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岩录》是谁著的?是我的一位四川老乡,也是我们的一位老祖宗,四川的圆悟克勤禅师。那一年大和尚到成都去,我陪大和尚到昭觉寺去拜了圆悟祖师的墓。圆悟祖师的《碧岩录》在什么地方讲的呢?在湖南。所以四川跟湖南有因缘。碧岩在明禅大和尚住持的夹山,那个方丈的寮房就叫碧岩。圆悟祖师在他的方丈寮里面跟他的学生,跟一些老参一起练禅、演禅,就用的咱们云门宗的祖师——雪窦重显祖师的“颂古百则”——一百则公案,一百个赞子、赞颂。圆悟祖师是以这个为蓝本,展开了轰轰烈烈的、非常丰富、非常生动、非常精彩的禅机演示。
在日本的禅宗里,有两部最受推崇的“圣经”,一部是《六祖坛经》,另一部就是《碧岩录》。
我们平常在学修参问、行住坐卧之中,在佛学院里上课,在常住里服务,在禅堂里打坐,都离不开我们这个心。我们这个心如何用?当置之何处?这是修行非常要命的问题。禅宗说“念头功夫,心地法门”,那么,什么是念头功夫?什么是心地法门?心地法门和念头功夫表现在什么地方?我们要看到,我们禅宗,它的确是强调念头上的功夫。为什么呢?干经万论,一千七百则公案,相对于我们来说,都是一个念头一个念头在心里串起来的。如何把这些来来去去的念头变成我们的法身慧命?要找到我们的出生之处,摸着自己的鼻孔,站稳自己的脚跟才行。要想踏着转身向上之路,学习《碧岩录》就非常必要。我们学经、学论,经论是一个子一个字连续运行组合出来的。我们诵经,一声、二声、三声,一念、二念、三念,念念相续,声声相续,一部经典就诵出来了。
但是,这个声、这个念,它怎么出来的?它在什么地方表现出来的?我们都会说是我们的心,是从我们的心里流出来的。但是这个心,涵盖乾坤,包裹宇宙,过去未来,无不具足,你又怎么去把握“这个”呢?何况在我们前念后念、念念不息的时候。
《大藏经》里面一万多卷,我们怎样能够滴滴归宗?这是非常要命的问题。我经常说,佛教的经论、祖师的语录、善知识的开示是精神食粮,多多益善。但是有个问题,消化不良怎么办?拉了肚子怎么办?就跟吃饭一样,我们要把佛祖的言教,当作精神食粮,自己要消化,要吸收,要变成自己的东西,那么在学修里,绝对是有窍门的。禅宗讲究“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顿悟成佛”。那么“直指人心”和“顿悟成佛”到底有没有依据?依据在什么地方?我们看干经万论,很多人看来看去,自己都迷失方向了。经论太多,经论与经论之间有些还扯皮、有矛盾,就像唐代裴休在给圭峰大师《禅源诸诠集都序》写的《序》里面所说的,各宗各派之间“以秉承为户牖,各自开张;以经论为干戈,互相攻击。情随函矢而迁变,法逐人我而高低,是非纷孥,莫能辨析”。我们想一想现在学净土的,学密宗的,学禅宗的,学天台的,学唯识的,汉地的,藏地的,南传的,相互之间都有一些隔阂,都是觉得自己的好,别人的好像都不够味儿。这个是从古到今都存在的。因为人有分别心,我们自己没有破参,没有见道,就会以分别心来对待佛祖的经论,各取所需,各为己用,难免出现这个状态。
如何使浩如烟海的八万四千法门,能够滴滴归宗?那么只有一个办法,就是针对当下一念。
本光法师当年对我说过:“多得不如少得。”我们饱阅藏经,不如深入一经。我们今天看这部经,明天看那部经,行不行?那天愿炯法师跟我谈,奉化菩提寺有个青年,今天学这样,明天学那样,结果一样都没有学好,一点功夫都没有上手。所以能得一,万事毕啊!“一”是什么?一切学问,一切理路,不论是中观的,唯识的,天台的,华严的,显教的,密宗的,都离不开我们当下一念的作用。离开了当下一念的作用,一切法全部坍塌,都不成立。因为所有的法必须在“当下一念”之中才能活,否则它就是死的,就是过去的或者未来的。只有在现在这么一个活的觉照之中,法才是活的。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