上的发言<br>报纸文艺副刊与现代文学研究关系之随想——在河南中国现代文学文献问题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br>积极倡导努力落实——在清华大学中国现代文学的文献问题座谈会上的发言<br>学科研究的科学性与走向深化的思考——兼谈《田仲济文集》的出版<br>留给下个世纪的一份珍贵的遗产——谈《东北现代文学大系》<br>以新视点诠释文学大师——读关纪新的《老舍评传》<br>倾听智者灵魂的声音——读田本相的《曹禺访谈录》<br>世界性境遇中的人文思考——读许世旭散文集《移动的故乡》<br>“人的花朵”之歌——为《梅志文集》出版座谈会<br>陈独秀<br>徐志摩<br>朱湘<br>谈朱湘的散文《书》<br>什么是新月派<br>什么是鸳鸯蝴蝶派<br>附录:<br>儒学思想是亚洲文化圈共同创造的财富<br>——为北京大学“宋子学儒学与文学研讨会”作<br>北京大学中文系的历史沿革与面对的挑战<br>——为(韩国)成均馆大学中日韩汉学教育学术研讨会作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