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中止犯自动性研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11849854
  • 作      者:
    张鹏著
  • 出 版 社 :
    法律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3
收藏
内容介绍
  《中止犯自动性研究》提倡自动性认罪的新折中说,主张以行为人的主观认识为判断对象,以具有行为人特质的平均理性人为判断基准,具体分析诱因是否对行为人心理产生了强制性影响。其中,平均理性人应当在“量刑责任减轻”、“政策诱导必要性”这两个观念的指导下进行论证和确定。
展开
目录
第一章&nbsp;导论<br /><br />一、研究意义与方法<br /><br />二、论题研究的难点<br /><br />三、用语的厘清<br /><br />第二章&nbsp;中止犯减免处罚的根据与自动性<br /><br />第一节&nbsp;德国中止犯免除刑罚的根据<br /><br />一、法律理论<br /><br />二、黄金桥理论<br /><br />三、奖赏理论<br /><br />四、刑罚目的理论<br /><br />五、其他学说<br /><br />第二节&nbsp;日本中止犯减免刑罚的根据<br /><br />一、刑事政策说<br /><br />二、刑罚目的说<br /><br />三、法律说<br /><br />四、并合说<br /><br />五、新近的有力说――危险消灭说<br /><br />第三节&nbsp;我国的中止犯减免处罚根据<br /><br />第四节&nbsp;本书立场:量刑责任减少和刑事政策并重说<br /><br />一、中止犯与未遂犯在现象上的差异<br /><br />二、中止犯与未遂犯在刑法体系内的比较<br /><br />三、中止犯与未遂犯在刑法体系外的比较<br /><br />四、本书观点的展开:量刑责任减轻与刑事政策并重说<br /><br />第五节&nbsp;中止犯减免刑罚根据对自动性理论的影响<br /><br />一、中止犯减免刑罚根据与自动性理论地位<br /><br />二、中止犯减免刑罚根据与自动性学说的关系<br /><br />三、需要澄清的误解<br /><br />第三章&nbsp;自动性理论的基本脉络<br /><br />第一节&nbsp;自动性的实务见解<br /><br />一、德国法院见解<br /><br />二、日本判例见解<br /><br />三、我国实务见解<br /><br />第二节&nbsp;德日刑法自动性理论概述<br /><br />一、德国的自动性理论<br /><br />二、日本的自动性理论<br /><br />第三节&nbsp;我国的自动性理论<br /><br />一、我国自动性理论的传统观点<br /><br />二、我国自动性理论的新近观点<br /><br />第四章&nbsp;本书立场:新折中说之提倡<br /><br />第一节&nbsp;自动性理论的基本框架<br /><br />一、自动性理论的建构方式<br /><br />二、自动性的判断对象<br /><br />三、自动性的判断基准<br /><br />第二节&nbsp;自动性理论的具体内容<br /><br />一、自动性的实定法含义<br /><br />二、自动性的心理内涵<br /><br />三、自动性的规范内涵<br /><br />四、自动性心理内涵与规范内涵的关系<br /><br />第五章&nbsp;自动性认定中的具体问题<br /><br />第一节&nbsp;因内在诱因而中止<br /><br />一、失败未遂问题<br /><br />二、因情绪性障碍而中止<br /><br />三、因迷信而中止<br /><br />第二节&nbsp;因外在诱因而中止<br /><br />一、因合法替代手段而中止<br /><br />二、因犯罪起因消失而中止<br /><br />三、因目的物障碍而中止<br /><br />四、因财产得失而中止<br /><br />第三节&nbsp;其他问题<br /><br />一、未预期障碍与中止自动性<br /><br />二、误认客观障碍与中止自动性<br /><br />三、放弃犯意的彻底性问题<br /><br />第四节&nbsp;从新折中说看我国中止自动性认定实践<br /><br />第六章&nbsp;事实不明与自动性认定<br /><br />第一节&nbsp;研究事实不明问题的必要性<br /><br />一、事实不明的基本内涵<br /><br />二、事实不明的研究意义<br /><br />三、自动性涉及的事实不明类型<br /><br />第二节&nbsp;运用逻辑上的阶层关系认定自动性<br /><br />第三节&nbsp;运用互斥的构成要件要素认定自动性<br /><br />第四节&nbsp;运用罪疑唯轻原则认定自动性<br /><br />第五节&nbsp;罪疑唯轻原则在自动性认定中的适用条件和例外<br /><br />一、罪疑唯轻原则在自动性认定中的适用条件<br /><br />二、罪疑唯轻原则在自动性认定中的例外<br /><br />结语<br /><br />一、本书的基本结论<br /><br />二、本书可能的创新之处<br /><br />三、本书的不足之处<br /><br />参考文献<br /><br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