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的阶段性目标之三,完善人格,现世后世得福乐。
为什么要提到完善人格呢?人格是很重要的。现在有不少的人人格异化,异化就是人的人格有病态。人格就是人的一种精神面貌,精神面貌好就说一个人有人格,并且人会有一种善良的、稳定的、持续的内心力量,就说这是一个好人,助人为乐,帮助人,身心稳定。一个人人格稳定,才会有很好的人际关系,才能有很好的社会生活,不会给别人带来伤害,自己也能为别人带来快乐。如果一个人自己苦苦恼恼,别人看到我们也难受。如果自己非常善良,非常有力量,别人看了以后也会生欢喜心,也会让别人感到有力量。
佛门里面有一些禅师,80岁,90岁,他的话非常感染人,他讲的话可能很简单,但非常感染人。弘法寺本焕老和尚105岁,人家拜他之后,他说“发财发财发大财,升官升官升大官”。大家都喜欢听这个话,给他们带来很大的力量。你平时一般讲这话,你是不是在讽刺我,他不一定会听。所以,同一句话,什么人说的,它的感染力不一样,跟他的人格,跟他的僧格,跟他的戒、定、慧的工夫都有关系。所以,我们听法就是要感受一种内心的力量,悲智愿心的力量,而不是明白一种道理。因此,《大智度论》说:“若不入三乘道,教修福德,受天上人中富乐;若不能修福,以今世利益之事,衣食卧具等;若复不得,当以慈悲心利益,是名度一切众生。”
菩萨能够满足各种不同根机的众生的希求。《菩萨本行经》说:“行此十善,具足无缺,便得生天,七宝宫殿,所欲自然。不杀、不盗、不淫、不欺、绝酒不醉,五事具足,生于人中,国王、大姓、长者之家,尊荣豪贵,富乐无极。”
这些都是非常积极的,非常正面,非常有幸福指数,对人间的生活、人间的佛教都是非常好的一种描述。
第四条是普济的目标:住持佛教,利济人间。
住是安住,持是维持。让佛教能够安住,让佛教能够维持。这就是我们常常所讲的,续佛慧命,绍隆佛种。所以,我们寺庙里面的方丈都叫住持。慧能大师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寻兔角。”修行就是修正修改自己的见解,修改修正自己的行为。我们的行为不符合佛法,不符合善法,要修正,要修改;我们的知见、我们的见解不符合佛法,要修正,要修改。
太虚大师说:“所谓佛教的教育,为要住持佛教,要化导现代社会。”“佛法中所谓修行,本来不是单指念佛、修禅为修行;菩萨万行是要建设于众生的一切事业——社会实际生活——之上的。”弘一大师说:“念佛不忘救国,救国必须念佛。”这完全体现住持佛教、服务社会的佛教徒的责任感。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