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公版·2016浙江省公务员录用考试专项教材:申论写作轻松通关》从文章立意、结构组织、论证方法等角度全面解析申论范文,上百篇通关文章充实考生语言文字储备,并且附有理论政策运用等板块拓展考生视野。使考生能在真正的考试中迅速形成准确的立意角度和写作思路,言之有物,下笔有神,写出出彩的申论文章。
【作答要求】
"资料5"中的"归零"说法,耐人寻味。请你结合实际,自选角度,自拟标题,写一篇议论性文章。(50分)
要求:
1.主旨明确,内容充实;
2.结构完整,论述深刻;
3.条理清晰,语言流畅;
4.字数在1000~1200字。
【通关文章】
以"归零"实现破旧立新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1】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只有顺应变化,不断革新,才能与时俱进,避免被历史潮流所淘汰。目前,我国进入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时期,政治、经济、社会等领域涌现出大量的新情况和新问题,用旧的思维和方法无法解决。在此情况下,必须以"归零"实现破旧立新。
"归零"即放弃过去的经验与模式,从零开始。人具有习惯和惰性,具有趋利避害的本能,而"归零"会带来巨大的风险和挑战,不容易做到。但是,只有"归零",才能获得新的思维,发现新的方向,从而摆脱固有经验和模式的束缚,赢得新生。无论是政府、企业,还是个人,都需要"归零"。
"归零"是政府加强自身建设的需要。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我国政府的职能不断转变,但是目前仍然存在大量不必要的行政审批、作风问题与贪污腐败等,严重损害了政府形象与公信力。党的十八大召开后,以习近平总书记为首的新一届领导集体上台,大力推动简政放权,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积极建设法治政府,政治风气大为好转,民众拍手称快。如果没有超人的勇气,对政府原有的管理体制大胆"归零",这些成绩的取得肯定不可想象。
"归零"是企业持续发展的需要。身处知识经济时代,科技、营销模式等创新速度越来越快,竞争越来越激烈,只有不断"归零",才能不断创新,占据竞争优势。纵观手机市场,诺基亚在几年内迅速衰落,而苹果、小米则飞速崛起。仔细分析会发现,诺基亚的失败在于没有不断"归零"旧的产品模式,而苹果、小米的成功则在于通过从零开始,开发出更具有设计美感、更吸引人的产品,同时不断创新营销手段,保持产品活力。【2】而近几年,创客的风行对传统制造企业的巨大冲击,也是很好的证明。因此,企业要想持续发展,就必须不断"归零"生产模式。
"归零"是个人养成良好生活习惯的需要。正所谓: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国为。生活习惯看似小事,实则对人有重大影响。【3】比如说,长期暴饮暴食,会得胃病;长期不讲个人卫生,会给人留下邋遢的不良印象。垃圾分类也是生活习惯的一个方面。垃圾是放错位置的资源。乱扔垃圾,不仅会浪费资源,而且会污染环境。只有以顽强的意志对不良习惯加以"归零",才能让生活更加健康、更有活力。
"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商鞅对秦国传统政治、军事等制度进行"归零",大力推行变法,使其国力强盛,最终统一六国;而邓小平同志则对计划经济体制进行"归零",实行改革开放,让中国经济走向腾飞。【4】"归零"是破旧立新的金钥匙。政府、企业和个人只有具有"归零"的意识和勇气,才能发展得更好。
■
■
--善用对比。文章多处运用对比论证分析,把两个相反、相对的事物放在一起,用比较的方法加以说明,极易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同时,经过对比,正确的论点也会更加稳固。本文第四段用诺基亚的失败与苹果、小米的成功作对比,从而得出企业要想持续发展,就必须不断"归零"生产模式的结论。由此可见,只有具有"归零"的意识和勇气,政府、企业和个人才能发展得更好。
--思路清晰。文章从政府、企业、个人三个层面,深入剖析了"归零"是成功的关键--"归零"是政府自身建设的需要,是企业持续发展的需要,是个人养成良好生活习惯的需要。通过这三个层面的分析,"归零"的意义一一呈现,说明只有"归零",才能获得新的思维,发现新的方向,从而摆脱固有经验和模式的束缚,赢得新生。整篇文章立意明确、思路清晰、论证严密,能让阅卷者快速抓住文章核心。
■
■
文章的整体思路是:采用分析问题型结构,开头以名言警句引出话题,提出总论点;第二段为过渡段,阐述了"归零"的必要性;第三、四、五段分别从政府加强自身建设、企业持续发展、个人养成良好生活习惯三方面进行分析论证;结尾引用名言警句及古今事例,进行总结提升,收束行文。
具体分析如下:
第一段,提出总论点。开头引用《周易·系辞下》中的名言,说明事物只有顺应变化、不断革新,才能与时俱进。进而联系实际,强调在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时期,旧思维无法解决新问题,从而提出总论点:必须破旧立新,而"归零"则是成功的关键。
