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中国人性格地图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10442506
  • 作      者:
    余守斌著
  • 出 版 社 :
    新世界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3
收藏
编辑推荐
  《中国人性格地图》可以让你更加了解他人的性格,在工作中取长补短、游刃有余的赚取人脉。
  熟悉掌握各区域人的思维方式、生活习惯和文化特质,会给我们与他人的交往带来莫大的帮助。
展开
内容介绍
  你知道中国各区域人的性格是什么样的吗?有什么样的风俗习惯?
  《中国人性格地图》对全国部分区域人的性格做了详细剖析,细致地阐述了各地人的性格特点和特定性格形成的历史原因,以人类学、民俗学、心理学等社会科学为主,对中国人的区域性格进行深入而全面的剖析和总结,从风俗习惯、仪式行为、价值观变迁看性格的塑造,完整生动地突显中国这片土地上生活着的人们的不同性格,内容广泛,取材丰富,为您展开一幅色彩纷呈的性格地图。
展开
精彩书摘
  北京人
  皇城脚下的“京油子”
  历史名人:关汉卿、老舍、梅兰芳
  人力资源:能说会道是人们对北京人的第一印象,好像他们的功夫全在一张嘴上。喜欢听相声、听京剧。闲来无事时,喜欢三五成群到小饭馆聚聚,喝着二锅头、嚼着花生米地闲话家常。
  镇宅之宝:胡同、四合院、故宫、长城
  特色小吃:豆汁、面茶、卤煮火烧、焦圈、炒肝
  皇城根文化
  北京,中国的首都,是一座融入了中国许多年历史的名城,是经历了多少代王朝更替的见证者。先民们的遗迹和前朝留下的城墙,似乎都写着这座城市的古老和丰厚,高大的天安门、天坛、长城还有钟楼、鼓楼,都无不带着一种沉沉甸甸的历史感。
  北京人住在皇城根脚下,他们在历史的推动中形成了一种特有的文化,这种文化不仅是精神层面的,更多的是生活中衣食住行的文化,这就是皇城的文化。
  北京人对生活的需求很低,他们满足于现状,对什么东西都不挑剔,有吃的、有喝的就觉得不错,像窝头、臭豆腐、大白菜顿顿吃都不嫌烦。
  北京人不爱惹事,北京的胡同文化教会了他们安分守已的生活,凡事都想着“忍”,宁愿这样过日子,也不愿意给自己找麻烦。随着城市建设,许多胡同都变成了高楼大厦,留下来的只是少数,胡同文化虽然承载了北京百年的历史,但仍然是落入西山的太阳,在我们的视线中逐渐消失了。
  提到北京,不能不提的就是酒。酒对于北京人来说绝对是必不可少的东西,尤其夏天的时候,啤酒就是北京人饭桌上顿顿不能少的,不喝痛快了不算完。从喝酒中也能看出北京人那种不加掩饰的豪爽性情和不拘小节的性格,他们通常都会在喝酒时向你倾吐心事,把你当成知心朋友,推心置腹地和你聊天。北京人好客,他们不像南方人那样讲究,请客吃饭必须要去饭店,只有这样才够尊重对方。而北京人则不同,他们把你当成朋友,就会把你请到家里做客,弄几个小菜,和你喝个痛快。这几样小菜和饭店相比,虽然是简单了很多,但却表达了他们的一番情意,所以你要尽量多吃,这样他们才高兴。招待朋友时,他们不会只用一种酒招待朋友,开饭前,他们就把白酒、啤酒、红酒一起摆到桌上,任你自选,这样的架势谁能比?喝醉了后可以随意在沙发上或卧室一躺,让你感觉像在自己家一样自在舒服。在他们看来,请朋友吃饭在家里才显得亲近,去饭店就显得生疏了,因为家对北京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虽然可能地方不大,但仍然能让你感觉到温暖和惬意。
  喝酒时,北京人喜欢劝酒,一杯接着一杯的劝,他会带头先喝下去,再热情的招呼你喝,这样你就没有拒绝的理由了,不过,你也能从中感受到他们那份真挚、亲切的热情,北京人劝酒有他们的技巧,刚柔并济、软硬兼施,等大家都喝得大醉时,他也会倒在床上呼呼大睡起来。
  北京人如果真当你是朋友,就会与你一醉方休,一直喝到你不能再喝了,他们讲究喝酒要放量,不能有保留,他们喝酒时,会把一切都抛开,只谈感情。北京人离不开酒,没有酒就没法谈感情了,有酒才有生活情趣。
  说到北京,不能不提的还有北京的“街道文化”,《洋镜头里的老北京》中是这样描写老北京的街道生活的:
  “北京人大部分的生活都是在街道进行的。家用的东西,街道基本上都有叫卖的。每种东西都有独特的叫喊声,伴随着同样独特的“器物儿”发出声响,或手锣或小喇叭。一些人带来了小孩子的娱乐玩意,比如:木偶表演和耍动物。走街串巷的剃头匠寻找着他们的生意,人们常常都能够看见他们的身影。
  人力车夫随处可见,特别是在严寒的冬季,因为工作劳苦,他们老得很快。喊一声“洋车”,通常就会招得好几个人力车夫跑来与要坐车的客人讨价还价。随着时间的推移,许多老式的两轮人力车被更有效但不甚安稳的三轮脚踏车取代,但几乎所有这种有辱人格的体力活都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被取消了。
  除了沿街叫卖的商贩之外,还有摊铺老板,他们支起小摊位或是将他们的东西沿重要的马路摆放。所有的二手货都可以在这样的摊铺上找得到,也有便宜、手工制造的物品。摊铺的老板们特别集中分布在城市不同区域内的四个固定集市。每月的一定时间,这些集市就在废弃的寺庙内或附近举办,摊铺的老板们就从一个地点换到另一个地点。在这些庙会上,各式各样的物品都有卖的。卖大力丸的特别显眼,他们大声说着顺口溜、敲着锣、做表演以显示他们的力气和灵活。这些引来大批的围观者,通常从中会冒出一些买主。
