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语言的困境与突围:文学的言意关系研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0486176
  • 作      者:
    张茁著
  • 出 版 社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0
收藏
作者简介
    张茁,女,1974年2月出生,湖南汉寿人。中国计量学院人文社科学院中文系讲师,浙江大学文艺学博士。读博以来结合自己的研究论题,在全国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数篇:如《有无之间:语言的界线与意义的穿越》,《象与象思维:形象化的创造性思想》,《基于语言的中西思维差异新解》等。同时高高挂起承担多项省、市级课题。
展开
内容介绍
    在思想与语言的关系中,语言本身的有限总是令言说陷入窘境,这一困惑贯穿于古今中外哲学与文学的全过程。本书通过引入西方现代语言哲学、美学的方法论与中国传统文化之思展开对话与交流,从人与语言、世界、文学的本质关联人手,揭示出形成言与意之间矛盾与张力的本源:存在本身自行显现(澄明)并自行隐匿(遮蔽)的特性,使它在现象上永远呈现出有(在场)与无(不在场)的动态运动,而这种运动本身恰恰又构成了言与意之间的永恒动能和张力。文学作为“世界一人一语言”这一图式中的交叉核心,文学话语的特殊价值和意义就在于它永远不满足于对已“有”的陈述,而能够依托于“象”或“象思维”(一种“先于逻辑的概念和表达方式”),在不断的自我否定中,亦即不断打破自身的逻辑规定性中,从“有”人于“无”之际创造出新的意义来。语言逻辑所设定的界限,语言本身所构成的牢房,恰恰只有“象思维”及其语言才能够打破,这就体现为诗性智慧在“有”(有限之言)与“无”(无限之意)之间的成功转换。
展开
目录
前言对语言的功能与地位的反思<br>第一章  海德格尔:“大道”与“道说”的遮蔽与澄明<br>第一节  对“存在”的追问:嵌入“无”之中的此在的超越<br>第二节  解蔽(Aletheia)与聚集(Logos):有与无的转化<br>第三节  诗与思:通往“返乡”的表象之路<br>第二章  维特根斯坦的日常语言学分析:“语言游戏”与“生活形式”<br>第一节  早期的逻辑图像理论<br>第二节  语言游戏与生活形式<br>第三节  从过度分析回归到基于现象的自然理解<br>第三章  儒、道诗学:“言”与“意”的博弈<br>第一节  儒家诗学:“立言”的传统<br>第二节  “立象以尽意”与“赋、比、兴”的肯定性创建<br>第三节  道家诗学:“贵意”的立场<br>第四节  “道不可言”与“重言”、“寓言”、“卮言”的否定性言说<br>第四章  玄学、禅宗诗学:“忘言忘象”与“佛以意解”<br>第一节  儒道合流:“得意忘象”的玄学之风<br>第二节   禅宗:“不立文字”与“不废语录话头”的悖谬  <br>第五章  儒、释、道诗学的合流与创新<br>第一节  “象外之象”、“境外之境”——意境<br>第二节  汉语和汉语思维的特点<br>第三节  汉语文化的诗性传统<br>第六章  中西诗学的对话与交流<br>第一节  跨时空的对话与交融<br>第二节  差异与启示<br>第三节  会通以超胜:象与象思维<br>第七章  文学语言的超越性:有与无的生成转换<br>第一节  语言是原诗<br>第二节  文学语言是创造性的语言<br>第三节  象象生象——文学语言超越性的内在创造机制<br>第四节  境生象外——文学语言超越性的外在生成机制<br>结语文化与意义的世界<br>参考文献<br>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