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一版序言<br>第九版序言<br>一 展望与回顾<br>对当代诗歌的展望;不谐和音与反常性<br>否定性范畴<br>18世纪的理论先驱:卢梭和狄德罗<br>诺瓦利斯论未来的诗歌<br>法国的浪漫主义<br>关于怪诞与碎片的理论<br><br>二 波德莱尔<br>现代性的诗人<br>去个人化<br>集中与对形式的意识;抒情诗和数学<br>末世感和现代性<br>丑陋的美学<br>“刻意挑衅的贵族式消遣”<br>遭毁弃的基督教<br>空洞的理想状态<br>语言魔术<br>创新性幻想<br>分解与扭曲<br>抽象和阿拉贝斯克<br><br>三 兰波<br>引论<br>方向迷失<br>通灵者信函(空洞的超验性,刻意的反常性,不谐和的“音乐”)<br>打破传统<br>现代性与城市诗歌<br>对基督教遗传强迫症的反叛:《她狱一季》<br>虚构的自我;去人性化<br>边界的打破<br>《醉舟》<br>被摧毁的现实<br>丑陋的强度<br>感性非现实<br>专制性幻想<br>《彩图集》<br>穿插技巧<br>抽象诗歌<br>独白式诗歌<br>运动动力和语言魔术<br>结论<br><br>四 马拉美<br>引论<br>对三首诗歌的阐释:《怪女》《(马拉美夫人的)扇子》《从匆匆而过的……》<br>风格发展<br>去人性化<br>对爱情和死亡的去人性化<br>作为反抗、工作和游戏的抒情诗<br>虚无与形式<br>对未曾言说者的言说;若干风格手段<br>临近沉默<br>晦暗;与贡戈拉的比较<br>暗示性的、不可理解的诗作<br>本体论模式a对现实的背离<br>本体论模式b理想状态、绝对、虚无<br>本体论模式c虚无与语言<br>《她用洁白的指尖》(阐释示例)<br>具有本体论意义的不谐和音<br>玄秘、魔术与语言魔术<br>纯诗<br>专制性幻想、抽象和“绝对目光”<br>与语言独处<br><br>五 20世纪的欧洲抒情诗<br>方法说明<br>“智识的节日”与“智识的崩溃<br>20世纪的西班牙抒情诗<br>对抒情诗的两种反思:阿波利奈尔和加西亚·洛尔卡<br>不对等的风格和“新语言”<br>再论新语言<br>限定助词的不确定性功能<br>阿波罗而不是狄俄尼索斯<br>与现代性和文学遗产的双重关系<br>去人性化-<br>孤独与恐惧<br>晦暗、“隐逸派”、翁加雷蒂<br>语言魔术和暗示<br>保罗瓦莱里<br>豪尔赫纪廉<br>非逻辑性诗歌<br>加西亚洛尔卡,《梦游罗曼采》<br>荒诞;“幽默主义”<br>现实<br>艾略特<br>圣琼佩斯<br>专制性幻想<br>专制性幻想造成的影响<br>穿插技巧和隐喻<br>概括性结语<br>附录一 20世纪诗歌选译<br>阿波利奈尔:《地区》(节选)<br>艾吕雅:《恋人》《你的嘴有金色的唇》《爱之春》《“辽远”》《存在》<br>圣琼佩斯:《流亡》(节选)<br>普雷维:《与天使的搏斗》<br>希梅内斯:《致我的灵魂》《白月亮》《看守》<br>……<br>现代抒情大事年表<br>后记<br>参考文献<br>人名及关键名词索引内容摘要
《现代诗歌的结构(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中期的抒情诗)》揭示了现代诗歌超个人、超国家、超越数十年时间的征候。“现代”指的是自波德莱尔以来的一整个时期,“结构”指的是一种有机构造,是诗歌创作中的一种具有典型性的共同之处。胡戈·弗里德里希的批评意识、充满智慧的想象以及分析性的语言力量,是风格研究和作品阐释领域内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