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新田氏藏唐菩萨立像,高21.2厘米,菩萨发髻上为化佛,上身裸,下着裙,项饰环佩,左手执莲蕾,帔帛由两肩飘逸下垂及地,赤足立莲台。造像形态丰丽,气质端严,具有唐代典范。隋唐金铜造像与同期的石雕、泥塑相对比,对于了解雕塑艺术的高度发展,提供了全面的视角。
隋代金铜佛形式变化较多样,且有创新。除带背光的单尊立、坐像以外,由于本尊两侧增加二菩萨、二弟子、二天王或二力士等胁侍立像,出现三尊、五尊乃至七尊、九尊为一铺的组合形式。还有在像前加供菩萨或供养人以及博山炉、护法狮子之类,更有在像后装配菩提双树,并于枝叶间悬挂幡和璎珞等物,以加强庄严感。另外,还有莲座上分生华茎,上列七佛之类。群像的组织变化多样,颇富情趣。隋开皇四年(584)董钦造阿弥陀佛金铜像(西安南郊出土,陕西西安文管会藏)。底座四足方形,座前有一对狮子。座上有栏杆,中设五像。主尊阿弥陀佛结跏趺坐于束腰莲台,右手施无畏印,左手与愿印。上身较长,薄衣贴体,镂空火焰形头光。莲座旁左观音,右势至,均戴宝冠,有头光,璎珞严身,宝缯和天衣飘动。菩萨前侧立二力士,裸上身,佩胸饰腕钏,斜挂璎珞,长裙赤足,有头光,形象威严。整组造像结构复杂,布局严谨,极为精美。传出土河北赵县的隋开皇十三年(593)阿弥陀金铜像(藏美国波士顿美术馆),台座方形,下层前有香炉,旁二狮子,两角各一力士。台座上,主尊阿弥陀佛右手说法印,左手与愿印,结跏趺坐于高莲台上,有头光。佛像前左右分立观音、势至菩萨,均带头光,立于莲台。菩萨后是二弟子。弟子后面又有二缘觉,左侧戴尖顶帽、右侧戴三面冠,皆合掌而立,以声闻和缘觉代替菩萨为左右胁侍,配置二缘觉的做法属新的创意。佛像上为菩提花树。上海市博物馆藏隋金铜佛群像,四脚长方形底座上,为一佛二菩萨二供养人、二狮子。中间莲座左右各有一插孔,原有二弟子。主尊结跏趺坐于束腰形仰覆莲座,波状发,袈裟右袒,手作说法印。透雕头光,外缘火焰纹,内层卷草纹,间饰七化佛。菩萨面佛而立,左尊持珠,右尊拈花,皆高宝冠,宝缯垂落,透雕圆形头光。菩萨面相丰腴,低眉垂首,神态静穆闲适。供养人形体较小,女供养人帔帛恭立,一手捧物;男供养人合掌当胸,表情谦恭。狮子张口吐舌,作踞蹲状。群像造型精巧,雕饰精丽。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