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自立:中英双语?典藏本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3693175
  • 作      者:
    (美)拉尔夫?瓦尔多?爱默生(Ralph Waldo Emerson)著
  • 出 版 社 :
    法律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9
收藏
编辑推荐
  《自立》是美国总统奥巴马最爱读的书!除《圣经》之外,对奥巴马影响最大的书!伟大散文作家和诗人的传世经典!全球畅销一个多世纪!他被林肯誉为"美国的子"!比《沉思录》更沉思,比《智慧书》更智慧!每个人都应该读它!
展开
作者简介
  爱默生(Ralph Waldo Emerson),(1803-1882),美国散文作家、思想家、诗人。出身于牧师家庭,就读于哈佛大学,后游历欧洲,结交散文大师卡莱尔。1834年游历归来的爱默生迁居康科德镇,潜心读书写作,发起“超验主义俱乐部”,成为美国超验主义哲学的代表。爱默生一生著述丰富,大多为散文,其中最为重要的代表作是《自立》。爱默生不仅对美国文学影响巨大,被认为“有了爱默生,美国文学才真正诞生”,而且也是美国思想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他的自立主张、民权观念等对美国人民影响深远。文学评论家劳伦斯·布尔在《爱默生传》中说,爱默生与他的学说,是美国最重要的世俗宗教。
展开
内容介绍
  本书是爱默生的经典名著,名言警句俯拾皆是,它号召美国人若要取得成功,不要依赖他人,而要依靠自己。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天赋,只有在自己的行动中,才能发现自己,才是向世界宣布他具有怎样的价值的最好方式。
展开
精彩书评
  爱默生的《自立》不但提高了奥巴马的文字把握能力,同时他浸润其中,获得一种悲剧性的历史感和人类命运的不确定感。
  ——角谷美智子,《纽约时报》
  我是一位文学和宗教学者,我建议无论谁是总统,都应该从拉尔夫·瓦尔多·默生那里获取智慧,他对美国的见解因1837的经济危机而广为传播。
  ——哈罗德·布鲁姆,《走出恐慌,自立》
  正是爱默生使美国得以在世界舞台中占有一席之地,至少在文学方面如此。
      ——乔尔·波特,《爱默生》
  爱默生是19世泄纪文坛的巨人。他的作品不但在他的本土传诵一时。成为美国的自由传统的一部份,而且已经成为世界性的文化遗产。融入我们不自觉的思想背景中。
  ——张爱玲,《张爱玲作品集·爱默生选集》
  没有更好的作家比爱默生更能帮助人们飞入自立的自由状态。你很容易被爱默生引入他的只有职责和自我意识的轨道。一个没有借口,只有伟大机遇的世界。
  ——巴特勒·波登,《改变生活的灵性之书》
展开
精彩书摘
  不久前有一天,我读了一位杰出的画家写的几首诗,它们立意新奇,不落窠臼。先别管诗的题材如何,灵魂总是从字里行间听到一种告诫。这些诗句所灌输的情感比它们包含的任何思想更有价值。相信你自己的思想,相信你内心深处认为对你适用的东西对一切人都适用——这就是天才。如果把你隐藏的信念说出来,它一定会成为普遍的感受;因为最内在的在适当的时候就变成了最外在的——我们最初的思想会被“最后的审判”的号角吹送到我们耳边。心灵的声音尽管每个人都非常熟悉,但是我们认为摩西、柏拉图和弥尔顿的最大功绩就在于他们蔑视书本和传统,不是自己想到的东西不说。一个人应当学会发现和观察从内部闪过他心灵的微光,而不是诗人和圣贤的天空里的光彩。可是他擅自摒弃了自己的思想,就因为这是他自己的东西。在天才的每一部作品中,我们认出了我们自己抛弃了的思想:它们带着某种疏远的威严回到了我们的身边。伟大的艺术作品对我们的教益不过如此而已。它们教导我们:正当对方呼声最高的时候,要心平气和、坚定不移地坚持我们自发的感想。要不,到了明天,一位陌生人将会非常高明地说出恰恰是我们一直想到和感到的东西,我们将被迫从别人那里取回我们自己的见解,并羞愧难当。
  每个人在求知期间,有一天会得出这样一种信念:嫉妒等于无知;模仿无异于自杀;一个人不管好坏,必须把自己看做自己的命运;虽然广阔的宇宙不乏善举,可是若不在自己得到的那块土地上辛勤耕耘,一粒富有营养的粮食也不会自行送上门来。蕴藏在他身上的力量实际上非常新奇,因此除他之外,谁也不知道他有什么本领,而且不经过尝试,连他自己也不知道。一张面孔、一个人物、一件事实,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给另一个人却没有留下任何印象,这不是平白无故的。记忆中的这种雕刻不能不说没有前定的和谐。眼睛被安置在一道光线应当照到的地方,这样它才可以看到那道光线。我们还不能充分表现自己,而且对我们各自所代表的那种神圣的观念感到惭愧。完全可以认为,这种观念非常适当,一定会产生良好的结果。因此应当忠实地传达,不过上帝是不愿意让懦夫来阐明他的功业的。一个人只有尽心竭力地工作,方能感到宽慰和欢乐;如果他说的或做的并非如此,他将得不到安宁。那是一种没有解脱的解脱。还在尝试之中,他的天才就抛弃了他;没有灵感眷顾;没有发明;没有希望。