  也有一些宠物出售,包括许多笼鸟,基本上都是春天和秋天在鸟迁徙的季节捉到的,当然一些最值钱的鸟是从中国其他省份引进的。
  中国人用一种独特的方法强行训练不安分的鸟,如红玉喉北蜂鸟和蓝点颏。将鸟的尾巴和翅膀很利落地捆上,防止翅膀煽动和羽毛脱落。然后,用绳子拴住鸟的脖子,系在一根小横枝上。开始的时候,鸟不断乱蹦,结果肯定是被勒着脖子悬在空中,鸟的主人会不厌其烦地将鸟重新放回木头上,直到鸟认识到,而且肯定会非常迅速地认识到,如果保持安静,生活会舒适得多。最后鸟不再害怕,能够在一个小的圆笼子里安分守己而不再冲撞鸟笼。
  摊铺与集市只是两种零卖的形式。北京也有很大的、常年开门的商店从事特定的买卖。一些买卖是店铺集中在一起,但也有的,比如米店,则散布于整座城市。商店都有精心设计的幌子,上面有商店的名字和所卖东西的说明。汉字很早以来被竖着写,这使得狭窄的街道有可能容得下密集的商店幌子。
  街道是绚丽多彩的婚礼以及丧葬的场所。繁缛仪式通常在家里举办,但作为仪式根本环节的迎亲和出殡队伍却要经过街道,并且要吹吹打打。这种仪式由专门的机构来组织,他们出租全套的行头并提供必需的人手。迎亲的人穿着绿袍子,上有装饰图案,头戴圆锥形的帽子,帽子的形状与清朝官员的一样,上面有红缨子。
  结婚时,迎亲队伍由轿子和迎亲的人以及吹鼓手组成。依据规矩,要求有三顶轿:一顶是为新娘准备的,另两顶是为伴娘准备的,她们在迎娶以及护送新娘时,地位举足轻重。
  轿夫、吹鼓手和其他携带仪式器具如旗子、弓箭的人手,在新郎的屋前集合。从这里,他们向新娘家进发,由一些男性的客人陪着,并由两个打着上绣“回避”字样的旗子的伙计在前头开路。”
  看了书中的描写,仿佛又回到了老北京的街道上,感受到了老北京的皇城文化。
  与生俱来的傲慢
  传说最早把都城建在北京是华夏祖先黄帝与蚩尤之战后,那时的北京被称为“琢鹿”。后又被颛顼改为“幽陵”,这也是北京最早的名字。舜时被改名为蓟,后为周朝燕国国都,从此北京有了它初时的风貌。秦朝一统天下后,蓟成了北方的要地。后来契丹族称霸燕云十六州后,蓟成了辽国的第二大都。金代时,海陵王篡位把都城定在北京,而后来的元明清三朝,使北京成了名副其实的大都,让北京在历史上真正有了举足轻重的地位和身份。
  北京有得天独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又接受过外族文化的洗礼,地理位置极佳,是东西地势的交汇之处,又能鸟瞰中原,势压南方,一统全国,深受皇室贵族的垂青。
  大清入关后,于1644年向北京迁都,同年10月正式建立都城。这都依靠多尔衮的远见卓识和皇太极的野心,才得以消除满族亲贵们想以武力来谋取财富和土地的守旧思想,并把满族文化和汉族文化融合在一起,使北京的文化背景更加丰富,从而在文化意识上优于别的古都城。
  现在的北京尽管高楼大厦耸立,已经充满了十足的现代感,但仍能感受到一种城市沧桑感,北京城,它拥有古老的建筑,拥有百年历史的皇家园林和宫殿,时不时的散发出浓郁的传统文化气息和皇族气质。
  在这样的历史文化熏陶下,皇城根儿下的北京人自然也会沾染上这股文化气息,他们受着政府的重视,从不会为物质生活担忧,不必为生济而奔波劳碌,从而培养了北京人闲情逸致的气质特点。所以他们更注重精神上的享受,这份优越性也养成了他们的惰性心理,懒得打拼,只要过这种安逸的生活就好。而这份忧越感也让他们带着一股与生俱来的傲慢,觉得自己身在皇城,受着政府的优待,各个方面都高人一等,对于北京的外来人口,多少有些瞧不起。
  在天子脚下的时间太久,让北京人养成了好吃懒做的习性,也失去了进取和创造的精神,当创造财富的机会摆在他们面前时,也不愿意去奋斗。他们靠国家养,吃着福利的饭,没有一点生存的危机意识,只要日子过得去就知足了。也正因为这样的懒惰,使北京人的整体素质水平开始下降。改革开放后,很多外地人涌入了北京,为北京注入了新的活力。外地人那种吃苦耐劳的精神是北京人没有的。现在北京的成功人士中大多数都是没有北京户口的外地人,极少有北京人。在这样的情况下,真正的北京人就会在和外地人的竞争中败下阵来,外地人则在北京这方宝地混得如鱼得水。北京人也就只有叹息的份了。
  几年前,北京人提到外地人时,都会是一脸的不屑,把他们称为没有素质的打工仔,对他们有数不清的不满,总觉得那些人都是下等人,根本不配和他们这些皇城脚下的子民打交道,更不配来到他们高贵的地盘,所以对外地人一味的打压和排挤。但现在的情况不同了,外地人靠着自己的打拼出人头地,在北京安家落户,而北京人则在风雨飘摇中度日,找不到生活的目标。北京的商品房中有四成被这些外地人买走,各地的精英纷纷涌入北京,留京的高校毕业生也越来越多,这些高素质人才将会成为北京未来发展的主要力量。
  面对此情此景,北京人没有理由再傲慢,也没有理由再瞧不起外地人。现在受到排挤的反而是他们,如果再不好好反省一下原因是什么,可能就不会再有东山再起的一天了。
  李笑是地道的北京人,在北京工商大学读大二,她聪明开朗,成绩优秀,在班里是学生骨干,人缘非常好,可她的年终测评得分却很低,这使她失去了获得一等奖学金的资格。对此,她感到很困扰。后来辗转得知,都是外地的学生给了她很低的分数,对此她非常不理解,去找他们理论,那些外地学生却说:“你们是北京人,找工作很方便,什么都不用发愁,何必跟我们争奖学金呢?”
