祈祷与其他集体现象的关系,是证明它乃是一种集体现象的又一个证据。特别是在这里有一整套行为与祈祷密切相关,它们显然是社会性质的。这就是法律和道德规范用语。[65]关于祈祷的理论自然也有益于人们理解很多其他方面的事务,比如誓言、正式契约[66]、礼节性的措辞变换——无论是在涉及领袖、国王、法庭或议会的场合——以及最一般的礼貌用语。所有这些都与祈祷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后面我们会对其进行区分。在天主教的圣餐祈祷中,其开场白的绝大多数用语都与我们法庭宣判的开场白相类似,几乎一字不差。诸如“因父之名”等等这样的仪式用语,也与“以法国人民的名义”这样的神圣用语相映成趣。这两种表白都具有唤起性的作用,把庄严的事情置于某种东西的保护之下,也就是它们所呼唤和呈现的东西。在更广义的层面,正因为这些标准用语,祈祷才与形式主义的概念联系到了一起。[67]因此,祈祷有助于我们了解形式主义。在社会所强加的各种形式中,祈祷是最具有创造性的。与其他任何制度相比,祈祷的特点最为别具一格,它施于行为的独特影响也最为明晰。这是因为,祈祷只能通过言语来实现,而言语是最具有形式性的事物。所以,形式的效力在祈祷中最为彰显无遗。在语言上的创造,正是其他一切创造的源头。[68]
毫不夸张地说,社会生活中没有什么领域是不需要祈祷的,过去、现在都是如此。在家庭内部,诸如成年礼、婚礼等等活动中,都少不了祈祷。联姻或收养的关系通过祈祷而确定下来。[69]在各类法律场合的宣誓仪式中,也渗透着祈祷。它也与赎罪和忏悔中的道德因素相关联。祈祷甚至还具有经济功能。事实上,很多祈祷是借助实物进行的[70],要把自己的财产贡献给祭司们。此外,有的文明会把他们所有的祈祷看作是对丰产性的促进。在他们看来,祈祷的灵验与劳作和工艺技术的功效有着同等的意义。在很多澳洲土著部落中,要保证他们所食用的那些物种不会绝迹的最好方法,就是举行某些仪式、说特定的字眼、吟诵特定的咒语。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