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清真寺的社会功能:兰州清真寺中的族群认同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66005304
  • 作      者:
    高源著
  • 出 版 社 :
    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3
收藏
作者简介
  高源,汉族,1980年生,1999-2006年就读于兰州大学,先后获得世界历史专业学士学位、中国少数民族历史专业硕士学位;2009年毕业于中央民族大学,获得人类学专业博士学位。曾就职于人民日报社人民论坛杂志,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博士后。曾在《西北民族研究》、《青海民族研究》、《中国人类学评论》、《中国图书评论》等刊物发表论文十余篇。
展开
内容介绍
  在具体论述上,除“导论”与“结论”部分,《清真寺的社会功能:兰州清真寺中的族群认同》共分为五章,其中第一章是对兰州回族社区历程的呈现,第二章至第五章则各有侧重地分析了城市社会宗教传统文化的现状,清真寺与回族个体、群体的关联以及清真寺在宗教认同、族群认同、国家认同之间扮演的角色。
展开
精彩书摘
  一、清真寺组织制度变迁
  (一)掌教制度
  回族伊斯兰教的掌教制度在清代中叶以前经历了卡迪掌教制和三掌教制。清中叶至民国时期,逐渐演变成阿訇掌教制。
  卡迪掌教制是唐宋时期蕃坊穆斯林和元代“回回”人的掌教制度;三掌教制中的“三掌”,因地区不同而名称各异,但甘肃、宁夏、青海地区一般设掌教、海推布和穆安津,分别掌管寺坊内的各项事务。掌教伊玛目负责领拜,海推布负责聚礼时念呼图白,穆安津负责宣礼。民国初年,西军统帅马安良依仗其政治军事势力,在河州首倡教制改革,废除寺坊的三道教职人员,实行聘任的阿訇掌教制,继之推广于兰州各地。阿訇掌教制的结构形式大致为开学阿訇、治坊阿訇、穆安津、寺侍夫。开学阿訇是教坊穆斯林的首领,集教学、教务之权于一身,拥有最高的权威;治坊阿訇是开学阿訇的教务助理,也称二阿訇;穆安津召唤穆斯林上寺礼拜;寺侍夫管理清真寺沐浴的水房子,负责烧水和寺院的清洁工作。阿訇掌教制的一个特点是教权高度集中;另一个特点是实行聘任制,由学董、乡老和穆斯林公议,决定选聘阿訇。对受聘上任的开学阿訇,教坊民众一般要举行盛大的宗教活动,叫做“搬阿訇”,表示要尊师重道。阿訇按协议规定任期,一般是三年,任期满则在开斋节会礼仪式后,由阿訇当众宣布辞学,穆斯林如果执意挽留,阿訇则连任;如穆斯林没有挽留的表示,则辞学离任,应聘其他寺坊。
  (二)寺坊制度
  1.寺坊结构
  寺坊是以清真寺为中心形成的聚合周围教众的地缘组织,是穆斯林社会的基本组织。寺坊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宋时期的“蕃坊”,后经元代的“回回哈的所”,在“社”的基础上,形成了寺坊的雏形。直至进入明代,寺坊的组织机构和规章制度才逐渐完备,成为穆斯林普遍的和永久性的社团组织。一般来说,寺坊有两种结构形式,一种是复合式,另一种是单一式。复合式的寺坊一般区域范围广泛,所辖的坊较多,寺坊内以建筑最早、规模较大的清真寺为中心寺,称为“海依”寺,意为大寺或总寺。在海依寺边远之处设立“稍麻”寺,意为分寺或小寺。稍麻寺受海依寺的领导和管辖,每逢聚礼、会礼等重大宗教活动,稍麻寺的教职人员和穆斯林都去海依寺参加活动。今天,这种复合式寺坊在各教派中仍有不同程度的存在,其中在伊赫瓦尼教派中比较显著,已成为其重要特征之一。单一式寺坊主要存在于老教格迪目派,以一寺一坊为单位,互不隶属。
  2.管理组织
  管理组织即清真寺和寺坊事务的管理机构,其组织形式各地基本相同,但称谓有所区别:甘、宁、青、云、贵、川等地区称为“学董乡老会”,陕西、华北等地区称为“社头会”。
  乾隆四十六年(1781)苏四十三起义后,清政府在西北回民地区推行乡约制度,加强了对回民社会的控制,使得清真寺的管理与组织形式发生了变化。新中国成立后,寺坊宗教生活的民主管理组织——“清真寺民主管理委员会”正式产生,成为当时普遍存在的回族寺坊管理组织。兰州市清真寺、拱北于1980年开始陆续建立这一教务管理组织。清真寺管理委员会(简称“寺管会”)是本寺坊穆斯林群众组织,寺坊宗教生活的民主管理主要体现在寺管会的民主选举制度和阿訇的聘任制度两方面。寺管会由全坊教民民主选举产生,其成员数目依照寺坊规模大小而不等,一般为3人:寺管会主任、会计、出纳。当选的条件是:信仰虔诚、常守“哲玛提”;为人诚实,有威信;有组织和管理能力。
  ……
展开
目录
导论
一、研究缘起及选题意义
二、研究背景:认同·宗教
三、理论视角
四、田野点的选择与研究方法
五、文章框架说明
六、论文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兰州回族社区历史概况
第一节 兰州市建置沿革
第二节 历史图景中的兰州寺坊
一、明代兰州寺坊的建立
二、清代至民国时期清真寺功能的延伸
三、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前
结语

第二章 当代城市哲玛提
第一节 社区与哲玛提
第二节 兰州哲玛提文化现状
一、家庭文化传承危机
二、开放的哲玛提
三、人生礼仪的变迁
结语

第三章 延续与变迁:宗教认同的表达
第一节 城市回族的宗教实践
一、城市界面下的伊斯兰教“时一空秩序”
二、宗教行为模式与信仰
第二节 在宗教中寻找归属
一、宗教作为一种归属的选择
二、向神圣空间的回归
三、宗教信仰的功能
结语

第四章 哲玛提与族群认同
第一节 清真寺与哲玛提意识
一、哲玛提意识的延续
二、居住地的选择
第二节 清真寺与族群认同的建构
一、在仪式中建构认同
二、符号象征与认同
第三节 穆斯林内部的边界
一、历史的延续——教派门宦分化
二、信仰之间的边界
三、穆斯林与“新穆斯林”之间
结语

第五章 清真寺、社会与国家
第一节 宗教精英、清真寺和教民
一、清真寺组织制度变迁
二、从三个个案看寺与人
第二节 宗教与国家
一、信仰与民族:两种身份的选择
二、穆斯林眼中的民族身份
三、国法与教法
结语

第六章 清真寺在当代城市社会的功能
一、族群的符号象征
二、实践理性与身份归属
三、宗教组织的角色:族群认同与国家认同结合的中介
参考文献
附录一 甘肃兰州调查问卷
附录二 甘肃兰州访谈提纲
附录三 当代兰州伊斯兰文化掠影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