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是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文化名人。
老子,即老聃,太史儋,老莱子,姓李名耳,字伯阳(约公元前570-前471年),春秋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东)厉乡曲仁里人,曾任周朝守藏室史(管理藏书的史官)。孔子曾向他问礼,后退隐。退隐后,讲道八十一次,著有《老子道德经》八十一章,五千余言。前三十七章为《道经》,后四十四章为《德经》,故名《道德经》。他用“道”来说明宇宙万物的演变,提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认为道“是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所以“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可以解释为客观规律,同时又有着“独立不改,周而不殆”的永恒绝对的本体意义。《道德经》通篇蕴含着唯物辩证法思想。它提出“反者道之动”的命题,一切事物都有正反两方面的对立,并意识到对立双方可以相互转化,如说:“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认为一切事物的生成变化都是有和无的统一,强调“无”是更基本的。所以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在抨击当时统治者时说:“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民之轻死,以其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老子的学说对中国哲学的发展有很大影响。后来的唯物、唯心两派都从不同的角度吸收了他的思想。政治家、军事家把《道德经》作为政治、军事的经典,士大夫、知识分子退居避世时依靠它支撑精神,“道教”以它为“圣经”,气功修炼以它为精髓,艺术受它影响,中医被它的理论所笼罩,现代科学家在《道德经》中寻找新的思路。在世界文化领域,影响最大的曾是《圣经》和《道德经》,如今《道德经》的影响正在进一步扩大、深入和发展。
在物质丰裕的今日世界,危机频频。人们追求无止境的物欲,同时又被精神的空虚和痛苦所困扰。人与人、人与环境愈加激烈的竞争,破坏着人和环境本身。人类危机、环境危机接连不断。老子反对无止境追求物欲的满足,讲求精神世界的提升,反对人为方式扭曲心灵与自然。主张体法自然,这为化解当今人类精神世界的危机,提供了良药。
唐王朝崇奉道家和道教,曾先后赐封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圣祖大道玄元皇帝”等尊号。唐玄宗李隆基亲自注释老子《道德经》。
唐明皇注老子“道德经幢”,由唐书法家苏灵芝正书,全国唯一仅存,被列入国宝,堪称“三绝”。
保持唐明皇注《道德经》原作风貌,对读者更好地触摸原著具有特殊意义。为此,编者不仅将“道德经幢”文字记录下来,而且将碑文拓片附上。由于年代久远,碑文锈蚀,碑体损坏,许多文字模糊不清,有的成片缺失。对于严重缺损部分,编者按原意以现代字体补齐,这样,既便于阅读,也与原字体有所区别。原碑文以古文为主,为方便读者,我们除做目录外,还加注标点,但不失其庄重。
唐明皇注“道德经幢”在易县,近水楼台先得月的我们,以注释、解句、解章的形式,与智者共同交流。由于水平有限,仅做引玉之砖。
老子清虚、自然的思想扩展了人类文化的广度,增加了深度和韧性,内容极为丰富精深。能触摸原作原注精深的内容,以洞开古代经典之门,是我们共同的心愿。但彻底理解《道德经》的最大障碍,又恰是对《道德经》的各种注释。与《道德经》对话的最佳方式,正是《道德经》所指引的觉和悟:“道可道,非常道。”
《道德经》乃老子告人类书,老子的人生观是无私、容人、谦让、守柔,政治观点是以百姓心为心,无为简政、反战、平等。老子是无神论者,也是唯物和辩证论者,因之,人类只有认识他、尊重他,才能真正认识、尊重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