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唐明皇御注道德经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11715203
  • 作      者:
    贾延清,李金泉主编
  • 出 版 社 :
    中央编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3
收藏
编辑推荐
  ☆ ☆唐明皇注老子《道德经》,由唐书法家苏灵芝正书,全国唯一仅存,堪称“三绝”。
  ☆《唐明皇御注道德经》附赠碑文拓片,具有收藏价值。
展开
内容介绍
  老子,是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文化名人。老子道德经幢矗立在河北省易县城内龙兴观遗址旁,建于唐开元年间,距今已有1273年历史。经幢镌刻着《老子道德经》81章。由唐玄宗李隆基亲自注释,甚为珍贵,故又称御注老子道德经幢。文字由唐著名书法家苏灵芝书,成为珍贵中的极品。《唐明皇御注道德经》是贾延清、李金泉等积数年之力,将碑文整理,保持了碑文原貌,尤其是还原了唐明皇所作注解的原貌,并加上白话文注解,加以解释,有一定的文化价值。
展开
精彩书摘

  老子,是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文化名人。
  老子,即老聃,太史儋,老莱子,姓李名耳,字伯阳(约公元前570-前471年),春秋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东)厉乡曲仁里人,曾任周朝守藏室史(管理藏书的史官)。孔子曾向他问礼,后退隐。退隐后,讲道八十一次,著有《老子道德经》八十一章,五千余言。前三十七章为《道经》,后四十四章为《德经》,故名《道德经》。他用“道”来说明宇宙万物的演变,提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认为道“是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所以“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可以解释为客观规律,同时又有着“独立不改,周而不殆”的永恒绝对的本体意义。《道德经》通篇蕴含着唯物辩证法思想。它提出“反者道之动”的命题,一切事物都有正反两方面的对立,并意识到对立双方可以相互转化,如说:“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认为一切事物的生成变化都是有和无的统一,强调“无”是更基本的。所以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在抨击当时统治者时说:“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民之轻死,以其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老子的学说对中国哲学的发展有很大影响。后来的唯物、唯心两派都从不同的角度吸收了他的思想。政治家、军事家把《道德经》作为政治、军事的经典,士大夫、知识分子退居避世时依靠它支撑精神,“道教”以它为“圣经”,气功修炼以它为精髓,艺术受它影响,中医被它的理论所笼罩,现代科学家在《道德经》中寻找新的思路。在世界文化领域,影响最大的曾是《圣经》和《道德经》,如今《道德经》的影响正在进一步扩大、深入和发展。
  在物质丰裕的今日世界,危机频频。人们追求无止境的物欲,同时又被精神的空虚和痛苦所困扰。人与人、人与环境愈加激烈的竞争,破坏着人和环境本身。人类危机、环境危机接连不断。老子反对无止境追求物欲的满足,讲求精神世界的提升,反对人为方式扭曲心灵与自然。主张体法自然,这为化解当今人类精神世界的危机,提供了良药。
  唐王朝崇奉道家和道教,曾先后赐封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圣祖大道玄元皇帝”等尊号。唐玄宗李隆基亲自注释老子《道德经》。
  唐明皇注老子“道德经幢”,由唐书法家苏灵芝正书,全国唯一仅存,被列入国宝,堪称“三绝”。
  保持唐明皇注《道德经》原作风貌,对读者更好地触摸原著具有特殊意义。为此,编者不仅将“道德经幢”文字记录下来,而且将碑文拓片附上。由于年代久远,碑文锈蚀,碑体损坏,许多文字模糊不清,有的成片缺失。对于严重缺损部分,编者按原意以现代字体补齐,这样,既便于阅读,也与原字体有所区别。原碑文以古文为主,为方便读者,我们除做目录外,还加注标点,但不失其庄重。
  唐明皇注“道德经幢”在易县,近水楼台先得月的我们,以注释、解句、解章的形式,与智者共同交流。由于水平有限,仅做引玉之砖。
  老子清虚、自然的思想扩展了人类文化的广度,增加了深度和韧性,内容极为丰富精深。能触摸原作原注精深的内容,以洞开古代经典之门,是我们共同的心愿。但彻底理解《道德经》的最大障碍,又恰是对《道德经》的各种注释。与《道德经》对话的最佳方式,正是《道德经》所指引的觉和悟:“道可道,非常道。”
  《道德经》乃老子告人类书,老子的人生观是无私、容人、谦让、守柔,政治观点是以百姓心为心,无为简政、反战、平等。老子是无神论者,也是唯物和辩证论者,因之,人类只有认识他、尊重他,才能真正认识、尊重自己。
  ……

