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中国式关系批判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16605943
  • 作      者:
    赵建国著
  • 出 版 社 :
    新华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3
收藏
作者简介
    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
展开
内容介绍
  《中国式关系批判》以新中国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特色的人情关系为考察对象,致力于关于中国式关系理论的梳理和拓展。内容包括中国关系社会的现状,中国式关系与官本位,中国式关系与潜规则,关系社会中的信任,关系社会中的人情与法治,“礼上往来”与官员腐败,中国式关系的负面影响,中国式关系的传播等。
  《中国式关系批判》提出的强势关系和弱势关系两个术语,有助于读者理解以权力为中心的差序格局。为了揭示中国式关系的普遍存在会增大社会成本,提出了“关系成本”的概念。当前社会信任危机主要是普遍信任出现了危机,其重要原因是中国式关系的普遍存在,增强社会信任度的重要思路是改造关系社会。针对潜规则,本书提出了“好的社会制度设计应该把潜规则限制到最低程度”的观点。
  《中国式关系批判》是研究关系社会和中国式关系的最新成果。透视中国人普遍关注的社会现实问题,并用通俗的语言、丰富的案例深入浅出地进行理论阐释,无论学界还是普通读者都会从中获益。
展开
精彩书摘
  二、中国人的三大类人际关系
  如果以社会交换(交易)为主要视角考察人际关系,中国人的人际关系可分为三大类。台湾大学心理系教授黄光国认为:在儒家伦理影响之下,个人在作关系判断时,会将自己与对方之间的关系大致分为三类,并依不同的社会交易法则与对方交往。“中国社会中个人可能拥有的三大类人际关系,即情感性的关系(expressiveties)、工具性的关系(instrumentalties)和混合性的关系(mixedties)。”所谓情感性的关系指的是家庭内成员的关系;所谓混合型的关系指的是个人在家庭之外所建立的各种关系,包括亲戚、朋友、邻居、同学及同乡等;所谓工具性的关系指的是个人可能为了达成某些目的,而和他人进行交往,其中只含有少许情感的成分,交往双方并不预期将来会建立起长期性的情感关系。情感性的关系遵循需求法则,混合型的关系遵循人情法则,工具性的关系遵循公平法则。从情感性的关系转变成混合性的关系较容易,但从工具性的关系转变成混合性的关系却比较困难。
  下面是一位安徽含山籍农民包工头W。Z。B的自述,他所说的包括工具性关系和混合性关系。首先来看工具性关系:
  临时性的关系也有,直接用钱去买。如我曾在西直门承包过一个工程,是从姓翟的处长那儿接的。我给他送烟送酒送钱,然后在他的公司干,这个人对我很不好,他让我干了一点他个人的私活儿,却一分钱也没给我。后来新来了一位处长,看我干的活儿好,就把工程包给我。像姓翟这样的人很多,关系并不好,却强迫我给他们做私活儿,不想给他干,又不敢得罪他,只好忍气吞声地干。不然他就会将公活儿“吊销”。这样的人,活儿干完了就疏远,不存在关系了,一次性利用。利用之后,我是我,他还是他。
  如果说这里有公平法则的话,那只是双方都认为在利益上“值”,并无人格关系上的公平。
  我们再来看混合性的关系:
  “关系纯粹靠自己处,一般一开始是一种用工关系,由于经常接触,有了感情,形成私人关系,这种关系来之不易。一旦关系形成,他一有什么比较好的活儿,就会想到我,让我去做,别的人他不会信任。”“工作关系之外能发展到私人关系的,比较少,像上述的处长、经理一级的也就4—5个,和他们交往很自然,用不着送礼。关系密切到这种程度,就不在乎钱的问题。我也为他们办私事,我总是尽力办。如果这样的人家里要装修,做顶子、阳台、窗子什么的,我理所当然找几个人免费给他做。生病去看看,尽自己最大努力去帮他。”在这种关系中工具性与情感性交织在一起。
  对于包工头来说,人情和利益二者不可偏废,正如他们自己所说,“只有人情的关系,肯定不会持久;而只用金钱买道,会很不可靠,因为,一个人如果只为利益而帮你,他也就会为了自己的利益坑你。”因而,理想的关系应该是既有人情,又让对方有利可图的关系。
  一般认为,人际关系中的人情和利益因素彼此消长,人情比重大,则利益比重相应就小。事实上二者可以是一种共生关系,人情和利益互相促进,共同增长。
  看来,将工具性与情感性捆绑在一起是一种有效的组合。
  ……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社会关系、人际关系与中国式关系
第一节 社会关系和关系社会
一、社会关系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二、颠倒一下词序
第二节 人际关系和关系社会学
一、人际关系
二、中国人的三大类人际关系
三、现代社会人际关系的某些特点
四、关系社会学
五、强关系、弱关系
六、社会关系网的同质性与异质性
