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宗教社会学:范式转型与中国经验:paradigm transition and the Chinese experience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9753460
  • 作      者:
    胡安宁著
  • 出 版 社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3
收藏
作者简介
    胡安宁,美国普度大学社会学博士、统计学硕士,复旦大学社会学硕士,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社会学系讲师、系副主任.
    
展开
内容介绍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关于宗教的社会科学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展。《社会发展与社会政策论丛·宗教社会学:范式转型与中国经验》从宗教社会学的视角,对范式转型与中国经验进行了分析与探讨。《社会发展与社会政策论丛·宗教社会学:范式转型与中国经验》分两部分:第一部分对当下宗教社会学的范式转型问题进行了方法论层面的反思。通过建构一个基本的分析框架,将不同的论述范式转型的理论予以评价和整合。第二部分基于既有的经验调查数据分析了当代中国民间信仰的基本社会一人口学状况以及台湾地区1990~2009年的宗教变动趋势,并对宗教身份所产生的经济影响进行了探索。

展开
精彩书摘
  二  依阿纳康奈的范式转型思想
  相比于沃纳对美国社会的宗教历史的考察,依阿纳康奈的宗教社会学研究表现出了极强的经济学倾向,这同二人学术背景的差异有关。沃纳更多的是从社会学的角度探讨范式转型问题,而依阿纳康奈本身的经济学背景则促使其更多地从经济学在社会学论题中的适用性谈起。依阿纳康奈的很多主张是和斯塔育(Rodney stark)以及威廉.班布里奇(William sims Bainhridge)等学者共同阐发的。
  具体而言,依阿纳康奈对范式转型的探讨同样是和其实质研究分不开的,他先后发表的多篇文章中都采用理性选择理论的模型展开对宗教问题的探讨,而最能够直接反映出这种方法论取向的则是他对于宗教资本的讨论(lannacco-ne,1990:297—314)。他认为,宗教社会学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已经积累了大量的经验研究资料,缺少的是一个比较完善的理论框架来统合、解释这些资料。依阿纳康奈本人的解决办法是借鉴贝克尔的家庭经济分析的模型,主张在宗教活动中信徒也是一个理性个体,无时无刻不在计算着自己的投入和收益。和其他类型的理性计算相比,这种投入和收益只不过不是物质性的,而是精神性的而已。依阿纳康奈的这种思路来源于贝克尔的家庭分析。贝克尔认为家庭中的活动者经历着一种同样的理性计算过程,人们不仅将大量的金钱和物质性资料投入家庭生活中,还投入了大量的无形的人力资源,如时间、精力等;而家庭能够提供给家人的种种便利和心理的舒适感则构成了食品等物质产出之外的非物质收益。对于二者的权衡成为一个理性人是否建立家庭的决策依据。
  依阿纳康奈将宗教活动比喻成家庭活动,并建立了一个新的概念:“宗教资本”。他认为,人们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来习惯宗教仪式、熟悉宗教经文等  宗教元素,这些对各种宗教元素的熟悉程度构成了人们对一个特定宗教的宗教对这资本积累量。换句话说,当一个人对某个特定宗教投入的时间、精力越多,对这个宗教越熟悉,对这一宗教积累的宗教资本便越多。按照理性人的假设。一个理性的宗教信徒需要做的是尽可能地将自己的宗教资本投资好以谋求更多的宗教收益,这些收益体现为一种适宜的信仰环境下对个人心灵的慰藉等“好处”。为此,依阿纳康奈发展了一系列的推论。例如,子女的宗教信仰往往和父母的宗教信仰相同,因为子女在成长过程中耳濡目染,已经针对父母所在的宗教形成了可观的宗教资本,而最好的投资就是依旧将这些资本用在父母所在的宗教中。类似的推论还有夫妻之间宗教信仰的趋同以及人们成年之后很难改变信仰等。在依阿纳康奈看来,这些现象都源自信仰者对于宗教投资行为的理性决策。
  不仅是微观层面上的探讨,依阿纳康奈还利用理性选择理论分析了宗教组织的发展过程(Iannaccone,1988:$241一$268)。他认为社会学以往的研究已经在论题上指出不同类型的宗教组织的发展差异,这种差异集中体现在教会(church)和教派(sect)的差异上面。早在厄内斯特.特洛伊奇(Ernst Tro-eltsch)(Troeltsch,1911[1981]:991—1013)那里就已经对二者进行了界定。具体而言,教派的规模相对较小,是一种和社会保持高张力(tensi。。)的宗教组织,持有的是较为极端的宗教教义,同时要求信徒承担更为严格的责任;教会则是更大规模的宗教组织,和社会的张力程度低,对于信徒的要求也不是十分严格。依阿纳康奈认为,人们在选择参加教派还是教会的时候依然进行了一种理性的计算,这时信徒衡量的不再是上面所讲的宗教投入和宗教产出,而是世俗的收益与宗教的收益之间的对比。依阿纳康奈论述道,信徒所具有的时间、精力可以投入宗教活动中,也同样能够投入世俗活动(例如参加一般意义上的俱乐部等)中。究竟参与哪种活动则取决于哪种活动带来的收益更高。教派与社会之间的高张力保证了宗教收益的高回报(因为这种宗教组织往往给信徒提供一些别的组织无法提供的收益),但同时这种宗教团体因为自身对信徒有着比较严苛的要求也基本上断绝了信徒取得世俗收益的可能性(例如信徒有可能被要求将大部分的时间与精力放在宗教团体的事务上)。
  ……
展开
目录

