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长青》
中国基金的设立
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首任中国证监会主席刘鸿儒一直呼吁大力发展投资基金。由于各种原因,投资基金迟迟未能设立。
亚洲金融危机所涉国家,资本市场首当其冲。整顿金融市场、阻止金融风暴蔓延、防范金融风险成为中央金融工作的主要任务。尽管中国资本市场尚未开放,但市场不规范,存在很多隐患,迫切要求培养规范的机构投资者,拓宽直接融资渠道,为证券市场健康、持续发展提供稳定的资金来源。这种背景下,设立中国的基金成为历史必然选择。
经过近2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经济飞速发展,已具备发展基金的基础和条件。居民储蓄和民间资本急剧增加,有强烈的投资、理财需求。股份制改革持续推进以及中国股票市场、国债市场的快速发展,为基金投资管理提供了市场条件。金融体制、投资体制改革为基金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设立基金,既能满足中小投资者的理财需求,也能引导社会分散资金集中起来支持实体经济建设。大力发展基金有利于改变证券市场机构投资者比例过低的现状,防止证券市场大起大落。
1997年上半年,国务院证券委员会联合中国人民银行和中国证监会研究制定投资基金管理办法。10月,中国证监会基金监管部成立,拉开了中国基金业发展的序幕。年底在广东东莞举办了首期基金培训班,中国第一批基金从业人员诞生了。
11月14日,是中国基金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日子,这一天国务院证券委员会颁布了《证券投资基金管理暂行办法》,标志着基金创设工作正式启动了。这部简短的法规浓缩了现代基金业在欧美发达国家近百年发展积累起来的制度文明,对基金的设立、募集、交易、基金托管人和基金管理人的职责等作了详细规定。12月12日,中国证监会发布《关于申请设立基金管理公司有关问题的通知》、《关于申请设立证券投资基金有关问题的通知》,就基金契约、托管协议、招募说明书、管理公司章程和信息披露、从业人员资格管理等制定了严格的规范。
其间,亚洲金融危机愈演愈烈,上证综指一改上半年单边上扬的走势,维持1100~1200点窄幅震荡;1997年12月31日,上证综指报收1194.09点,全年上涨30.2%。
尽管有了暂行办法,但在亚洲金融危机笼罩下的1997年底和1998年初,设立基金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按照规定,发起组建基金公司的股东只能是证券公司、信托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其问适逢国内证券业清理整顿,要求股东不得存在违规行为,不少被查出有挪用客户保证金、私自发债等行为的证券公司、信托公司都失去了基金的股东资格,无形中增加了基金设立的难度。为了早日成立基金,筹备人员奔波于全国各地,寻找具备条件、愿意出资参与基金公司的股东。在管理层大力推动下,中国基金诞生了。
1998年3月5日,国泰基金管理公司在上海成立,注册资本金6000万元;3月6日,南方基金管理公司在深圳成立,注册资本金5000万元。两家基金公司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基金业进入了新纪元。3月18日,经中国证监会和中国人民银行核准,中国工商银行担任开元基金和金泰基金的托管银行,在国内商业银行中首家获得基金托管人资格、办理基金托管业务。
19日,国泰基金和南方基金发布基金招募公告,公开发售金泰基金和开元基金。两只基金均为契约型封闭式,存续期15年,发行规模各20亿元人民币。
23日,开元基金和金泰基金获证监会批准在沪深证券交易所公开上网发行。很多投资者将基金当作新股,纷纷抢购。认购期间共冻结资金1616亿元。两只基金的中签率2%左右。27日,两只基金发行圆满成功并宣告成立。
……
展开
——中国中信集团董事长 常振明
★“一个经历基金业15年跌宕坎坷的探索者,以切身经历与理性思考,为我们剖析了基金业成功与失败的案例,第一次向读者展示了中国基金业的发展历程。这无论对机构投资者还是普通投资人都是一本难得的拓展视野、理解投资、理解资本市场的好书。”
——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院长 吴晓灵
★“基金经理的梦想是掌握投资真谛并成长为投资大师。通向投资大师之路是艰难而曲折的,需不断学习、实践和感悟,本书可为基金经理提供很有价值的帮助和参考。”