  一个人的户口身份是从一出生就注定了的,这样的安排,让谁都无从选择。北京户口经常能给他们带来便利,但有时也会阻碍他们前进。地方户口在高考时受歧视,北京人在上大学时则受歧视,这也算是风水轮流转。其实这种现象在大多数学校并不普遍,大部分学生的心态还是比较平和的,但是这种现象的确是存在的,所以我们需要关注这种不良心理的存在,北京人也要勇于面对挑战,用自己的努力和实力证明自己。
  其实北京人也有很多好的地方,北京人热情好客,待人坦率、真诚,并不是所有的北京人都瞧不起外地人,如果是那样的话,哪还有人愿意来北京呢?面对现在日益激烈的市场人才竞争,就算是北京人也尝不到太多的甜头了。也不是所有的北京人都能找到优越的工作,有关系没有实力的北京人,人家一样不给面子的。
  所以不管北京人多么傲慢,也不管是北京人瞧不起外地人,还是外地人看不惯北京人。总之,现在的北京已经是大部分外地人和小部分北京人共同生活的城市了,她成了一个大家庭,融合了各个城市、各个民族的人们。而北京被建设的这么美,其中有着全国各地人民的汗水和付出。北京人生在这样一座受人关注、受人照顾的城市,应该感谢外地人的帮助,应该欢迎外地人来到北京工作和生活。而北京现在发展得过于拥挤,无奈之下,才会限制外来人口的进入,也希望外地人能多理解北京,理解北京人。
  相信不管是北京人,还是外地人,都有一个共同的愿意,那就是要把北京建设得更好。所以我们都要为北京着想,它作为一个国家的首都,要肩负的责任和任务太艰巨了,它不仅要面对来自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压力,还要面临人口的膨胀问题。所以说,团结就是力量,让北京人和外地人团结起来,一起为把北京建设得更美好而奋斗。
  北京人都是“侃爷”
  北京人常被称为“侃爷”。为什么呢?就是因为北京人能侃。凡是和北京人打过交道的人都对他们有深刻的印象,太能侃了。在北京街上打辆出租车,司机师傅能天南海北、经济、政治、民生的跟你说上半天,没有他们不知道的。一口地道的京片子,听着十分有意思,绝不输给台上那些说评书的。你是外地人也没关系,北京人从小就见惯了外地人,一点都不生疏,如果你听着他们天南海北的讲时,还能在旁边附和几句,捧捧场,他们就讲得更带劲了。
  北京人似乎对自己的语言非常喜欢,一口干净利落的京片子,足以让北京人因此而特别钟情于“侃”,这和清朝几百年的统治是分不开的。在它统治中国的那几百年里,他们的旗人文化、宫廷文化对于北京文化的形成也有着巨大的作用,旗人非常喜欢说俏皮话,这些八旗子弟们有事没事儿就琢磨着怎么能把话说得更有意思,那时的北京人也受到旗人的影响,把这种说话的习惯继承了下来。不光语言习惯,连这股京味儿也是受了他们的影响。说起京味儿,除了里边带儿话音的词特别多,其它的,你可能就不了解了。其实这种看法是对北京话的误解。与其他地区的方言比起来,北京话可说是其中的佼佼者,内涵丰富、生动、形象,语言幽默诙谐,这些都是其他方言所不能比拟的。作为几朝古都,北京话或多或少的受到了宫廷语言和市井语言的影响,他们自身的雅致和俗气融和在了北京话中。比如,清朝时的太监引入宫伺候皇帝时,经常听皇帝说“待见”(喜欢之意)这个词,在妓院经常听到“来劲”一词,在今天是不分三六九等,谁都能用了。
  北京话融合了北方各个民族的特性之合而成,从契丹建立的辽国到满清的几百年统治,北京的语言一直受到少数民族的影响,使得北京话复杂而丰富。清朝时又在原有的基础上使北京话更富现代感,为北京话注入了新的活力。
  北京话非常耐人寻味,而且生动、形象。例如北京人把买方和卖方讲价说成是“打价”,让人感觉非常生动,好像是赋予了词语生命一样。把卖家骗买家称为“宰人”或“坑人”,管盯着叫“贼着”,把办事不认真叫做“不着调”,就是讽刺那些办事不成的人,连调门都找不到。把天刚一黑叫“擦黑”,意思就是说这天和黑刚擦个边。把白费事叫“瞎掰”,把别扭叫“窝心”,把顺便叫“捎带手儿”……就连北京人吵架骂人都显得特别省事,一句“姥姥的”就都解决了。
  不过一些北京话年代久远,现代人已经不常说了,像小时候还常说的管寻找叫“淘换”,管乱踩叫“霸乍”等等。那些地道的北京话如:假招子、猫腻、巴结、套近乎、找茬儿、倒腾等等这些词语现在已经被各地人用上了。还有一些外地人很少用到的北京话,如:二百五、二五眼、敢情、皮实、少兴、数落、压根儿、眼里见儿、撒鸭子、神聊等等,这些一听就是北京话,说来就是北京味儿特别浓。
  所以,北京人爱“侃”,和他们对自己这口京腔儿的喜爱是分不开的,“侃”是不管以前的王公贵族还是现在的市井小民,都非常喜好的一种特有的休闲方式,以至于“侃”这种行为成了北京人的特殊标记,就像提着笼子溜鸟的北京人一样。
  语言对于文化感情的维系比任何一种因素都更为持久,北京话就是北京文化,北京文化呈现出来的也是北京人的生活和性格。林语堂曾经这样说过,北京的男女老少说话的声调上就能听出那种平静和安闲,这说明北京人文化和生活的舒适和愉快。
  北京人醉心于“侃”,注重的不是侃的内容,而是怎么去侃,怎么把一件平凡的小事说的有意思,他们是为了侃而侃,对事情本身的意义并无多大追求。所以正宗的京味中剩余信息不少,所以外地人总会觉得北京人废话太多。其实在美学意义上,这种以语言作为艺术活动的行为,反而为生活培养了更多趣味。
  是事儿都关心
