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人科:作为复杂系统的人文科学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300177373
  • 作      者:
    玛利亚·博古特(Maria Burguete),林磊(Lui Lam)主编
  • 出 版 社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3
收藏
作者简介

  博古特·玛利亚(Maria  Burguete ), 是葡萄牙的Bento Da Rocha Cabral科学研究院的科学家。她出版了5本科研著作,5本诗集,发表了20多篇以科学的历史和哲学为主题的学术论文。
  林磊(Lui Lam),是美国圣何塞州立大学的物理教授。他是《半序系统丛书 》( Partially Ordered System)的主编,《非线形物理导论》(Introduction to Nonlinear physics)和《初学者非线形物理》(Nonlinear  Physics  for Beginners)的编辑,是《淡蓝一点》 ( This Pale Blue Dot )的作者。

展开
内容介绍

  人们对知识的诚挚的求知欲表现为不断的尝试去理解大自然,大自然包括人类体系和非人类体系,二者皆为科学的研究对象。所以粗略来讲,上述求知欲都包含在“科学”的领域内。不同学科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手段可能会有所不同:文学工作者往往使用感官和大脑来处理信息,而除此之外,自然科学工作者往往更依赖计算机和各种测量工具。但是也可以从一个统一的角度来看待这些差异:它们只不过是不同阶段的科学进步,并可以彼此借鉴。
  亚里士多德和达?芬奇很早就认识到了“大自然中的一切皆是科学的一部分”这一真理。但是伴随着现代科学脚步的临近,直到人们从统计物理学、庞杂的系统以及其他学科的研习中获得了丰富的经验之后,人们才开始懂得如何用科学的方法研究与人类活动相关的学科。
  科学至关重要这本书就是关于人类的知识——从一个庞杂系统的角度来科学的研究人类(现在智人的有形体系)。《网络经济译丛·人科:作为复杂系统的人文科学》囊括了所有人文社会科学涉及的问题。全书吸纳了众多资深人文学家、社会科学家和物理学家的卓越贡献,专供所有对这个世界抱有好奇感人——无论是艺术家还是科学家,以及所有希望从一个统一的角度出发去理解这个世界的人。

展开
精彩书摘
中文版前言<br> 传统上,许多书本的议题是以“X的科学”或“科学和X”为 名,而X可能是文化、艺术、文学、社会等等,至于前者X本身即 为“科学”。然而,从“人科”的角度来看,X已是科学的一部分。 因此这些描述有误导性。例如,通过说“科学与文化”这暗示着科学 和文化是不相同的两件事,可能互相敌对。其实正相反,它们是同样 的事物———努力理解自然———的不同方面。该事物即是被称为“人 科”的新术语。 为发展本理念,第一次人科(Science Matter)国际会议,提出 了一门新的学科———人科。该会议于2007年5月28至30日在葡萄 牙的爱瑞西拉(Ericeira)举行,由玛利亚·博古特和林磊联合主持, 会议目的是汇集科学、艺术和人文学科的专家们,相互交流,使之互 相了解。希望他们的相互理解导致跨学科的合作,以期进一步提升各 学科的科学化水平。虽然这并不容易,但最重要的是第一步已经开始 了。这次会议令我们想起于1911年召开的第一个索尔维会议,该会 议催生了量子力学这一新学科,24名与会者,其中包括爱因斯坦、 普朗克和其他开拓者。不同的是,他们有足够的钱,而我们的第一次 人科国际会议仅有少量欧元。不过令人激动的是,两个会议都有同样 的高涨的热情和良好的意愿。 第二次人科国际会议,仍在葡萄牙召开,重点议题是艺术。会议 论文也将出版,它必然丰富人科的内容。 我们感谢把会议发言贡献给本书的作者们,他们非常专业并有将 专业知识传输给非专业人士的高度技巧。我们也感谢会议的几个主办 单位:孔布英大学社会研究中心,巴克莱银行,葡萄牙美国基金,电 影技术基金,东方基金,古本开卡楼思特基金和英国银行,没有这些主办单位的支持,本书的出版是不可能的。 我们深深感谢于渌、王孝群和陈禹,是他们让本书的中文版出版 成为可能。陈禹和方美琪制定整个翻译计划,本书翻译者是陈禹、方 美琪、杨盼盼、荆全忠、黄海清、马杰、韩振文和焦杨,我们感谢他 们的帮助和辛勤的劳动。林磊对本书的校对工作大部分是在“木兰花 苑”进行的,感谢木兰主人周宇的款待和宽容。我们也感谢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编辑马学亮和高晓裴在本书出版过程中的帮助。
展开
目录

