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导论<br /><br />一、研究意义与方法<br /><br />二、论题研究的难点<br /><br />三、用语的厘清<br /><br />第二章 中止犯减免处罚的根据与自动性<br /><br />第一节 德国中止犯免除刑罚的根据<br /><br />一、法律理论<br /><br />二、黄金桥理论<br /><br />三、奖赏理论<br /><br />四、刑罚目的理论<br /><br />五、其他学说<br /><br />第二节 日本中止犯减免刑罚的根据<br /><br />一、刑事政策说<br /><br />二、刑罚目的说<br /><br />三、法律说<br /><br />四、并合说<br /><br />五、新近的有力说――危险消灭说<br /><br />第三节 我国的中止犯减免处罚根据<br /><br />第四节 本书立场:量刑责任减少和刑事政策并重说<br /><br />一、中止犯与未遂犯在现象上的差异<br /><br />二、中止犯与未遂犯在刑法体系内的比较<br /><br />三、中止犯与未遂犯在刑法体系外的比较<br /><br />四、本书观点的展开:量刑责任减轻与刑事政策并重说<br /><br />第五节 中止犯减免刑罚根据对自动性理论的影响<br /><br />一、中止犯减免刑罚根据与自动性理论地位<br /><br />二、中止犯减免刑罚根据与自动性学说的关系<br /><br />三、需要澄清的误解<br /><br />第三章 自动性理论的基本脉络<br /><br />第一节 自动性的实务见解<br /><br />一、德国法院见解<br /><br />二、日本判例见解<br /><br />三、我国实务见解<br /><br />第二节 德日刑法自动性理论概述<br /><br />一、德国的自动性理论<br /><br />二、日本的自动性理论<br /><br />第三节 我国的自动性理论<br /><br />一、我国自动性理论的传统观点<br /><br />二、我国自动性理论的新近观点<br /><br />第四章 本书立场:新折中说之提倡<br /><br />第一节 自动性理论的基本框架<br /><br />一、自动性理论的建构方式<br /><br />二、自动性的判断对象<br /><br />三、自动性的判断基准<br /><br />第二节 自动性理论的具体内容<br /><br />一、自动性的实定法含义<br /><br />二、自动性的心理内涵<br /><br />三、自动性的规范内涵<br /><br />四、自动性心理内涵与规范内涵的关系<br /><br />第五章 自动性认定中的具体问题<br /><br />第一节 因内在诱因而中止<br /><br />一、失败未遂问题<br /><br />二、因情绪性障碍而中止<br /><br />三、因迷信而中止<br /><br />第二节 因外在诱因而中止<br /><br />一、因合法替代手段而中止<br /><br />二、因犯罪起因消失而中止<br /><br />三、因目的物障碍而中止<br /><br />四、因财产得失而中止<br /><br />第三节 其他问题<br /><br />一、未预期障碍与中止自动性<br /><br />二、误认客观障碍与中止自动性<br /><br />三、放弃犯意的彻底性问题<br /><br />第四节 从新折中说看我国中止自动性认定实践<br /><br />第六章 事实不明与自动性认定<br /><br />第一节 研究事实不明问题的必要性<br /><br />一、事实不明的基本内涵<br /><br />二、事实不明的研究意义<br /><br />三、自动性涉及的事实不明类型<br /><br />第二节 运用逻辑上的阶层关系认定自动性<br /><br />第三节 运用互斥的构成要件要素认定自动性<br /><br />第四节 运用罪疑唯轻原则认定自动性<br /><br />第五节 罪疑唯轻原则在自动性认定中的适用条件和例外<br /><br />一、罪疑唯轻原则在自动性认定中的适用条件<br /><br />二、罪疑唯轻原则在自动性认定中的例外<br /><br />结语<br /><br />一、本书的基本结论<br /><br />二、本书可能的创新之处<br /><br />三、本书的不足之处<br /><br />参考文献<br /><br />后记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