  北京人喜欢侃,主要也是因为他们知道的多,所以他们有话题可以说,而且还不带重样的。但北京人最爱侃的还是政治,他们侃起政治来就像个政治家一样,几乎每个北京人都对政治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这是外地人所不俱备的。但这并不奇怪,北京是中国的首都,人文气息相当浓郁,自古以来,北京城就是以高官贵族为主,政治文化背景非常复杂,在这样的城市中生活,必然要更加关注国内外大事,所以北京人个个都具有开阔的视野和善于思考的头脑,这和北京的发展息息相关,因为见多识广,通古思今就培养了北京人的自信心和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和北京人接触过的人会发现,他们对政事非常关心,抱着巨大的热情。一个出租车司机,能把国内外的大小政事说个遍,他们能天南海北的聊,让你不得不佩服他们的见多识广,也能从中体会到他们身为北京人的那份优越感。
  北京很久以来就是中国的政治中心,这就为北京贴上了政治的标签,所以政治也就成了北京人生活中的一部分了。北京人的政治意识也比其他地区的人更强,一个很普通的小事看起来和政治完全挨不上边,但如果发生在北京,就一定和政治有关。比如说开一场运动会,充其量算得上是一种群众性的竞技集会,但这事儿发生在北京,就会被赋予很多政治意义。
  在中国,北京人可以算得上是最崇拜政治的了,老舍就曾说北京的普通老百姓大部分是“官迷”,不管他是大是小,都算得上“官迷”,就算在经历了建国50多年的风雨和改革开放中观念的转变后,北京人仍然有着强烈的政治意识,渴望能参与其中。全国总工会的一次调查中,有一半的北京工人表示要“积极参加一切政治活动”,很少有对政治反感的。北京人这种对政治无比的热情是外地人无法比拟的。
  北京人生活在天子脚下,他们对政治的了解也比外地人更多更深。很多国家大事就发生在他们身边,皇恩浩荡也好,龙颜大怒也罢,他们都得承受。北京人置身在这样一种政治方化背景中,忧患意识和责任感就会变得很强,国家大事见得多了,听得多了,经历得多了,就会不由自主想要关心一下。近百年来北京发生了很多的历史大事件,在那段时期,北京人关心国事的传统表现的更加突出。
  清朝末期,义和团的“驱逐鞑虏,还我中华”的口号传遍了中国大地,当时的清廷为了安抚义和团,也为了抑制八国联军对政府的威胁,对义和团进行招安,并提倡普通老百姓也能参与其中。于是当北京人知道这个消息后,一方面出于民族血性,另外一方面就是自己想参与政治的思想,使百姓们积极的响应起来。谁知清政府却翻脸不认人了,捕杀了很多京津地区的热血男人,正是这件事,使得北京人对政治的热情一度出现了低迷。
  但这种低迷只是暂时的,北京人整天都生活在政治的中心,怎么可能就这么轻易放弃对政治的关心呢?短暂的低迷期过后,“五四运动”又燃起了他们心中那把关心政事的火。
  1919年5月4日,北京政府派代表参加“巴黎会议”,并准备签订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消息一传出,立刻引得举国愤慨。在这样的政治活动中,北京人生活在皇城根脚下,自然是首当其冲。北京出现了很多热血青年,他们示威游行,要求政府取消《二十一条》,受到了政府的镇压,北京工人和各界群众对于政府镇压学生的行为非常愤慨,11日,北京劳动界数万人举行集会,并派代表向北京政府请愿,终于使得中国代表拒绝在巴黎和会上签字。
  五四运动后,北京人对国事的关心形成了一种模式,就是由爱国学生首先提倡,进而取得北京工人和各界群众的支持,从而以集体的努力对国事产生影响。在那个内忧外患的年代,北京人的抗日爱国行动从来没有停止过,就算后来北平沦陷后,北京人仍然在用各种方式为保家卫国尽自己的一份心力,他们这种爱国主义精神,和今天的北京人关心国事的文化传统,有着必要的联系。
  京城国色
  生活在皇城根儿下,北京女人也带着皇族的气质,有种大雅大俗的品位,各种流行的事物都能在北京女人身上找到影子,使她们成为一种文化景观。
  都说北京女人的气质普遍比北京爷们的气质好,她们端庄高贵,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带着与生俱来的自信和浪漫,视野宽阔,见识广博,热情奔放,豪爽真诚,带着一种宏大的气魄、豁达的处世态度和一股北方姑娘特有的豪气。
  北京姑娘有文化,这种文化底蕴带给她们的影响从几位北京女作家张洁、刘索拉等人的作品中就能看出来,字里行间透着一种女性的自我意识和女权主义倾向。北京城几代古都,老北京人很多都是名门之后,这使她们见过最大的世面,在她们身上,公共意识要强过个人意识。她们对生活的要求很高,说话和北京爷们一样口若悬河,也和他们一样喜欢谈论国家大事,带着一种中性美。北京女孩很能侃,如果北京爷们是“侃爷”,那么北京女孩就是“侃姐儿”了,不管是多么冷清的场合,只要有她们在,就能把气氛调动的热热闹闹的。如果其中有人扭捏作态,首先就会受到北京女孩的声讨。她们带着北方姑娘的豪气,受不了南方小女人的嗲劲儿,再加上生在皇城根儿下,言谈举止间会透着一种京城人的自信和大气,有着一股京城女性独有的风情。
