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篇
《诗经》——首部诗集,独树一帜
写作背景
《诗经》收入周王朝乐官制作的乐歌,公卿、列士进献的乐歌,还有许多原来流传于民间的歌谣。共有诗歌311篇,时间上涵括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500多年,距今约有2000多年的历史。其中有6篇只有标题、无内容,所以,事实上只有305篇,因此又称《诗三百》。
《诗经》中的乐歌,原来主要有三种用途,首先是在典礼仪式上使用,其次是用于娱乐,尤其重要的则是传达人们对于社会和政治问题的理解。“诗三百”成为儒家经典后,《诗经》成为贵族教育中普遍使用的文化教材,因而学习《诗经》便成了贵族人士必须具备的文化素养。这种教育首先具有美化语言的作用,特别是在外交场合,常常需要援引《诗经》中的诗句,委婉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这叫“赋《诗》言志”,这种情况在《左传》中多有记载。孔子曾说:“不学《诗》,无以言。”“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可以看出,学习《诗经》对于上层人士以及准备进入上层社会的人士,具有何等重要的意义。《诗经》的教育也具有政治、道德意义。《礼记·经解》引用孔子的话说,经过“诗教”,可以使人“温柔敦厚”:《论语》记载孔子的话,也称学了《诗》可以“远之事君,迩之事父”,即学到侍奉君主和长辈的道理。按照孔子的意思,“《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日:思无邪”。意思就是,《诗经》中的作品,全部(或至少在总体上)是符合于当时社会公认道德原则的,是被当时的上层社会认可的雅俗共赏的精华之作。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