  信赖你自己吧:每一颗心都随着那根铁弦颤动,接受神圣的天意给你安排的位置。接受你同时代的人构成的社会,接受种种事件的关联。伟大的人物向来都是这么做的,而且像孩子似的把自己托付给他们时代的天才,表明自己的心迹:绝对可信的东西就藏在他们的心里,通过他们的手在活动,在他们的存在中起着主导作用。我们现在都是成人,必须在最高尚的心灵里接受那相同的超验命运;我们不是躲在保险角落里的幼儿和病夫,也不是在革命前临阵脱逃的懦夫,我们是领导,是拯救者,是恩人,听从全能者的努力,向着混沌和黑暗挺进。
  关于这个问题,大自然在儿童、婴儿甚至畜生的面孔和行为上给了我们多么神奇的启迪!那种分裂和叛逆的心灵,那种对一种感情的不信任的态度(因为我们的算术已经计算出对抗我们目的的力量和手段),他们是没有的。他们的心灵是完整的,他们的眼光还未被征服,当我们盯着他们的面孔时,我们反而惴惴不安起来。幼年不顺从任何人:人人都得顺从它,所以当大人逗着婴孩玩时,一个婴孩一般会使其中的四五个大人变成婴孩。同样,上帝也赋予青少年和成年其本身应得的泼辣和魅力,使它令人羡慕、和蔼可亲,使它的要求不容忽视,如果它愿意尊重自己的话。不要因为青年人不能跟你我讲话,就认为他没有能耐。听!在隔壁房间里,他的声音清楚而果断。好像他知道怎样跟他的同龄人谈话。不管他羞怯还是大胆,他会知道怎样使我们长者变得无关紧要。
  小孩子不愁没有饭吃,而且像贵族老爷一样不屑于做点什么或说点什么去讨好他人,这种泰然自若的气质正是人性的健康态度。孩子在客厅里如同剧院廉价座位上的观众;没有约束,不负责任,躲在自己的角落里观察着那些从眼前经过的人和事,以孩子的迅速、简要的方式对他们的功过审讯、宣判,他们有的好,有的坏,有的十分有趣,有的傻里傻气,有的能言善辩,有的令人讨厌。他不考虑后果,不计较得失,所以能做出一种独立、真诚的裁决。你得讨好他,他却不讨好你。可是成年人则不然,可以说他被自己的意识关进了监狱。他一旦有什么显赫的行动或言论,当下就等于身陷樊笼,成千上万人在注视着他,有的同情,有的愤恨,他们的感情他不得不予以考虑。在这里没有忘川。他多想恢复他的中立地位啊!所以谁能避开这种种誓约,或者虽已履行,现在又能以原来那种不受影响、不囿偏见、不受贿赂、不畏强暴的纯真来履行,谁就一定令人敬畏。他常常对目前的事态发表看法,这些见解显然不是一己的私见,而是警世的通言,所以如雷贯耳,闻之生畏。
  这些是我们离群索居时听到的声音,可是一旦我们进入世界,它们就逐渐微弱,乃至杳然无声了。社会处处都在密谋对抗每个成员的阳刚之气,社会是一家股份公司,每个成员达成协议:为了更有把握地向每个股东提供食品,就必须取消食者的自由和教养。顺从是求之不得的美德,自立则是它深恶痛绝的东西。社会喜欢的不是实情和创造者,而是名义和陈规陋习。
  所以谁要做人,决不能做一个顺民。谁要获取不朽的荣耀,决不可被善的空名义牵累,而必须弄清它是否就是善。归根结底,除了你自己心灵的完善,没有什么神圣之物。来一番自我解放,回到原原本本的你那儿去,你一定会赢得全世界的赞同。我小的时候,有一位良师益友总是用教会古老的教条纠缠我,我还记得我是怎样不假思索,予以回答的。我说,如果我是完完全全按内心生活,那我跟神圣的传统有什么关系呢?我的朋友启发说:“这些冲动也许从下而来,而不是从上而来。”我回答说:“我看未必。不过如果我是魔鬼的孩子,那我就按魔鬼生活好了。”在我看来,除了我天性的法则,再没有什么神圣的法则。好与坏只不过是一些名头,这儿那儿随便可以挪用。凡符合我的性格的东西就是正确的,凡违背我的性格的东西都是错误的。一个人在所有的反对势力面前立身行事,仿佛一切都虚有其名,昙花一现,只有他是例外。想到我们轻易地向标记和虚名,向大社会和死体制投降,我真感到无地自容。每一个举止得体、谈吐优雅的个人对我的影响和震动并不是恰到好处的。我应当雄赳赳、气昂昂地走路,千方百计说出粗犷的真理。假如恶意和虚荣穿着慈善的外衣,会行得通吗?如果一个愤怒的、一意孤行的人僭取了恢弘的废奴事业,带着来自巴巴多斯的最新消息来找我,为什么我不应该对他说:“疼你的孩子去吧,疼你的伐木者去吧:要和善、谦虚,要有那种风度,千万不要用这种对千英里之外的黑人表现出的难以置信的软心肠粉饰你那咄咄逼人的野心。你对远处的爱就是对家里的恨。”这样向人致意尽管显得粗暴无礼,可是真话比假仁假义更得体。你的善良必须有点锋芒——不然就等于零。仇恨论在呜咽哀鸣之时一定要被宣扬成为仁爱论的对策。当我的天才召唤我的时候,我就避开父母妻子和兄弟。我要在门楣上写上“想人非非”。我希望它最终要比想入非非好一点,可是我们不能把一天的光阴耗费在解释上面。别指望我会说明我为什么想群居或为什么想独处的原因。也不要像当今的善人所做的那样,给我讲什么有义务改变所有穷人的处境。他们是我的穷人吗?我告诉你,你这愚蠢的慈善家,我舍不得把分文送给那些不属于我,又不包括我的人。有一个阶层的人,由于有种种精神上的共鸣我可以由他们随意调遣;为了他们,如果必要,赴汤蹈火在所不惜。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