  在穿衣打扮方面,北京女人也一样带着一种傲气,她们就这样生活在这种傲气里,不喜欢上海人的穿戴,认为上海女人身材太单薄;也不满意港台女人的打扮,认为显不出她们的长腿。总而言之,她们就是觉得北京人的身材是最好的。她们按着自己的意愿设计,裙子有时长、有时短;裤子有的肥、有的瘦;有时把内衣当外衣穿,有时又把外衣当内衣穿。总之她们看到什么流行,就敢往身上穿什么,想怎么穿就怎么穿。
  北京女孩不仅爱穿,还爱吃。她们喜欢吃零食,经常一边逛着商店,一边吃着零食。另外,抽烟也被一些北京女孩视为时尚,在北京的大街上、饭馆里经常能看到北京女孩手里夹着根烟,嘴里吐着完整的烟圈儿,动作娴熟,神态自若。她们就像被皇城惯坏的孩子一样,带着股顽皮和任性,做自己想做的事,过自己想过的生活,才不理会别人怎么说呢?如果你觉得女孩子抽烟不好,她们会把下巴一翘质问你:“谁规定了抽烟就是男人的专利,女人怎么就不能抽了?”问得你无言以对。
  在北京,经常能看到到郊外的山林或旅游区结伴游玩的青年男女,北京女孩从十几岁起就进入这种单纯的朋友间的男女交往中,在野外借宿娱乐,举行不分你我的共产主义式的野餐。玩的高兴时,会大大方方的唱歌跳舞,她们很少害羞,敢爱敢恨,敢说敢做,一幅没心没肺的样子,什么事儿都不往心里去,北京女孩中,很少有多愁善感的“林妹妹”。
  北京女人永远都在积极进取,绝不会满足现状,虽然她们表面看上去可能非常平静,但内心却是躁动不安的,和其他省份的女人相比,北京女孩多了几分清高和任性,少了份质朴和天真,她们内心经常有股熊熊燃烧的欲望,看到或听到一些感人的爱情故事,她们会感动得热泪盈眶,心中也跃跃欲试。
  北京女孩对待爱情喜欢追求浪漫,她们有气质,善解人意,敢爱敢恨,没有爱情的女孩希望能有一次爱个够的爱情;拥有爱情的,又觉得自己的爱情不完美,不够轰轰烈烈,不是自己想要的感觉。北京女孩漂亮的不多,但却出了名的胆子大,一口标准的京腔儿,敢爱敢恨,有股中性的味道,非常可爱。北京女孩喜欢浪漫,喜欢英雄,在革命时期,她们喜欢军人;改革开放后,她们喜欢老板;现在,她们喜欢海归,你不要认为她们是爱财,她们只是喜欢情调,喜欢情爱的气氛,这对她们来说非常重要,如果没有这些,她们宁愿把所有的利益都抛弃。北京女孩很重义气,重视友情和爱情,她们喜欢把最好的朋友称为“铁哥们儿”,在男女交往中,她们不赞成总是男士付钱,她们更崇尚男女平等。
  在爱情上,北京女孩更热情主动,更有献身精神和担当责任的勇气,情到深处时,她们会热烈地大声说着“我爱你”,当爱情已成过去,她们也会果断地寻找新的目标。
  北京女人和上海女人比起来更加社会化,她们的教育不仅来自家庭,还有社会的因素。就像北京人爱遛弯一样,通过人与人、人与街道的接触,认识和调整自己,从而形成城市的共同文化。在这种人看人的活动中,男人总是看着美丽的女人,而女人接收男性的目光时,自己的目光也会朝向漂亮的女人。南方女人的甜蜜温柔让人想起生活的美妙,北方女人则以如火如荼的热情煽动和撩拨男人的心。
  北京女孩不像上海姑娘那样现实,她们在恋爱时,一般都不会去询问对方的经济实力等,认为这样的话,她们的爱情就不纯洁了。她们讨厌事儿多的人,而且讨厌当家庭主妇,她们对丈夫也没有很严格的要求,也不会去特意和闺密切磋治理老公的方法,对自由的要求却很高,这和身在皇城根下有着一定的关系。
  在上海,几乎所有的家务都由男人承担,而北京的大老爷们虽然也做家务,但主要都是一些力气活儿,洗衣做饭类的家务,他们一般是不会做的。北方女人的从业率最高,她们退休后被动员和组织起来,成为社区保安防卫的主力,而老头儿们则悠闲的提着鸟笼遛鸟儿去了。
  川渝人
  生来火辣辣
  历史名人:司马相如、卓文君、袁天罡
  人力资源:四川人口众多,民俗丰厚。但也局限于这种盆地文化的束缚,从而本性保守、封闭,且好窝里斗。四川人好战,也好骂,嗓门高大。四川男人身材多为矮胖,面宽,鼻塌,眼大,聪明而伶俐。好喝酒,酿酒技术在中国是独一无二的,名酒繁多。四川人讲究吃喝玩乐,好赌,自古有“少不入川”的说法。好吃麻辣,四川的麻辣火锅和毛血旺已风靡全国。四川女孩能力很强,很多男人无能,要靠女人来养。四川美女如云,号称中国第一美女大省,身材多娇小,面容秀气,皮肤嫩白,性格鲜明。
  镇宅之宝:乐山大佛、杜甫草堂、武侯祠、九寨沟
  特色小吃:麻辣火锅、毛血旺、东坡肘子
  少不入川,一点没错
  中国有一句古话叫“少不入川”。为什么年轻的时候不能进入四川呢?因为巴山蜀水驰名天下,是个美丽又迷人的地方,这句话就是告诉人们,年轻的时候如果进入四川,就很难再有上进心闯出自己的天地,因为四川的生活太闲适,会让人磨掉意志,沉溺于现在的悠然中。
  四川就像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中描写的桃花源一样,是一个让人们在现实生活中逃避乱世的地方,一个回归自然的地方。在四川,不管你什么时候走在车水马龙的大道上,都能看到车道两旁的老树已经把道路遮严,不管多么强烈的阳光都只能从树叶的缝隙中洒落在地上,像夜空中的点点星光一样。清晨的薄雾让你恍如置身仙境,那一刻,你就体会出为什么四川是我国道教的发源地,因为这样的环境正是道家所追寻的仙境。如果人年轻的时候来到这里,本来少年心中就有一份浪漫情怀,再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加上四川数不清的“粉子”,试问,谁还愿意离开这里出去闯荡?
