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检察机关证据调查制度理论与实务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11852182
  • 作      者:
    赵信会,韩清主编
  • 出 版 社 :
    法律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3
收藏
作者简介
  赵信会,山东巨野县人,西南政法大学诉讼法博士、山东大学博士后,现为山东财经大学法学院副院长、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山东财经大学省重点学科民商法学的学科带头人、山东财经大学省级特色专业法学专业的负责人。中国法学会民事诉讼法学会理事、山东省人民检察院专家咨询委员、济南市检察院专家咨询委员,山东省检察院检察学会民行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民事诉讼法、证据法。现主持教育部课题1项、中国法学会课题1项、其他省部级课题3项。参加和完成国家社科基金课题1项、教育部、司法部课题多项。
  
  韩清,山东济南人,中国法学会会员,现任济南市天桥区人民检察院党组书记、检察长。自2007年担任天桥区检察院检察长以来,韩清同志十分重视检察理论研究工作,率先组建成立了检察理论研究社,每年举办检察理论研究年会,为干警们搭建了理论研究的崭新平台,树立了崇尚学习、尊重知识的正确导向。在他的带领下,天桥区检察院的干警在公开期刊发表论文70余篇,申报完成山东省人民检察院检察理论研究重点课题11项,其中2项获评优秀课题一等奖。韩清同志先后在《河北法学》、《人民检察》、《青少年犯罪预防》等法学知名核心期刊发表论文5篇,其中,撰写的《既判力视域下民事检察制度构建》获高检院2011年度检察基础理论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参与撰写的《检察建议立法化研究》获最高人民检察院2011年检察理论研究课题结题证书,撰写的《科学构建执法办案稳定风险评估预警机制》获山东省检察机关文化建设“金徽奖”理论文章类二等奖。
展开
内容介绍
  《检察机关证据调查制度理论与实务》由实务部门和理论研究人员共同完成,采取理论联系实际研究方法,以理论审视实践、实践丰富理论为研究视角,以检察机关证据调查制度为研究主线,认真研究了检察机关办理各项检察事务中的证据调查问题。在对证据调查制度的基本问题进行总览的背景下,具体研究了检察机关自侦案件的证据调查制度、公诉阶段的证据调查制度、民事执行检察监督中的证据调查制度、侦查监督中的证据调查制度、监所监督中的证据调查制度等。《检察机关证据调查制度理论与实务》力求突出针对性、实用性、具体性,以期最终促进检察事业的发展和检察实践的展开。
展开
目录
第一章&nbsp;两大法系刑事证据调查制度<br /><br />第一节&nbsp;英美刑事证据调查制度<br /><br />一、英国刑事证据调查制度<br /><br />二、美国刑事证据调查制度<br /><br />第二节&nbsp;德日刑事证据调查制度<br /><br />一、德国刑事证据调查制度<br /><br />二、日本的刑事证据调查制度<br /><br />第三节&nbsp;两大法系国家刑事证据调查制度比较<br /><br />一、证据制度的内容表现<br /><br />二、刑事诉讼证明对象的设定<br /><br />三、刑事证据调查模式<br /><br />四、刑事证据调查范围<br /><br />五、刑事证据调查的顺序和方法<br /><br />六、刑事证明责任的承担<br /><br />七、刑事司法证明的规则和方法<br /><br />八、刑事证据的采纳标准<br /><br />九、刑事证明标准的界定<br /><br />第二章&nbsp;检察机关证据调查的现状<br /><br />第一节&nbsp;检察机关自侦部门的证据调查现状<br /><br />一、检察院自侦部门证据调查的案件范围及立法现状<br /><br />二、检察院自侦部门收集证据的现状<br /><br />三、检察机关自侦部门收集证据的一般思路和要求<br /><br />第二节&nbsp;检察机关提起公诉部门的证据调查现状<br /><br />一、公诉部门审查判断证据的内容和方法<br /><br />二、公诉部门证明标准的现状<br /><br />三、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现状<br /><br />第三节&nbsp;检察机关民行检察监督部门证据调查权的现状<br /><br />一、民行检察监督证据调查权存在的必要性<br /><br />二、民行检察监督部门证据调查权的范围<br /><br />三、民行检察监督部门证据调查权的立法现状和问题<br /><br />第四节&nbsp;侦查监督部门证据调查的现状<br /><br />一、立案监督证据调查的现状<br /><br />二、审查逮捕证据调查的现状<br /><br />第三章&nbsp;检察机关证据调查制度面临的挑战<br /><br />第一节&nbsp;依法治国的大背景下侦查讯问强度弱化<br /><br />一、惩罚犯罪与保障人权的衡量<br /><br />二、实体正义与程序正义的衡量<br /><br />第二节&nbsp;新《刑事诉讼法》对检察机关证据调查的挑战<br /><br />一、刑事证据种类规范更加严格<br /><br />二、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给检察机关带来挑战<br /><br />三、律师权利扩大,控辩对抗强度增大带来的挑战<br /><br />第三节&nbsp;证据调查面临新型证据带来的挑战<br /><br />一、科技的发展促使证据种类更加丰富<br /><br />二、科技发展使刑事证据调查面临新机遇和新挑战<br /><br />三、审计证据转换为司法证据的困境<br /><br />四、纪检监察证据转换为司法证据的困境<br /><br />第四章&nbsp;检察机关自侦部门的证据调查<br /><br />第一节&nbsp;职务犯罪的特点与成因<br /><br />一、检察机关与职务犯罪侦查权<br /><br />二、职务犯罪的特点<br /><br />三、职务犯罪特点形成的原因<br /><br />第二节&nbsp;检察机关自侦部门调查取证的现状<br /><br />一、职务犯罪侦查体制现状对调查取证的影响<br /><br />二、刑事证据规则和理论对自侦部门调查取证的影响<br /><br />三、职务犯罪侦查体制和运行的现状<br /><br />第三节&nbsp;新《刑事诉讼法》对职务犯罪调查取证的影响<br /><br />一、《刑事诉讼法》修改对自侦工作的新定位和新要求<br /><br />二、新《刑事诉讼法》中有关补充完善证据的情况<br /><br />三、《刑事诉讼法》修改对自侦部门调查取证的具体影响<br /><br />第四节&nbsp;职务犯罪证据调查实务――证据的收集<br /><br />一、职务犯罪案件证据调查实务研究<br /><br />二、职务犯罪证据收集的难点<br /><br />三、职务犯罪证据收集的原则与手段<br /><br />四、分阶段做好证据收集工作<br /><br />第五章&nbsp;公诉阶段的证据调查<br /><br />第一节&nbsp;公诉阶段证据调查的特点<br /><br />一、审查性<br /><br />二、客观性<br /><br />三、监督性<br /><br />四、个体性<br /><br />五、不确定性<br /><br />第二节&nbsp;公诉阶段的证明标准<br /><br />一、证据达到了客观性要求<br /><br />二、证据达到了关联性要求<br /><br />三、证据达到了合法性要求<br /><br />四、证据达到了稳定性要求<br /><br />五、证据的疑点得到合理排除<br /><br />六、证据数量达到了充分的要求<br /><br />第三节&nbsp;公诉阶段证据调查的内容<br /><br />一、公诉阶段证据调查内容的内涵和意义<br /><br />二、公诉阶段证据调查内容的范围<br /><br />第四节&nbsp;公诉人员证据调查的步骤<br /><br />一、审阅案卷<br /><br />二、讯问犯罪嫌疑人、被告人<br /><br />三、询问被害人<br /><br />四、调查核实证据<br /><br />五、补充侦查和调查<br /><br />第六章&nbsp;侦查监督中的证据调查制度<br /><br />第一节&nbsp;侦查监督概述<br /><br />第二节&nbsp;审查逮捕中的证据调查<br /><br />一、审查逮捕证据调查特征<br /><br />二、审查逮捕证据调查的重要环节<br /><br />三、对有逮捕必要之五种情形的理解与把握<br /><br />四、从保障人权的角度开展逮捕必要性证据调查<br /><br />五、审查逮捕证据调查中的特殊情况和把握<br /><br />第三节&nbsp;立案监督证据调查――案源线索的调查<br /><br />一、刑事立案监督证据调查的范围和程序<br /><br />二、我国刑事立案监督案源证据调查现状<br /><br />三、关于立案监督案件线索调查的建议<br /><br />第四节&nbsp;侦查活动监督证据调查<br /><br />一、侦查活动监督的界定<br /><br />二、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在侦查活动监督证据调查中的法理基础<br /><br />三、正确理解非法证据排除规则<br /><br />四、侦查活动监督证据调查和非法证据排除规则运用中的问题<br /><br />五、侦查活动监督证据调查中适用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路径<br /><br />第七章&nbsp;民行检察监督中的证据调查<br /><br />第一节&nbsp;证据调查权之理论回顾<br /><br />一、证据调查之概念<br /><br />二、民行检察监督的证据调查权概念<br /><br />第二节&nbsp;《民事诉讼法》修改前之总体状况<br /><br />一、立法及相关法律规定<br /><br />二、理论研究成果贫乏<br /><br />三、实践中的制约因素<br /><br />第三节&nbsp;2012年《民事诉讼法》关于调查权内容及评价<br /><br />一、《民事诉讼法》中关于检察监督的修改<br /><br />二、对新《民事诉讼法》之对检察机关证据调查权制度的评价<br /><br />第四节&nbsp;对检察机关调查权的理解与适用<br /><br />一、民行检察案件中证据调查的特点<br /><br />二、检察机关民事证据调查的原则<br /><br />三、检察机关民事证据调查核实的内容<br /><br />四、检察机关民事证据调查的措施和手段<br /><br />五、检察机关关于虚假诉讼案件的民事证据调查<br /><br />六、检察机关关于公益诉讼的民事证据调查<br /><br />第八章&nbsp;刑罚执行中的证据制度<br /><br />第一节&nbsp;检察机关在刑罚执行中的法律地位及权属设计<br /><br />一、我国刑罚执行的特点和原则<br /><br />二、检察机关在刑罚执行中的法律地位<br /><br />三、检察机关在刑罚执行中的权属设计<br /><br />第二节&nbsp;检察机关在申请与保证刑罚执行实现中的证据制度<br /><br />第三节&nbsp;检察机关在刑罚变更执行中的证据制度<br /><br />一、减刑、假释及暂予监外执行案件的裁判标准<br /><br />二、检察机关审查判断证据及其标准<br /><br />三、检察机关举证及质证规则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