第二章 中国式关系的普遍存在:关系社会
第一节 什么是关系社会和中国式关系
一、关系社会和中国式关系的内涵
二、关系社会与社会关系网络的讨论
第二节 重人情、重关系的中国传统社会和文化
一、中国文化的一个特质
二、一个典型的关系社会
三、从咸鱼干到银票--中国传统社会“关系学”的丰富实践
四、“请谒者如林,献书者如云”--唐代科举中的行卷
第三节 中国关系社会的现状
一、没有式微,愈演愈烈
二、农村关系社会现实
三、经济领域是拉关系、走关系最活跃、最突出的领域之一
四、已经渗透到教育、科研部门,而且很严重
五、其他社会领域的情况
六、干正当的事也走后门
七、当下人格评价的实用取向
八、从中西比较看中国式关系
第三章 关系社会相关理论:概括和拓展
第一节 费孝通的熟人社会和差序格局理论
一、熟人社会和差序格局理论
二、差序格局理论的一个拓展:工具性差序格局
三、社会主义制度对社会关系的重构
第二节 纵向的庇护关系与横向的工具性私人关系
一、纵向的庇护关系
二、横向的工具性私人关系
三、中国社会关系的基本轮廓
第三节 以家庭和单位为外围层的差序格局
一、“单位人”以家庭和单位为外围层的差序格局
二、“社会人”的两个差序格局
第四章 中国式关系与官本位
第一节 官本位及其与中国式关系的关系
一、什么是官本位
二、“权力资本”
三、官本位与中国式关系密切相关
第二节 以权力为中心的差序格局,以权力为中心的关系网
一、以权力为中心的差序格局的第一层含义
二、以权力为中心的差序格局的第二层含义
第、五、章 关系社会中的信任
第一节 信任及其分类
一、什么是信任
二、信任与镶嵌理论
三、信任的分类
第二节 关系社会中的信任
一、中国社会低信任度问题
二、中国社会的信任状况
第三节 关系社会与熟人社会和陌生人社会
一、熟人社会与陌生人社会
二、关系社会与熟人社会
三、公民社会与熟人社会
四、本节部分内容的图示小结
第六章 “礼尚往来”与官员腐败
第一节 礼尚往来、“礼上往来”与腐败往来
一、“礼尚往来”、“礼上往来”与“腐败往来”的区别
二、礼物近乎是一种契约
第二节 “礼上往来”已成为一种精神和经济负担
一、礼尚往来的异化
二、“人情大如债,头顶锅盖卖”
三、“下命令”不要“再做事了”
四、扬利弃弊、移风易俗
第三节 “礼上往来”中的不正之风和腐败
一、“关系学”两部曲
二、人是要带着“包”跑的--从“礼上往来”到腐败
三、越来越多的团体行为
四、送礼盛行使礼品市场畸形
五、“不收可能会使馈赠者和美国政府尴尬”
第七章 关系社会中的人情与法治
第一节 关系与人情、面子
一、人情的含义
二、人情交换与人情回报
三、人情背后的利益考量
四、面子的含义
五、面子是位“女神”
六、面子是“中国精神的纲领”出自鲁迅之口吗
七、面子掩盖下的实质
第二节 规章制度为什么总是走形变样
一、一纸空文与走形变样
二、孔夫子的“无可无不可”
三、任何制度都有“变通”的可能
第三节 人情关系与法治社会的冲突
一、关系网络利益与法律的冲突
二、中国式关系阻碍法治社会的形成
三、法律越来越被放在优先的位置上
第八章 中国式关系的负面影响
第一节 增大社会成本,减缓社会效率
一、社会成本的概念
二、正常成本和关系成本
三、关系成本耗用的钱财最后到了谁的手里
四、通过关系获益最多的是谁
五、关系成本的结果最终由谁买单
六、社会成本高就意味着社会效率低
七、使某些社会改革步履维艰
第二节 助推腐败,形成不良社会风气
一、如影随形
二、“有面子不如有辫子”
三、腐败较为严重的国家
四、吃喝成风
五、凡事走捷径
第三节 破坏社会制度,扰乱社会秩序
第四节 导致社会不公平、不平等,使政府和社会丧失公信力
一、亲疏有别
二、“打官司”就是“打关系”
三、不公平竞争
四、特殊的不公平
五、丧失或降低公信力
第五节 误导社会价值取向
一、关系为上
二、“不务正业”
三、人际关系复杂难处
第六节 人情关系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优势吗
一、儒家文化是中国经济成功的核心因素吗
二、亲情、人情关系对市场经济和企业发展的负面影响
三、利用和限制
四、中国“关系”文化带给世界什么
第、九、章 中国式关系与潜规则
第一节 潜规则的内涵
一、潜规则的提出
二、潜规则的内涵
第二节 官场中“淘汰清官”的潜规则
一、官场中“淘汰清官”的潜规则
二 、“新官堕落定律”
三、“劣官驱逐良官”现象
第三节 非正式制度与潜规则
一、非正式制度与潜规则
二、“非制度化生存”
第四节 把潜规则限制到最低程度
一、好的制度设计应该把潜规则限制到最低程度
二、如何治理潜规则
第、十、章 中国式关系的传播
第一节 传播关系与关系传播
一、关系传播理论
二、关系即交往和传播
三、人际交往的过程就是“不确定性削减”的过程
四、传播即关系
第二节 中国式关系的传播
一、关系社会传递了哪些信息
二、中国式关系传播的特征
第三节 社交媒体与关系传播
一、社交媒体
二、社交媒体:人类人际交流、交往的新阶段
三、手机成为拉关系、走关系的便捷工具
结语:关系社会的前瞻
一、“差序格局”并非儒家理想中的社会
二、应对、改变关系社会
三、保持亲情,强化理性、法治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