  这片诗情画意的土地,让四川人心中存着几分浪漫和对大自然的热爱,也有种对万事都不执着的洒脱。四川气候温和、物产丰富,服务周到而且物价低廉。四川的东西多,自然物价就低廉;人也多,劳动力就便宜。所以,四川人花很少的钱,就能买到很好的东西,得到很好的服务,活得舒适悠闲。
  四川的老人更是悠闲,本来人老了阅历广,见识多,再加上老来害怕孤独,有一肚子话要说、可说,所以四川人喜欢上茶馆闲聊,他们不是说,也不是侃,而是摆。“摆”本就有铺排陈列的意思,比如摆摊、摆席、摆谱、摆阔、摆架子、摆擂台,都非铺陈排比不可,“摆”字在这里是“铺开来说”的意思。司马相如就是能摆的好手,他的文学作品,叫做“赋”,这种文体后来虽然不时兴了,却被四川人继承了,并在民间发扬光大。明清以来,四川的民间艺人都爱摆谈薛仁贵东征时所摆的阵势,而且摆得和薛仁贵的阵势一样变幻莫测。久而久之,就得了“龙门阵”这个专有名词,指那些变幻莫测、波澜壮阔、韵味无穷的摆谈。
  龙门阵和一般的聊天、侃山不同,因为它和“赋”一样,要铺陈、排比、夸张、联想,还要热闹、麻辣、有滋有味,而且还得没完没了,这才是小市民的“摆”。再普通的一件小事,经过人们七弯八拐、再添油加醋,听起来也趣味十足了。这样的“作品”,在大街上或公交车上那么短的一点时间是摆不完的,那样的话还不如不摆。那么,茶馆就是最适合“摆”的好地方了,茶馆日夜开放,茶客多半有闲,时间不成问题,再加上茶馆环境宽松,氛围随意,可站可坐可躺,时时有茶水伺候,摆者不累,听者不乏,能真正一饱耳福。茶馆的客人多是龙门阵的爱好者,大家趣味相投,这样才能一呼百应,气氛热烈,这就是四川茶馆的魅力。
  除了爱“摆”,四川人还爱看报,四川人看报,全国各地的名报他们都爱看,四川街头报摊、报栏都很多,报社也很多。晨报晚报等至少有数十家之多。每天一大早,报摊旁就挤满了人,要好好过过看报的瘾。
  四川人天生就会说话,他们的嘴巴了得,说话经常展言子、“涮坛子”(开玩笑)、“冲壳子”(吹牛皮)。“展言子”最有特色,就是先讲几句谚语或歇后语,再藏头藏尾,意思任你自己去猜,在这样的猜来猜去中获得乐趣。比如你说话说得离谱,他就会说“你咋个吃苞谷面打呵欠”,等你想明白了才知道,意思是“尽开黄腔”,诸如此类的话还有很多。四川人也会捧人、鼓励人,会替别人申张正义、打抱不平,比如“大欺小,来不倒(要不得)”等。四川人还很会损人,他们损起人来更“麻辣”,他们喜欢管执勤队叫做“二公安”,意在嘲笑那些人不是真正的公安。他们要面子有虚荣,天性中有率真爽直的一面,最讨厌装模作样的人。如果一个四川人知根知底的人在他们面前装模作样的,他们就会毫不客气地说:“哟,鸡脚神戴眼镜,装啥子洋盘嘛!不晓得红苕屎厨干净了没得。”鸡脚显然不是什么级别高的东西,这样的东西也来摆谱,当然觉得可笑。四川人中嘴巴功夫最好的,就是小商贩和川妹子了,四川小商贩有句行话,叫做“赚钱不赚钱,摊子要扯圆”。摊子怎样才能“扯圆”?当然是靠嘴巴吆喝。川妹子更了不得,如果你不小心踩了她的脚,她会说:“咦!怪事,你是三只脚吗咋个?牛都过得你倒过不得?”如果是她踩了你的脚,她也有话说:“挤啥子挤啥子,进火葬场还要排队转轮子的么,瓜不兮兮的,出得倒门出不倒门?”反正她们反正都是理。
  有句老话这样说:北京衙门多,上海洋行多,广州店铺多,四川茶馆多。四川不是京城,没有那么多衙门;不是上海,没有那么多洋行;不是广州,没有那么多财大气粗的银行、商号和当铺,店铺虽然有,但大多是饭铺、衣铺、杂货铺。四川人不想做、也做不了上海、广州那样的大生意,四川是富饶丰足的天府,养在祖国大西南群山环抱之中,享用着养分无需奔忙。上天就是那么厚爱四川,让四川人享福。四川冬无朔风劲吹,夏无烈日曝晒,东西南北之优它都占尽了。四川的天是温和的,地是滋润的,物产又极丰富,价格还非常便宜,在这样的环境下生活,只要悠闲的过小日子就行了。
  吃尽玩遍天府之国
  四川人“好吃”,这一点他们自己都不否认。这里的人讲究吃,他们吃饭不仅是为了填饱肚子,还把做饭和吃饭看成是一种享受。
  和四川人聊天,只要说到吃,就算是再不善言谈的人,也会立马来了精神,眉飞色舞的给你讲一番,恨不得立刻做给你吃,说起四川人的烹调手艺,可以算得上是举世无双了。不夸张地说,他们个个都是烹调家,川妹子人人烧得一手好菜,男人们则都有几手“绝活儿”。
  四川人平时的家常饮食从来不打马虎,他们永远不会像外省人那样随便做点吃饱了就得。早餐午饭对于上班族来说可能可以将就一点,但晚饭是说什么也不能将就的,“堤外损失堤内补”嘛!所以,一到晚饭的时间,家家户户就会奏起锅碗瓢盆交响曲,菜香四逸。
  四川人不仅在家里吃饭不将就,还要隔三岔五上街去“打牙祭”,这纯粹是为了“好吃”。所以四川街上的饭馆特别多,他们认为,家里的菜做得再好,也不如饭店做得好,饭店里厨师的手艺自然比自己的强多了,而且花样多,品种多,如果不经常去吃吃,就觉得对不起自己。他们为了去饭店吃饭,经常会给自己找理由:下班晚了啦、忘了买菜啦、逛街逛累了啦……如果家里来了客人,那就更有理由了,客人来家里做客,在家里吃饭多不礼貌?四川的菜价格也不贵,做得很精美,讲究滋味和做工。四川的厨师,个个心灵手巧,勇于借鉴,善于思索,肯下功夫,做出来的菜自然味道鲜美。
