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公民网络监督法律机制研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305126857
  • 作      者:
    丁大晴著
  • 出 版 社 :
    南京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3
收藏
编辑推荐
  《公民网络监督法律机制研究》共分10章,主要研究内容为:(1)准确阐述公民网络监督的内涵、功能和作用机理、兴起和发展等内容,透彻分析公民网络监督行为与影响的双重性特征,充分论述构建公民网络监督法律机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2)公民网络监督法律机制的理论研究。充分借鉴学界相关理论研究的最新成果,对其进行有机整合并创造性地运用于本课题的研究之中,形成既详实可靠又特色鲜明的公民网络监督法律机制的理论基础,包括法理依据和宪政基础、价值和功能、目标和内容等。(3)我国公民网络监督法律机制的现状研究。认真梳理和总结我国公民网络监督法治建设的发展过程和现状……
展开
内容介绍
  《公民网络监督法律机制研究》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法治理论为指导,从我国公民网络监督的发展过程及双重效应分析入手,揭示研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概括和分析公民网络监督法律机制建设的法理基础和宪政依据,并比较国外公民网络言论与表达法治建设的不同做法和经验。在此基础上,运用法学、政治学等学科相关理论,参考其他国家相关制度的合理因素,以推进有序发展为目标,从法律保障、法律约束两大层面,多维度、多视角地探讨与构建我国公民网络监督法律机制。
  《公民网络监督法律机制研究》结构严谨,语言流畅,观点新颖,论证充分,对法律、政治与公共管理等院系师生、法学研究者以及法律工作者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
精彩书摘

  本书的研究目标是,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法治理论为指导,紧密联系国情,针对公民网络监督行为与影响的双重性现象,积极研究和探索促进公民网络监督健康有序发展的新观念、新思路、新模式,构建以保障机制和约束机制为主干的“双重多维”的公民网络监督法律机制,以便既能够有效保障公民正当行使网络监督权利,也能够有效规制其权利滥用行为,从而扬长避短、兴利除弊,充分激发公民网络监督正面效应的发挥,凝聚和释放“正能量”,有力克服其负面作用的影响,抑制和消除“负效应”,积极推进公民网络监督的健康有序发展,更好地彰显网络监督应有的价值功能。
  本书的基本框架,除导论外,分为三个部分,共10章。导论主要介绍选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趋势、研究目标、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第一部分(第1—4章),为公民网络监督法律机制基础研究。第l章“公民网络监督概述”。主要阐述公民网络监督的内涵、功能和作用机理、兴起和发展等内容,分析公民网络监督行为与影响的双重性特征,从而揭示构建公民网络监督法律机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第2章“公民网络监督法律机制理论研究”。通过对学界相关理论研究最新成果的梳理和分析,对其进行有机整合并创造性地运用于本书研究之中,形成既详实可靠又特色鲜明的公民网络监督法律机制的理论基础,包括法理基础、宪政依据、基本原则和价值功能等。其中,法理基础是人民主权理论、权利限制理论和公平正义理论,宪法依据是人权保障原则、权力制约原则和法治原则。第3章“我国公民网络监督法律机制的现状研究”。认真梳理和总结我国公民网络监督法治建设的发展过程和现状,从中发现立法、执法和司法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从思想观念、现实体制和传统文化等层面揭示其产生原因,为有针对性地开展对策研究奠定基础。第4章“国外公民网络言论法律的比较研究”。通过比较联合国及区域性国际组织和有关国家关于公民言论及网络表达法律的发展现状’分析其成功经验和不足之处,从中汲取有益启示和需要注意的问题,为构建我国公民网络监督法律机制提供可资借鉴的材料。
  第二部分(第5—7章),为公民网络监督法律保障机制构建研究,具体包括法律包容机制、法律促进机制和权利救济机制。第5章“公民网络监督法律包容机制”。面对广受人们青睐、迅速成长壮大的网络监督,应当以法律包容的理念和精神主动加以接纳。然而,法律包容不仅仅是一种理念和精神,更应当成为一种法治实践和法律现实。基于此,本章从宪政包容、立法包容、行政包容和司法包容等方面构建公民网络监督法律包容机制。第6章“公民网络监督法律促进机制”。作为网络时代的一种必然产物,网络监督的实践孕育出许多新型的社会关系,因此,不仅要在法律制度框架体系内广泛包容和接纳网络监督’还要运用法律及相关制度创新来推进网络监督的发展进程。为此,本章从完善信息公开制度、推进电子政府建设、建立健全网络反腐机制和法律激励机制等方面来构建网络监督的法律促进机制,以保障网络监督获得更多的发展动力与发展空间,使之走上一条制度化、可持续的发展道路。第7章“公民网络监督权利救济机制”。完善权利救济机制,及时有效地对受损的公民监督权进行补救,使之恢复到圆满和平衡状态,是公民网络监督法律保障机制建设的必然要求。而公民网络监督权应用的广泛性以及受到侵害的多因性,决定了其权利救济途径和方式的多样化。
  ……

