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宗教文化与社会关怀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61466605
  • 作      者:
    闵丽,陈建明主编
  • 出 版 社 :
    四川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3
收藏
内容介绍
  “宗教文化”与“社会关怀”是两个内涵各异的概念,但在社会实际生活中,两者却紧密相连。当我们深究这种现象的原因时,不难发现,两者之间具有内生性关系。这是因为,宗教是人们对超越于自身能力之上的力量的神化和膜拜。换言之,宗教即人在面对各种未知的强大外在力量时所形成的有关个体或群体的悲剧性处境的认识与应对方法,因而内含特别鲜明的人文关怀精神、悲天悯人的处世态度和价值取向。这种思想倾向外化为宗教信仰者的行为,则常常表现为济世救人的慈善活动等。所以,宗教特有的思想观念与其社会关怀行为之间,具有一种内在关系。在“促进中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时代背景下,从理论上研究宗教文化与其社会关怀活动之间的内在关系,从实践层面探寻宗教在当代中国社会正常发挥其独特正向功能的途径等问题,便彰显出特有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展开
精彩书摘
  然而,现时代的文化正在经历着一场深刻的变异,使得一直以来的文化史进入到了一个不同于以往的新阶段。新异性表现在哪里呢?西美尔指出,现代文化的运动不再是“充满生命的当代形式反对毫无生命的旧形式的斗争”,而是“生命反对形式本身的斗争”。本来,只有通过形式,生命才得以表达自身;当形式变得不能适应生命的时候,生命便突破现成的形式创造新的形式。而如今,生命不仅是不再需要旧形式,而且是根本不再需要形式,相反与表达生命的形式之间完全处在了冲突之中,生命成为一种无拘无束的冲动之流。对比以前,在传统文化生存境况下,各种各样的文化形式或文化框架提供着各式各样的生活理想,而在当代文化生存背后则涌动着一种“否定性的动力”解构着一切文化模式,现代人不仅没有共同的理想,甚至根本没有任何理想,对此西美尔具体又生动地描述道:“假如你问今天受过教育的人们据以生活的理想是什么,他们之中的大多数人都会根据他们的职业经历给你一个非常专门化的回答。只有极少数的人才会提到支配他们作为人类的文化理想。”②我们思想的真理价值既不是由自身的目的决定,也不是由理性决定,而是决定于生命之流的冲动。认识曾经为我们的思想和感情提供了一个固定的框架,使之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和自给自足的意义,而现在“思想和感情却正消融在生命之流中”。“当生命的最纯粹的表现被认为是形而上学这一基本的事实,以及被认为是全部存在的本质时,这种表现也就成了核心的观念了。——每一个目标都成了绝对生命的一次冲击、一种展示方式或一个发展阶段。”①这就是以“生命”为轴心观念的现时代的文化生存状况。作为一个现代思想家,西美尔一方面坚持生命哲学的基本立场,将生命看做是根基和源泉的东西,但同时又深刻洞察到这一时代背后隐藏的问题,那就是生命对于表达生命的形式的彻底反抗,使得生命的盲动冲破了一切价值理想的规定,这意味着现代主义脱离了“作为人类文化的绝对理想的古典主义”。在西美尔看来,古典主义首先是“关于形式的思想体系”,这种形式的思想体系被视为“生命创造的最终标准”。这一解释显然源自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所代表的“形式”乃是本质、目标、目的、价值尺度的基本思想传统。所以,古典文化也就是一种有目标、有标准的形式系统,为生命提供了方向和秩序、意义和根据;而现代文化要将生命从“形式的枷锁”中解放出来,企图超越一切形式,“直接地、赤裸裸地”表现自己,这意味着现代人的生命已经演化为一种全然盲目的自由冲动,没有目的和意义的任何设定。然而,“思考、愿望以及形成的过程只能用一种形式来代替另一种形式,绝不能用这种超越形式的生命来代替这种形式”。所有这些对于文化形式的进攻,都体现出现时代的“精神最深处的内在矛盾”,它使得生命和表达生命的形式之间发生的古老历史矛盾在今天比以往任何时代都要来得尖锐和彻底,不仅要反抗旧形式,而且要否定一切形式。②在这种情况下,生命意义的释义已经全然个体化,个体性的生成正是现代性的标志。
  ……
展开
目录
第一部分 宗教慈善思想与实践及其在当代的价值
宗教慈善与道德意识的培育
——反思启蒙理性的失误
西美尔的诊断和议案:现代宗教生活的困境和重建
作为社会、文化建设形式的宗教信仰
——从信仰表达的社会特征谈起
宗教参与社会关怀活动的意义与价值
信仰与当代中国的道德建设
宗教的心灵关怀
宗教与临终关怀
试论宗教对慈善机构的影响
——以河北进德公益事业服务中心为例
现代社会福祉概念框架与中国特色社会福利制度框架建设

第二部分 儒释道与基督教的慈善思想和实践比较
哀矜与□救
——明末清初耶儒慈善思想与实践的会通与转化
从人的个体性视角看奥古斯丁与朱熹的心身学说
“恶”何以存在?
——对基督宗教和佛教参与社会关怀的一个路径的比较分析
宗教的共同基础与社会现实意义
——以佛教和基督教为例的分析

第三部分 宗教参与社会关怀活动的方式和路径
中国传统宗教的社会关怀与终极关怀
——以道教灵宝派《度人经》为例
关于道教文化建设的几个问题
上海基督教青年会、女青年会社区服务模式探析
绝境中的期盼和坚守
——基督教对社会存在的意义
共建中华民族的幸福氛围
——探索基督教与中国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方向
从基督教神学看贫穷
宗教与通识教育
——反思耶稣会教育理念及实践
基督教的社会参与方式及其发展特点
——以河南开封市P庄为例
德教的社会关怀思想初探
当前我国农村宗教信仰调研报告
——以四川省宜宾市江安县D村为例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