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佛教规范伦理学:从佛教伦理学到戒律学思想体系之建构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802547735
  • 作      者:
    释昭慧著
  • 出 版 社 :
    宗教文化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3
收藏
作者简介
  释昭慧,1978年出家,1979年台湾师范大学国文学系毕业,1980年受具足戒。1994年起任教于台湾辅仁大学宗教学系,1997年起任教于玄奘大学,2004年创立“应用伦理研究中心”并任主任。现任宗教学系教授兼系主任、文理学院院长。已出版著作27种,学术论文70余篇。
  1993年在台湾创立关怀生命协会,2009年创立反赌博合法化联盟并任召集人。历年来主导的社会运动有动物保护运动、反赌博合法化运动与佛门性别平等运动,随喜参与的则有反核运动与人权运动。2012年获颁台湾第三届“社运风云人物奖”。
展开
内容介绍
  近十余年来,笔者以一介佛教僧侣的身份,实地从事社会关怀、环境保护、生态保育与动物福利运动,虽历经困挫而不退,背后支持笔者的,无非是佛教的伦理信念。这些信念,是自己与诸同仁奋斗下去的巨大力量。
展开
精彩书摘
  所谓“二部僧受戒”,是指女众欲受比丘尼戒,必须在比丘“十人僧”与比丘尼“十人僧”中受。用浅白一些的话说,女众成为比丘尼,必须先由比丘尼僧团成立十人项目小组,检核她是否具足受戒资格;然后再由比丘僧团成立十人小组,作进一步的复核。
  这在女众初创僧团时,容或有实际需要,因为她们刚刚进入修道领域,对于当事人适不适合出家,容或因为经验不足,而有检核不周的可能;所以当时佛陀规定:须由僧团已成立多年,且经验丰富的比丘来协助把关。但是在比丘尼僧团已成立两干余年之后,佛教界竟还普遍抱住“比丘尼非二部僧受戒不可”的成规,这简直是用仪轨之名,来行控制比丘尼“生杀大权”之实,义务协助变质形成特权掌控。难怪藏传与南传佛教比丘尼会完全绝迹。
  笔者曾据理力争,认为喇嘛或活佛转世制度一样没有佛世传承,为何他们就没有“传承正当性”的顾虑,而且行之有年?更直接指出:藏传与南传比丘尼传承的断绝,绝对与比丘的阻挠有关,因为比丘尼不可能希望“绝后”,只有比丘有可能为了打压女众,而形成集体共识,拒绝组成十人僧以复核资格,卒令女众永不得戒,这样下来,不出数十年,比丘尼肯定会从该一地区中全面绝迹。
  更且弘一大师就曾说过:从南宋以来,比丘的传承早便断绝了。②依照这种逻辑,为比丘与比丘尼尊证的十师都必须具德,这些十师都是血肉凡夫,难免也有犯戒甚或发生丑闻之人,他们的资格不具,岂不意味着南宋以来,受戒男众一样是不具足比丘资格?严格说来,不论比丘或比丘尼,如果用这种标准来认证传承,那么,肯定他们的传承都是有瑕疵的。若照这种说法,连比丘僧团的传承也早就已经断绝了。既然比丘与比丘尼都一样没资格声称传承合法,又如何能拿“传承”来作为“比丘尼僧团不得成立”的理由?
  这就是“一即一切”的荒谬逻辑!把“修道资格”与“传承”,“一人得不得戒”与“是否有十人僧证明”连结上必然关系,那么我们自亦可把“个人得不得戒”与“十师是否都具足戒德”连结上必然关系。而且依这种逻辑:一个人因十人清净而得戒,下一代的一个人就得依十的二次方(一百个人的清净)而得戒,再下一代的一个人,就得依十的三次方(一千个人的清净)而得戒……辗转而成十的n次方,这样计算下去,岂止是南宋以后,相信世间早就没有一个“真比丘”了。这种“随机定命”的论调,究竟将作为一个行为主体的“自由意志”置于何地?
  事实上,依“缘起”论来看,固然凡事要依因待缘以成,但个人之所以得改变命运,凡夫之所以得成为圣人,个人的“心之导向”,依然是挣脱命运牢笼的首要条件。是故修道人得戒与否,其他都是次要因缘,忏悔自新的殷重心与断恶修善的坚决心才是要件。
  更进以解析“十人僧尊证”的深义,笔者以为,其中一个用意,就是以公正的程序,来形成对受戒人的一种保障。如果由某一个人单独掌握新人僧者的生杀大权,那将很难去除私人恩怨或个人偏见的干预因素;所以让受戒人获得公正的待遇,用“十人僧”来共同检证,确属合理。
  ……
展开
目录
弘法·弘道·弘心
自  序
上篇 理论篇
第一章 绪言
第二章 方法学之讨论
第一节 哲学进路之学术考虑
一、顺应西方伦理学之写作体例
二、佛教文献运用之六点考虑
第二节 理证的层层铺演——由伦理学到戒律学
第三节 教证的拣择——面对密续思想与宗派特见
第四节 相互矛盾的教证举隅:自杀
第五节 机教不相扣的教证举隅:不见世间过
第三章 佛教规范伦理学之定义与范畴
第一节 伦理学述要
一、定义与范畴
二、内涵与分类
(一)“实然伦理”与“应然伦理
(二)“规范伦理学”与“后设伦理学
第二节 宗教、伦理与宗教伦理学
第四章 缘起——佛教规范伦理学的基本原理
第一节 定义与内涵
第二节 排除论证之一:无因论
第三节 排除论证之二:自生、他生与共生论
第四节 排除论证之三:本体论
第五章 因果律与护生观——缘起论的道德原则
第一节 从“实然”法则到“应然”规范
第二节 因果论的两种迷思
一、迷思之一:“一即一切”论
(一)“一生一切”与“一即一切”
(二)案例:“依十人得戒”与“依一神得救”
二、迷思之二:单线因果的宿命论
第三节 正确的因果观:离于二边,说于中道
一、相对的选择自由
二、因果律的无限可塑性
第四节 “利己主义”与“利他主义
第五节 因材施教的“利已之道
第六节 无我与利他的深层探索
第七节 护生:缘起论的必然开展
一、自通之法
二、缘起法相的相关性
三、缘起法性的平等性
第六章 中道——佛教规范伦理学的实践纲领
第一节 “中道”之定义与内涵
附录:“缘起中道”正义
……
下篇 应用篇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