  四川人烹饪川菜有明显特色,讲究大众化,一般的禽畜鱼蔬菜都可以做菜,突出一个“味”,人称“一菜一格,百菜百味”。四川人心细,做菜的时候往往善于因地制宜,灵活掌握菜的浓与淡、麻辣也是有轻有重,使味道变化多端。而且川菜的做法十分多样,对刀工切配和色味火候要求独特。
  在川菜的汤上,四川人也有独到的功夫,总能做到精益求精。四川人吃饭时,汤是必不可少的,这些汤样繁多,有清汤和奶汤、鱼汤等,味道也是各有千秋。
  在四川,想吃好吃的东西并不一定非得去名店,光是小吃就让你吃不完:蛋烘糕、蒸蒸糕、豌豆糕,三大炮、叶儿粑、鲜花饼,珍珠丸子、小笼包……数不清的美食,应有尽有。
  四川人不光好吃,还好玩。这一点在历史上都是出了名的。史书上“勤稼穑,尚奢侈,崇文学,好娱乐”、“好音乐,少愁苦,尚奢靡,喜虚称”的记载都是说四川人的。陆游的诗中写道:“当年走马锦城西,曾为梅花醉似泥,二十里中香不断,青羊宫至浣花溪。”说的也是四川人游春的事,他们爱玩,爱户外运动,这个不分季节,一年四季都爱出去郊游。春天是郊游的好时间,四川人更是不会错过。史书记载,每年春夏之际,光是游江,就要游两次,一次“小游江”,一次“大游江”。介时锦江之上,架舟如屋,锦似彩绘,连墙街尾,荡漾波间,萧鼓弦歌,不绝于耳,可谓是四川人最爱的日子。
  因为好玩,所以四川人给自己设计了很多娱乐节目,拿正月来说吧,有鸡日(初一)游庙,牛日(初五)送穷,人日(初七)游草堂,十六游城墙等说法。到了正月十五,便在青羊宫大办“灯会”,四川的灯会,历史上很有名,到清代时更是盛况空前。清人李调元诗云:“元宵争看采莲船,宝马香车拾坠钿,风雨夜深人散尽,孤灯犹唤卖汤圆”,诗中把四川人参加灯会时的情景描写的惟妙惟肖。
  正月一个月内就有这么多节目,但四川人还是不过瘾,二月十五是花朝节,就是百花生日,他们会借着这个机会办个“花会”,清人蔡云诗云:“百花生日是良辰,未到花朝一半春,红紫万千披锦绣,当劳点缀贺花神”。四川人借着百花过生日,又好好的玩了一把,比自己过生日还要开心。
  在四川人的生活中,玩的确是不可或缺的,他们不管男女老少,大多都是“玩童”。他们为了生活努力赚钱,但却很少是和日本人一样为了工作放弃一切的“工作狂”和“赚钱狂”,他们为了玩,少赚点钱也乐意。也有很多人找工作时找自己爱好的事情,这样,工作的时候也觉得像是在玩,不会觉得辛苦了。你瞧,他们把工作都变成玩了。
  闪亮辣城中的重庆人
  重庆本属四川,重庆人和四川人有很多共同点,但重庆古为巴国,又有自己的独特之处。重庆多山,这使得重庆人的性格像重庆火锅一样,既麻且辣,狡黠中带着豪放。
  “解放碑”是重庆最古老的市中心,是重庆最繁华的商贸中心,1997,又新辟了一条十字形商业步行街。走在步行街上,密集的大楼把天都遮住了,让人几乎看不见天,晚上一片霓虹灯闪亮。
  从外表看上去,这个“超级直辖市”繁荣昌盛,管理着八万多平方公里的土地和三千多万人口,但其中有两千多万人的生活并不富裕,可以说是比较贫穷,其中至少有三百万人是“赤贫”。
  在重庆,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就开始出现挑夫,几个人扛着竹杠,带着绳子,等着码头货主或店家的召唤,差不多都是三五元起价。在这里,也很难看到自行车,这些挑夫是当地最受欢迎的运输队,这里的挑夫被称为“棒棒”,由于这里的挑夫达几万人,所以也叫“棒棒军”。“棒棒军”的出现固然是因为重庆山城的地理特点,但这样的苦活有这么多人干,也足以说明重庆闲着的农民真的很多。
  正是这种环境的不同,使得四川人嫌重庆人野蛮,重庆人则说四川人虚假。重庆原来的民族是山地民族,性格刚强粗犷,坚韧顽强。南宋时,蒙古元军下四川,想夺重庆,然后顺江而下灭南宋,没想到竟在重庆打了三十几年,久攻不下,使得大汗蒙哥含恨战死。
  重庆的“升级”使重庆人得到了好处,使它和成都能够平起平坐了。重庆不是一个繁华都市,重庆人身上还透着浓浓的乡土味,但这个不富裕的直辖市,百姓们却生活得很快乐,对未来充满着希望。
  重庆近代史上有两次大移民,蒋介石曾把重庆做为“陪都”,毛泽东在这里有过“三线建设”,都集全国精英于重庆。这些不同的技术和文化融入了重庆人的血液中,可能也是这个原因,使得重庆女孩长得漂亮又豪爽。重庆盛产美女,很多明星都是重庆人,如蒋勤勤、殷桃等。在重庆大街上随处可见美女,是一个温柔之乡。她们明眸皓齿、性格爽直,个性十足,热情似火而适度,身材也是既性感又修长,说起话来很快,一般的男人是招架不住的。
  重庆女人的美让人难以自制。她们有着桀骜不驯的个性,有种张扬的魅力。见到重庆美女的男人,总会有一种一下子就被她征服了的感觉。其实重庆女人的这种个性一方面是来源于辣椒,另一方面就是来源于重庆人文环境和地理环境的影响。