第一部分  宗教社会学范式转型:对多层次范式内涵的
分析及对范式转型概念的阐释
内容提要
引言
第一章  研究背景和研究主题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本部分研究所要解决的问题
第二章  对范式及范式转型概念的辨析
第一节  范式概念的模糊性及多层次性
第二节  关于宗教社会学范式转型的讨论
第三节  对宗教社会学范式转型概念的方法论辨析
第三章  宗教社会学范式转型之前的传统范式解析
第一节  宗教社会学的研究范围
第二节  结构/制度范式
第三节  诠释学范式
第四章  何谓转型:对宗教社会学范式转型概念的进一步分析
第一节  多样化、整合性与替代(完全整合):对范式转型概念的一种辨析
第二节  理性选择范式对结构/制度范式的整合性表现
第三节  理性选择范式对诠释学范式的整合性表现
第四节  新范式能否替代旧范式?
第五节  结论、反思以及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结论和总结

第二部分  中国宗教:理论回顾与经验分析
内容提要
引言
第五章  民间宗教的人类学与社会学研究:回顾与前瞻
第一节  民间宗教研究的人类学传统:从“三教”学说到文化分析
第二节  民间宗教研究的社会学传统:探索民间宗教的特定模式
第三节  民间宗教的概念扩展
第四节  民间宗教研究与主流社会学理论的结合
第五节  民间宗教的比较研究
第六节  总结
第六章  当代中国民间信仰的经验状况初探:基于中国综合社会调查(20lO)的分析
第一节  数据介绍和测量
第二节  当代中国民间信仰的经验状况:描述性信息
第三节  当代中国民间宗教实践的经验状况:社会一人口学特征
第四节  总结
第七章  民间宗教会随着现代化进程而消亡吗?——来自台湾地区实证调查的经验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在一个非管制的宗教市场内部,谁会是胜出者呢?
第三节  方法论
第四节  经验发现
第五节  结论和探讨

附录 台湾佛教和民间宗教的年龄一时期一同期群分析
第八章  从中国民间宗教信仰的角度再看世俗化进程:一个理论探讨
第九章  当代中国社会宗教身份与经济地位的关系研究:基于中国综合社会调查(2006)的分析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理论视角
第三节  数据和变量
第四节  经验发现
第五节  结论和讨论
附录A 基于均匀前验分布的自相关图
附录B 基于正态前验分布的自相关图
全书结论与讨论:迈向经验的中国宗教社会学研究
后记
索引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