第二段,分析过渡。首先解释了何为"归零"--放弃过去的经验与模式,从零开始。接着,对"归零"的必要性进行深入剖析,得出结论--无论是政府、企业,还是个人,都需要"归零",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第三、四、五段,从政府、企业、个人三个层面提出分论点。这三段内容分别论述了"归零"对政府、企业、个人发展的必要性,论述中运用了引证法、例证法及对比论证法,有力地论证了观点,呼应了总论点。
第六段,总结提升。文章结尾列举了商鞅变法及邓小平实行改革开放的古今典型事例,说明"归零"是破旧立新的金钥匙,同时呼应前文,总结分论点--政府、企业和个人只有具有"归零"的意识和勇气,才能发展得更好。
■
开头:以名言警句引出文章主题,是典型的引经据典式开头,大大增强了文章的文采,迅速吸引阅卷者的注意并增加说服力。作者对引用的名言进行了一定展开说明,使其更好地切合主题,将引用部分与文章有机地融为一体。段尾处鲜明地提出总论点,使整篇文章观点明确。
结尾:恰当地引用名言及古今事例来说明"'归零'是破旧立新的金钥匙",重申主题,总结和升华了全文。古今事例的使用为文章增色不少,也体现了作者较强的知识储备。
■
举例论证:第三段列举了以习近平总书记为首的新一届领导集体在反腐败、简政放权方面的创举,以此说明如果没有政府对原有管理体制的"归零",这些成绩的取得肯定不可想象。第四段则列举了诺基亚、苹果、小米手机以及创客的事例,说明"归零"是企业持续发展的需要。第五段列举了生活习惯对个人产生重大影响的几个例子:长期暴饮暴食,会得胃病;长期不讲个人卫生,会给人留下邋遢的不良印象;乱放垃圾,不仅会浪费资源,而且会污染环境。语言通俗,论证鲜活。
引用论证:文章第五段中的"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国为"引用了清朝刘蓉在《习惯说》中的名言。此处的引用说明生活习惯对人的影响巨大。
对比论证:文章的对比论证与例证法是结合在一起使用的。文章第四段在列举事例的同时,选取了有代表性的正反两方面事例,通过对比强调"归零"对企业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
作者在论述"以'归零'实现破旧立新"的文章主旨时,首先剖析了何为"归零"。作者认为,"归零"即放弃过去的经验与模式,从零开始。人们都具有惯性思维,希望能够一直按照自己的习惯做事。这种惯性思维对政府来说,是滥用职权,因循守旧;对企业来说,是"吃老本",拒绝创新;对个人来说,则是延续坏习惯,拒绝改变。而"归零"就是对习惯的打破,只有"归零",才能获得新的思维,从而摆脱固有经验和模式的束缚,赢得新生。作者在写作时,紧紧围绕此点立意,从政府、企业、个人三个层面展开论述,说明"归零"的必要性。
■
■
真题二2015年浙江公务员考试(B卷)
【作答要求】
从"给定资料"可以看出,随着社会发展进步,很多"习惯"发生了改变。请你以"习惯的是是非非"为题,写一篇议论性文章。(50分)
要求:
1.主旨明确,内容充实;
2.结构完整,论述深刻;
3.条理清晰,语言流畅;
4.字数在1000~1200字。
【通关文章】
习惯的是是非非
习惯就是步伐和节奏,如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之于我们的古典文明,如同赶公交奔地铁之于匆忙的现代生活,是一种先于价值判断的本然存在,更是无数生活内容的天然载体。【1】而当我们回顾过往,却发现,习惯与命运紧密相联。
习惯本身就是一种态度,不仅被暗流涌动的社会风尚影响,更深潜于人性幽谷,难以看透。它既能在礼崩乐坏的时代义无反顾地呵护人性、推进文明,也能使人在伟大的时代变革面前亦步亦趋,循规蹈矩。【2】看清习惯的渊源和对人的发展的影响,有助于我们把握和开拓未来。
其实,习惯就是选择的惯常模式,关乎人的本色。人生就是一连串的选择,人们往往把大多的决策交给习惯。生活本身极其繁杂,而习惯可以帮助打理那些琐碎的事情,让人们把精力聚焦在大事上。但是,琐碎不代表不重要。琐碎的问题决定了生活的底色,庸常的生活往往蕴含着大智慧,大事和小事本身就存在天然的联系。可以说,习惯对于人生和社会,意义重大。
但并非所有的习惯都有正面效果。对于国人,大声喧哗是习惯,但走出国门只能引来侧目;乱烧秸秆是习惯,但雾霾来袭令人苦不堪言;公款旅游是习惯,但腐败之风却扼杀社会生机。无论是社会规范教育、环保教育,还是廉政教育,最根本的突破口在于对顽固习惯的破除。
"江山易改,禀性难移。"【3】当习惯承载着太多的利益,打破习惯就任重而道远。垃圾分类试点不但考验市民的自觉性,对抗着个人乱扔垃圾的坏习惯,而且垃圾回收过程还牵涉一些非法利益链条,如果政府监管与服务不健全、推进力度不够,垃圾分类就形同虚设;秸秆禁烧令虽早已公布,但政策与农村实际不符,秸秆回收渠道、专门补贴等都未能因地制宜,也只能让农民倍增烦恼。但,这并不是习惯不可更改的理由。
从强调温情脉脉的熟人社会到强调规则清晰的陌生人社会,从在生长于斯的故乡劳作到走向陌生的都市打拼,从懂礼数撑面子到明利益知规则,社会总体风尚已经开始转换。正是中国工人用自己的独创精神倾心研发,打破了中国只有制造没有研发的习惯见解;也正是普通百姓体验到社会化服务和电子商务的快捷,才主动打破凡事求熟人的习惯模式。用思考改变习惯,就是用理性改变世界,开拓未来。
"变则新,不变则腐;变则活,不变则板。"【4】我们生活在千年未遇之大变革时代,快速更新的世界,将一个个崭新的命题和挑战接连抛出,虽说习惯蕴藏着智慧,当智慧所依托的社会变迁了,习惯就得改改了。只有用自觉反思突破习惯的局限,抓住大变革时代的机会,才能开拓进取,走向新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