展开
目录
上 篇
太上玄元皇帝道德经
大唐开元神武皇帝注
唐明皇注老子道经、卷上
第一章、道可道
第二章、天下皆知
第三章、不尚贤
第四章、道冲而用之
第五章、天地不仁
第六章、谷神
第七章、天长地久
第八章、上善若水
第九章、持而盈之
第十章、载营魄
第十一章、三十幅
第十二章、五色
第十三章、宠辱若惊
第十四章、视之不见
第十五章、古之善为士者
第十六章、致虚极
第十七章、太上
第十八章、大道废
第十九章、绝圣弃知
第二十章、绝学无忧
第二十一章、孔德之容
第二十二章、曲则全
第二十三章、希言自然
第二十四章、跂者不立
第二十五章、有物混成
第二十六章、重为轻根
第二十七章、善行无辙迹
第二十八章、知其雄
第二十九章、将欲取天下
第三十章、以道佐人
第三十一章、夫佳兵
第三十二章、道常无名
第三十三章、知人者智
第三十四章、大道讯
第三十五章、执大象
第三十六章、将欲歙之
第三十七章、道常无为
唐明皇注老子德经、卷下
第三十八章、上德不德
第三十九章、昔之得一
第四十章、反者道之动
第四十一章、上士闻道
第四十二章、道生一
第四十三章、天下之至柔
第四十四章、名与身孰亲
第四十五章、大成若缺
第四十六章、天下有道
第四十七章、不出户
第四十八章、为学日益
第四十九章、圣人无常心
第五十章、出生入死
第五十一章、道生之
第五十二章、天下有始
第五十三章、使我介然
第五十四章、善建者不拔
第五十五章、含德之厚
第五十六章、知者不言
第五十七章、以政治国
第五十八章、其政闷闷
第五十九章、治人事天
第六十章、治大国
第六十一章、大国者下流
第六十二章、道者万物之奥
第六十三章、为无为
第六十四章、其安易持
第六十五章、古之善为道
第六十六章、江海为百谷王
第六十七章、天下皆谓
第六十八章、善为士
第六十九章、用兵有言
第七十章、吾言甚易知
第七十一章、知不知上
第七十二章、人不畏威
第七十三章、勇于敢
第七十四章、民常不畏
第七十五章、民之饥
第七十六章、人之生
第七十七章、天之道
第七十八章、天下柔弱
第七十九章、和大怨
第八十章、小国寡民
第八十一章、信言不美

中、篇
唐明皇注老子道德经碑文拓片(全文)

下 篇
道德经浅识、卷上
第一章、微妙无形
第二章、观徼
第三章、安民策
第四章、道冲而用
第五章、守中
第六章、谷神
第七章、无私
第八章、上善若水
第九章、身退天之道
第十章、玄德
第十一章、虚中
第十二章、为腹不为目
第十三章、宠辱若惊
第十四章、道纪
第十五章、不欲盈
第十六章、归根复命
第十七章、知有
第十八章、四有
第十九章、朴素
第二十章、求食于母
第二十一章、唯道是从
第二十二章、抱元守一
第二十三章、同于道
第二十四章、有道者不处
第二十五章、有物混成
第二十六章、辎重
第二十七章、袭明
第二十八章、大制不割
第二十九章、道法自然
第三十章、道佐人主
第三十一章、佳兵不祥
第三十二章、道无名
第三十三章、知人者智
第三十四章、成其大
第三十五章、执大象
第三十六章、微明
第三十七章、道常无为
道德经浅识、卷下
第三十八章、处其厚
第三十九章、得一者道
第四十章、反者道之动
第四十一章、闻道若行
第四十二章、三生万物
第四十三章、天之至柔
第四十四章、名与身孰亲
第四十五章、清静天下正
第四十六章、知足者常矣
第四十七章、不窥牖见天道
第四十八章、为学日益
第四十九章、以百姓之心为心
第五十章、生死
第五十一章、尊道贵德
第五十二章、母为天下始
第五十三章、行于大道
第五十四章、以身观天下
第五十五章、含德之厚
第五十六章、天下贵
第五十七章、以正治国
第五十八章、祸兮福所倚
第五十九章、长生之道
第六十章、治大国
第六十一章、大者为之下
第六十二章、为天之贵
第六十三章、终无难
第六十四章、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第六十五章、玄德
第六十六章、江海容百谷
第六十七章、不敢为天下先
第六十八章、为士不争
第六十九章、用兵之道
第七十章、被褐怀玉
第七十一章、不知不病
第七十二章、不畏威
第七十三章、天网恢恢
第七十四章、民不畏死
第七十五章、民之饥
第七十六章、柔弱处上
第七十七章、天之道
第七十八章、以柔克刚
第七十九章、执左契不责人
第八十章、小国寡民
第八十一章、信言不美
末 篇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