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泰戈尔精读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811183597
  • 作      者:
    董红钧编著
  • 出 版 社 :
    上海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9
收藏
内容介绍
    《泰戈尔精读》是部教材。作为教材,《泰戈尔精读》对泰戈尔的生平思想作了详尽的介绍,对泰戈尔在诗歌、短篇小说、中长篇小说和戏剧方面的文学创作作了细致的阐述。为了配合课堂教学,《泰戈尔精读》还在每章后面配有“思考练习题”,并附有适当的作品片段以供参阅。
    《泰戈尔精读》又是部论集,不仅汇集了编者多年的学术论文,还吸收了国內外泰戈尔专家的科研成果。因此,《泰戈尔精读》除一般教材的“作品主题”、“艺术特征”和“人物形象”等內容的阐述外,又多了些对学界热点问题的论述和探讨。比如,《吉檀迦利》到底是部宗教颂神诗,还是哲理抒情诗?如何看待戈拉的矛盾性格?泰戈尔女性形象的特点和缺陷,等等。
    鉴于以上的两个特点,《泰戈尔精读》既可以作为东方文学或印度文学的教材,也可供相关专业研究人士参考之用。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章 泰戈尔的生平与思想
    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RabindranathTagore,1861-1941),是印度现代文学史上一位杰出的作家。他学识渊博,兴趣广泛,不仅是一位伟大的诗人、小说家和剧作家,而且还是一位哲学家、音乐家、画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他为人类的文艺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一生创作了50多部诗集、工3部中长篇小说、100余篇短篇小说、30多个剧本,还创作了1500多幅画,谱写了2000多首歌曲。他又著有大量的哲学、宗教、政治、美学和文学理论著作。此外,他还撰写了大量的回忆录、游记、随笔、书信等,是世界文学史上为数不多的多才多艺的诗人和艺术家。1913年,由于一部清新优美的颂神诗集《吉檀迦利》,泰戈尔被瑞典文学院授予该年度诺贝尔文学奖,成为第一个获得这项殊荣的东方作家。
    第一节 诗哲的一生
    泰戈尔的一生,是勤奋、充实的一生。他以艺术家的敏锐,感受到常人感受不到的精神世界,又以生动的艺术形象再现出来,成为永恒的人类精神遗产,人们从中可以感悟到他的欢乐和痛苦。
    一、文艺世家和童年生活
    1861年5月7日,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出生于印度加尔各答一个富有的贵族家庭。
    罗宾德拉纳特的祖父精明干练、机智果断、富有天才,曾两度访问欧洲,成为名噪一时的社会名流。他社会公共事业、文化教育等方面都乐善好施,被人们尊称为“王子”。同时他也是一位思想家和文化名流,当时许多进步人士的改革运动都得到他有力的支持。这位“王子”的继承人德本德拉纳特不同于父亲的热衷社交,他性格内省慎思,潜心于哲学和宗教著作的研究。他兼具三种不同的气质:对宗教的笃信,对艺术的敏感,对实际工作的精明善断。他以温文尔雅、高贵大方的风度,博得了“玛哈希”(意为“大圣人”)的美称。
    德本德拉纳特有个庞大的家庭。他拥有15个子女。此外,还有一些亲戚和众多仆从。子女均是在充分的自由和严格的家教、对宗教的虔敬与对美妙生活的享受紧密结合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这个家庭继承了父亲所热爱的印度文化传统,又深受西方文化影响,常举行哲学和宗教讨论会、诗歌朗诵会,经常演戏,还不时安排音乐会。著名诗人、演员、音乐家和学者常常成为这个家庭的座上客。“玛哈希”让子女们自由发展各自的特长,充分发表各自的见解而不加限制,态度极为开明。罗宾德拉纳特就降生在这样一个环境中,在他的性格形成时期,就在这个环境中受到了东西文化的滋养。
    罗宾德拉纳特是父母最小的儿子,但他并没受到溺爱,相反,这个家庭的生活方式十分简朴。鞋子和袜子要在儿女们长到10岁时才按宗教法规批准穿用。泰戈尔在加尔各答进过4所学校,但他都不喜欢。他厌恶那种无视个性的教育制度,厌恶远离自然的、牢笼般的教室,对教师的敌意态度和野蛮体罚更不能容忍。他喜欢的是校外的花园、池塘、春天和白云。后来他还进过东方学院、师范学院并在孟加拉学院读书,但都没有完成学业。
    相形之下,家庭给他的熏陶是极明显的。泰戈尔丰富的历史、文学和科学知识都得益于父兄。泰戈尔家族为印度民族解放运动和孟加拉文艺的复兴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大哥德威金德拉纳特是位大学者、诗人、音乐家、哲学家和数学家。二哥萨迪延德拉纳特是印度历史上第一个在殖民政府担任文职官员的印度人,是位高级法官。三哥海明德拉纳特在教育方面颇有创见。四哥是位作家。五哥乔蒂林德拉纳特是个奇异的天才,在音乐、诗歌、戏剧、绘画、社会活动方面都卓有建树。五姐斯瓦尔纳库马莉也是位音乐家和女作家。乔蒂林德拉纳特的妻子迦登帕莉。黛维,是一位丰姿绰约、优雅宽厚的女性。她在泰戈尔身上倾注了深深的爱,给他创造了一个精美优雅的环境。她几乎成了泰戈尔理想中的人物,两人之间有一种罗曼蒂克的眷恋。泰戈尔就在这样的家庭氛围里度过一生中最愉快安适的日子。