展开
目录
导论
第一章 公民网络监督概述
第一节 公民监督的概念、性质和功能
一、公民监督的概念
二、公民监督的性质
三、公民监督的功能
第二节 公民网络监督的内涵、途径和作用机理
一、公民网络监督的含义与特征
二、公民网络监督的途径
三、公民网络监督的作用机理
第三节 公民网络监督的产生发展和双重效应
一、公民网络监督的萌芽和形成
二、公民网络监督的发展状况
三、公民网络监督的双重效应

第二章 公民网络监督法律机制理论研究
第一节 公民网络监督法律机制概述
一、公民网络监督法律机制的含义和模式
二、公民网络监督法律机制的原则
三、公民网络监督法律机制的功能
第二节 公民网络监督法律机制的法理基础
一、人民主权理论
二、权利限制理论
三、公平正义理论
第三节 公民网络监督法律机制的宪法依据
一、人权保障原则
二、权力制约原则
三、法治原则

第三章 我国公民网络监督法律机制现状研究
第一节 我国公民网络监督的法律现状
一、我国公民监督的一般法律规定
二、我国公民网络监督的法律体系
三、我国公民网络监督的法律内容
第二节 我国公民网络监督法律机制存在的问题
一、立法机制的问题
二、执法机制的问题
三、司法机制的问题
第三节 我国公民网络监督法律机制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思想观念滞后
二、现实体制缺陷
三、传统文化影响

第四章 国外公民网络言论法律比较研究
第一节 国际人权法对网络言论的保护与限制
一、《国际人权宪章》
二、《欧洲人权公约》
三、《美洲人权公约》
第二节 有关国家法律对网络言论的保护与限制
一、美国
二、德国
三、新加坡
第三节 国外网络言论法律对我国的启示
一、选择适合国情的网络言论立法模式
二、珍视网络言论的民主政治价值
三、建立多元化的网络言论治理机制

第五章 公民网络监督法律包容机制
第一节 宪政包容机制
一、扩大政治参与机制
二、完善权力制约机制
三、创设宪政纠错机制
第二节 立法包容机制
一、强化立法透明机制
二、完善立法民主机制
三、建立立法宽容机制
第三节 行政包容机制
一、建立民意采集机制
二、完善民意吸收机制
三、畅通民意回应机制
第四节 司法包容机制
一、确立司法容忍原则
二、健全司法开放机制
三、建立司法吸纳机制

第六章 公民网络监督法律促进机制
第一节 信息公开制度
一、廓清政府信息范围
二、推进信息公开转型
三、强化信息公开监督
第二节 电子政务机制
一、明晰电子政务定位
二、完善民众参与机制
三、建立信息公平机制
第三节 网络反腐机制
一、设立网络反腐机构
二、整合网络反腐平台
三、完善网络反腐制度
第四节 法律激励机制
一、强化法律激励功能
二、完善奖励激励制度
三、构建免责激励机制

第七章 公民网络监督权利救济机制
第一节 权利救济原则
一、有侵害必有救济原则
二、及时充分救济原则
三、司法最终救济原则
第二节 在线救济机制
一、ODR机制优势分析
二、ODR机制运行模式
三、推进ODR机制运用
第三节 行政救济机制
一、完善行政调解制度
二、完善行政复议制度
三、完善行政申诉制度
第四节 司法救济机制
一、扩大司法救济范围
二、改革司法程序制度
三、完善司法救助制度

第八章 公民网络监督法律规制机制
第一节 法律规制原则
一、社会公共利益原则
二、最小限制手段原则
三、法律明确规定原则
第二节 法律规制界限
一、不得危害国家安全
二、不得侵害他人权利
三、不得妨害司法审判
第三节 网络实名制度
一、网络实名制的源起
二、网络实名制的纷争
三、网络实名制的完善
第四节 网络侵权制度
一、网络侵权归责原则
二、网络侵权构成要件
三、网络侵权责任方式

第九章 公民网络监督政府监管机制
第一节 政府监管理念
一、自由与秩序理念
二、依法监管理念
三、适度监管理念
第二节 政府监管原则
一、行政法定原则
二、利益均衡原则
三、程序正当原则
第三节 政府监管体制
一、创新网络监管模式
二、完善网络监管机构
三、优化网络监管队伍
第四节 政府监管策略
一、加强网络监管法制建设
二、完善网络技术监控机制
三、建立网络舆情应急机制

第十章 公民网络监督社会自治机制
第一节 网络行业自律
一、培育网络行业自律组织
二、完善网络行业自律规范
三、强化网络行业自律功能
第二节 网络社团自律
一、明确网络社团主体资格
二、塑造网络社团意见领袖
三、优化网络社团议程设置
第三节 网民个体自律
一、培育网民公民意识
二、铸造网民慎独精神
三、激发网民能动作用
第四节 网络自律环境
一、强化网络舆论导向
二、构建网络伦理道德
三、发展网络参与文化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