  重庆人爱吃火锅,火锅是中国的传统饮食方式,历史悠久。最早的火锅就是以水煮食物,虽然已经历了上千年的演变,容器、制法和调味都有所改进,但不变的还是以水煮食物。清乾隆四十八年正月初十,乾隆爷办了几百桌宫廷火锅。清嘉庆皇帝登基时,曾摆“千叟宴”,所用火锅达到1550个,其规模可谓是当时中国火锅之最。重庆火锅全国闻名,但想吃到最正宗的火锅,还是要到重庆吃,街边的小店即可,风味更加独特。重庆火锅中现在最热销的是胖子妈蟮鱼火锅、临江门洞子火锅、临江门烂火锅等,味道非常纯正。在重庆,只渝中区就有近3000家之多火锅馆,重庆被誉为“火锅之城”,实在是名不虚传。重庆火锅菜品多样,如今已扩大到家禽、水产、海鲜、野味、动物内脏、各类蔬菜和干鲜菌果等。最正宗的毛肚火锅厚味重油,传统汤汁的配制是选用郫县辣豆瓣、永川豆豉、甘孜的牛油、汉源花椒为原料。菜品用的几乎都是牛身上的肝、心、舌、背柳肉片、血旺和莲白、蒜苗、葱节、豌豆尖等素菜,在此基础上,又发展出清汤火锅、鸳鸯火锅、啤酒鸭火锅、狗肉火锅、肥牛火锅、辣子鸡火锅等,品种多样,附属重庆火锅的味碟可用麻油、蚝油、熟菜油、汤汁和味精、蒜泥、蛋清等调制而成,将烫好的菜品蘸着吃,调和滋味,深受中外食客欢迎。
  吃重庆火锅的乐趣,只有亲自尝试才能体会,铁铜质的锅下,炭火熊熊,锅里汤汁翻滚,食客们都虎视眈眈盯着锅中的菜品,举杯挥箸,吃的汗流浃背时脱掉上衣赤膊上阵,这种豪放劲儿是其它地区无法相比的,这就是重庆饮食文化的体现。
  四川火锅也受着重庆火锅的影响逐渐兴盛起来,随着岁月的推移,重庆火锅逐渐风靡全国名扬四方。在北京、上海、广州、天津等城市的大街上,随处可见重庆火锅的招牌,而且港台和国外,在日本、美国、俄罗斯等国家,重庆火锅都非常受欢迎,认为重庆的毛肚火锅是“中国美食第一”,足见重庆火锅的诱人魅力和影响已经誉满中外,香飘四方了。
  ……
展开
目录
前言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北京人:皇城脚下的“京油子”
皇城根文化
与生俱来的傲慢
北京人都是“侃爷”
是事儿都关心
京城国色
天津人:安贫乐道的“卫嘴子”
一方宝地
“卫嘴子”就这么贫
我们都是平民
天津三绝
叫声“大姐”都好使
河南人:中原崛起时,重塑河南人
得中原者得天下
皇城古都范儿
质朴刚毅的河南“老深儿”
小生意我们在行
河南人招谁惹谁了
谁说女子不如男
山东人:路见不平就出手
齐鲁之邦,礼仪之乡
吃苦一族
表一表好汉武二郎
山东爷们响当当
为朋友两肋插刀
无法洗去的淳厚
东北人:江湖中的“活雷锋”
豪爽的东北虎
个个都是笑星
冰城美女,秀色可餐
山西人:昔日的晋商
中国人中的外国人
带个“西”字就穷吗
从乔家大院看晋商
贵妃风韵今犹在
陕西人:何日再现汉唐雄风
举世闻名的关中文化
古城西安的皇城遗风
老婆孩子热炕头
陕西十八怪
米脂的婆姨名不虚传
安徽人:儒商子弟,人人议政
亦南亦北安徽人
布衣交天子
经商为雅名
你耕田来我织布
江西人:浪漫淳厚的“江西老表”
异彩纷呈的赣文化
家有诗书,人多儒雅
江西为什么那么穷
自己人都嫌弃的南昌话
让人舍不下的阿表妹
湖北人:天上九头鸟,地下湖北佬
楚文化熏陶出来的湖北佬
湖北人的“九头鸟”精神
身在夹缝才尴尬
动感魅力的桑拿城
出得厅堂,入得厨房
湖南人: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
吃得苦,霸得蛮
风风火火大手笔
男人好斗,湘女多情
川渝人:生来火辣辣
少不入川,一点没错
吃尽玩遍天府之国
闪亮辣城中的重庆人
四川男人都是“趴耳朵”
天生“粉”质难自弃
江苏人:吴韵楚风造就的温婉人
苏南苏北两重天
最有意思的南京人
烟花三月下扬州
浙江人:江南水乡的才子佳人
风花雪月的温柔乡
“红顶商人”的经商经
丁香一样的姑娘
上海人:摩登冷艳的气派
关侬啥事体
精明的算计
总是那么时髦
精致娇媚的嗲女人
广东人:永远走在中国时尚的最前沿
龙马精神的“花城”
今夜有约,今夜无眠
什么都敢吃
来,占一卦
靓汤女人露两手
福建人:爱拼才会赢
以“异”为“故”的客家人
觅食的东方醒狮
鸡有鸡米,囝有囝粮
亦商亦寇的福建海商
吹着海风的姑娘
云南人:彩云之南,化外之人
做客“乌托邦”
俗好巫鬼禁忌
最美的“植物”
内蒙古人:草原上的雄鹰
打猎骑射样样精
“我的家,我的天堂”
酒逢知已千杯少
地道的“大姐大”
新疆人:俊男美女跳起来
我们新疆好地方
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
在长期的历史文化传统中形成的禁忌
掀起你的盖头来
西藏人:雪域高原上虔诚的信徒
美酒、佳肴和歌舞
梦幻与现实中的神灵系统
把男人举过肩的姑娘
港澳台:镶嵌在海上的明珠
香港人:敢拼爱玩的乐天派
澳门人:不中不西,亦中亦西
台湾人:坚守传统的“郑家子孙”
三地女人各具魅力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