    二、少年时代与习作问世
    生活在这样一个文化世家的环境中,泰戈尔8岁开始写诗,12岁开始写剧本,14岁翻译莎士比亚的剧本,15岁发表了第一首长诗《野花》,17岁发表了叙
    事诗《诗人的故事》。才华横溢的泰戈尔从小就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
    8岁时,年幼的泰戈尔在喜爱英国文学的堂哥乔迪的启发下,按照孟加拉流行的“帕亚尔”韵律,写出了他的第一首14音节的诗歌。这次尝试,让他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12岁时,泰戈尔随父亲去喜马拉雅山区作过一次旅行。这次旅行对泰戈尔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山上参天的雪松、新鲜的空气、美丽的风景、难得的自由,这一切在泰戈尔心间烙下了永生难忘的印迹。每天天还未亮,父子俩便起床洗漱,之后一道背诵梵文颂词,泰戈尔在一边静听父亲吟咏《奥义书》中的经文。当太阳升起的时候,他们在林间散步。回屋后又一起读书学习。泰戈尔经常在门前的院子里与父亲促膝长谈,然后就听父亲吟唱颂神曲。自然间、晴空下的课堂比封闭的学校里的教室生动有趣得多。在喜马拉雅山与父亲一起度过的四个月,是泰戈尔少年时代最幸福的时光。
    父亲的关爱,启迪了泰戈尔的心智;五哥乔蒂林德拉纳特的启发,则把泰戈尔引向文学艺术的世界。他常让泰戈尔坐在自己弹奏的钢琴旁,让泰戈尔按曲调即兴赋诗;他还常把刚刚写好的剧本念给泰戈尔听,征求他的意见,然后把他提的修改意见写进剧本。在演出这些剧目时,又总让泰戈尔参加,以此提高他对戏剧的兴趣并增强他的自信心。与此同时,乔蒂林德拉纳特还督促并鼓励泰戈尔参与各类文学创作的讨论会,以此扩大他的视野,培养他的文学才能。
    14岁时,泰戈尔的孟加拉语教师教泰戈尔学习莎士比亚戏剧《麦克白》。在学了该剧第一、第二幕后,老师发现他在戏剧方面天赋过人,遂命他把读过的几幕戏译成孟加拉文。泰戈尔竟然很快把全剧都翻译了出来,而且对韵律和习语的掌握都已相当熟练。这一年的2月,在每年一度的名为“印度教徒集会”的文化政治年会上,这位年仅14岁的少年诗人第一次在世人面前朗诵了自己创作的一首爱国主义诗歌《献给印度教徒的庙会》,获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这使泰戈尔确立了向诗歌王国挺进的自信心。这首诗后来发表在孟加拉英文周报《甘露市场报》上。
    14岁时,泰戈尔因不满学校那种刻板的填鸭式教育而辍学回家。他自认为在学校毫无所获。离开学校后,泰戈尔开始在家里接受教育。家庭教师向他传授了数学、孟加拉语、梵语、绘画、英语、音乐等知识,还让他接触了《沙恭达罗》等文学作品。此外,他还利用家庭丰富的藏书,阅读了文学经典《罗摩衍那》、毗湿奴派虔诚诗歌和孟加拉大诗人迈克尔,默图苏德。德特的诗作。继14岁在孟加拉英文周报《甘露市场报》上发表爱国诗歌之后,1875年,他的第一首长篇叙事诗《野花》在《知识幼苗》杂志上刊出。1877年,另一首长诗《诗人的故事》在文学月刊《婆罗蒂》上发表。由于有了与《婆罗蒂》文学月刊的亲近关系,泰戈尔的创作像溪流一般源源不断。他的第一篇短篇小说《女乞丐》,大量的诗歌作品以及长篇小说《怜悯》都是在该刊物上发表的。年少的泰戈尔展露了他在文学创作方面的巨大潜力。
    三、艺术感悟与风格形成
    在二哥萨迪延德拉纳特的建议下,泰戈尔1878年9月前往英国留学,先被送进一所公立学校读书,后进入伦敦大学,师从著名教授亨利,玛雷先生学习英国文学。但17个月后因父亲的召唤于1880年2月回到了印度。这次短暂的旅行和留学生涯中,泰戈尔并没有真正学到多少东西,既没拿到学位,也没有获得任何荣誉称号。但他亲历异域的世故人情,感受到西方文化的积极因素,这是泰戈尔人生的一大收获。
    回到印度后,泰戈尔全身心地投入到创作之中,先是完成了他的第一部音乐剧《瓦尔米基天才》的写作,随后又完成了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王后市场》的写作。
    不久,泰戈尔和兄嫂回到加尔各答,但他没有住回乔拉桑戈的家宅里,而是与兄嫂一起住在苏德大街上的一幢房子里。在这里,他第一次亲身体验到自然的神奇和艺术的化境。……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泰戈尔的生平与思想
第二章 泰戈尔的诗歌创作及其代表作
第三章 泰戈尔的短篇小说及其代表作
第四章 泰戈尔的中、长篇小说及其代表作
第五章 泰戈尔的戏剧及其代表作
第六章 泰戈尔创作中的女性形象
第七章 泰戈尔的人道主义
第八章 泰戈尔现实主义倾向的演变
第九章 泰戈尔与中国
附录:泰戈尔研究资料索引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