第1章 人科:一种统一的视角
1.1 引言
1.2 什么是科学?
1.3 两种文化的由来和性质
1.3.1 两种文化的出现
1.3.2 今日的鸿沟
1.4 人类系统与非人类系统
1.5 简单系统与复杂系统
1.5.1 复杂意味着什么
1.5.2 复杂系统
1.6 人科
1.6.1 动机
1.6.2 概念
1.6.3 一个例子:历史物理学
1.7 人科中的几种含义
1.7.1 清除概念的混淆
1.7.2 人科标准
1.7.3 现实检验总是存在的
1.7.4 李约瑟问题
1.8 讨论与结论
第一部分 艺术与文化
第2章 透过科学的文化:一个图像和故事的新世界
2.1 科学与社会的对话
2.2 科学与社会之间的媒介
2.3 历史的经验教训
第3章 科学与艺术中的观相术:透过大自然事物的表象体察其内在属性
3.1 观相术的特点及其目的
3.2 基于观相术解释的美术作品
3.3 科学领域中的观相术
3.3.1 观相术的历史根源
3.3.2 亚里士多德对观相术研究的文章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3.3.3 亚里士多德的观相术研究对自然科学的影响
3.3.4 观相术在描述人的特征方面的复兴
3.3.5 根据植被状况来判断一方水土风貌的观相术
3.4 结语
第4章 神经科学对神学有任何影响吗?
4.1 神经神学
4.1.1 宗教体验是个体的和  内在的
4.1.2 宗教体验基本上涉及这个世界以外的东西
4.1.3 宗教体验主要是情绪的和正面的
4.1.4 因果性与关联性
4.2 自我、灵魂和人类永生
4.3 对神学的影响
第5章 科学传播、科普与真实的世界
5.1 引言
5.2 科学传播
5.3 一个科学博物馆的新概念
5.3.1 可能对观众的误导
5.3.2 简单的补救方法
5.4 科学在中国的普及
5.4.1 科普书的重要性
5.4.2 在中国的科普书作家
5.4.3 建议
5.5 教育的改革:一个人的历程
5.6 真实的世界
5.6.1 课程描述
5.6.2 结果
5.7 结论
附 录 分类挑选的科普书
第二部分 哲学与科学史
第6章 科学的三角架:传播、哲学与教育
序言
6.2 改变是科学的一部分
6.3 冷漠和反感
6.4 定界
6.5 科学研究
6.6 黑洞
6.7 传播
6.7.1 语言
6.7.2 隐喻
6.7.3 让信息传递
6.8 结论
第7章 科学的历史与哲学:走向一种新的认识论
7.1 引言
7.2 科学的视角
7.3 当代化学的历史
7.4 范式替代
7.5 化学哲学
7.5.1 分子三维显示的改进带来的变化
7.5.2 计算机辅助配体设计带来的计算化学方法论
7.6 案例研究:功能选择性
7.7 科学的哲学与认识论
7.8 结论
第8章 科学哲学与中国科学:关于科学的多元文化观及其统一的本体论模型
8.1 近期中国国内关于“中国科学”  的争论
8.2 科学的多元文化观
8.3 来自艺术与科学领域的借鉴
8.4 关于多元科学观的一个本体论  模型
第9章 中国科学传播思想的演变
9.1 晚清与“新文化”运动阶段(19世纪末-20世纪初)
9.2 科学家团体进行科学普及活动的阶段(1914-1949年)
9.3 政府管理下的有组织的科普活动阶段(1949-1994年)
9.4 以提高公民科学素质为主要目标的科普阶段(1994-2006年)
9.5 总结
10.1 今日的全球化和历史上的全球化
10.2 作为一门学科的科学史和作为一门知识的科学史
10.3 科学史在中国
10.4 李约瑟问题
10.5 结语
第三部分 提升科学水平
第11章 市场为什么是道德的
11.1 信任的神经化学
11.2 市场博弈
11.3 信任与贸易
11.4 信任和贸易的演化
11.5 公平的演化,或我们为什么是道德的
第12章 人类动力学解析探新
12.1 绪论
12.2 非泊松分布人类动力学
12.3 任务驱动模型
12.4 兴趣驱动模型及其拓展
12.5 讨论和结论
第13章 人类历史研究:人科的一个例子
13.1 什么是历史?
13.2 研究历史的方法
13.2.1 统计分析
13.2.2 计算机建模
13.2.3 计算机模拟
13.2.4 齐普夫散点图
13.3 未来的历史
13.4 结论
译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