——中国人民保险集团董事长 吴焰
书评:
《证券时报》 作者:水木
这是一本在合适的时间由合适的人写的书。
今年是中国基金业发展的第15个年头。中国基金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既有辉煌的成功,也有惨痛的教训,值得总结,需要反思。而15年的时间跨度,既不至于短到没有历史纵深,也不至于长到模糊亲历者的鲜活记忆。
在这个时间节点上,国内第一部基金史的个人专著《基金长青》即将问世,作者是被誉为基金业15年“第一人”的范勇宏先生。写作这样一部以证券市场的重大事件为背景、以基金发展为主线、以基金投资为重点的专著,范勇宏无疑是最合适的人选之一。中国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现任财政部长)楼继伟就将该书誉为“关于基金管理和投资的本土化的代表作”。
二
这是一本好看的书。
400多页,笔者花了一天的时间,一口气读完。15年间,股票市场风云变幻,基金业与股市共起伏,演绎了无数个惊心动魄的故事:1999年的“5?19”行情、2001年开始的5年熊市、股改、2006~2007年的大牛市、2008年史无前例的大熊市、百年一遇的金融海啸、疯狂的创业板,等等。市场每一次大的起伏背后,都有基金的身影,也包含着基金经理的酸甜苦辣与成长历程。
作者娓娓道来,或大开大阖,波澜壮阔;或一波三折,精彩纷呈;或细节生动,惟妙惟肖。更为难得的是,该书行文清晰明快,毫不枯燥。作者既观点鲜明、一针见血,又能够深入浅出,而且受益于作者的历史观与大局观以及对中国社会尤其是中国经济的深刻体认,尽管少作惊人之论,却每每发人深思。
三
这更是一本有益的书。
正如中国证监会主席助理张育军在序言中所言:该书总结了许多有价值的经验和教训,对未来基金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与借鉴意义。普通投资者、基金从业人员以及对基金业发展史感兴趣的读者,从书中都可收获良多。
对于普通投资者而言,本书关于A股的基金投资实战总结值得细读。作者在书中复盘了华夏基金15年中一系列投资经典案例,既有众多成功的范例,也有社保103组合的失败教训。由此,作者提醒投资者:
因时而变,因势而变;坚持原则,灵活多变;对市场保持敬畏之心;风险再怎么强调都不过;买入并阶段性持有更符合中国新兴市场的特征。
在书中,作者一再指出,投资者要充分注意到中美股市、经济等诸多方面的差异,对洋经验不能照搬照抄。比如,中国经济艰难转型,“买入并持有”、超配股票资产不作择时,可能是刻舟求剑;相对价值投资而言,A股市场更适合成长性投资。
作者所提出的A股投资要有“契合时代发展的大局观”的观点也同样值得投资者深思。只有具有全球视野和研判中国政经时局的能力,才能够对中国经济走向和A股投资方向作出更为准确的预判,从而占得先机。华夏基金在投资方面的诸多重大成功之作均离不开作者所倡导的这种“大局观”。
同样,基于这种“大局观”,作者鲜明地表达了自己对当前的股票市场的观点:转型无牛市。他认为,根据国际经验,经济转型时期的股市缺乏系统性投资机会,主要是结构性的、局部性的机会,只有转型成功,才可能带来新一轮持续时间更长的牛市。
对于基金从业人员而言,这本书的价值还体现在作者对基金业发展的深刻反思,尤其是他对于保护投资者利益的强调。
作者没有回避基金业包括华夏基金曾经犯过的错误。他坦言,2007年A股基金狂欢、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QDII)首次出海遭遇抢购潮、2009年指数基金规模大跃进等三次基金规模大跃进都严重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公募基金所采用的业绩相对排名的作法,不利于保护投资者利益,等等。
总结教训,作者认为,中国基金要想实现可持续增长,就必须在任何时候都要把业绩放在第一位,时刻想着为投资者降低风险、创造回报;要想成为受人尊敬的基金公司,基金规模扩张要与投资能力和管理能力相适应,否则,欲速则不达。他认为,国内基金经理要认识到肩负的特殊历史使命,在基金投资者普遍不成熟的情况下,要从追求相对排名理念向追求绝对收益理念转型,实现长期稳定的回报。
对于那些对基金业发展史感兴趣的读者而言,本书还能提供揭秘的阅读体验。就笔者阅读所及,书中关于“5?19”行情、基金联席会议、社保选秀、“基金黑幕”乃至明星基金经理王亚伟等章节,都有很多首次披露的内幕,具有第一手史料价值。
四
这也是一部意犹未尽的书。
正如作者所言,“本书主要涉及15年来的重大投资事件及其感悟,其他方面的人和事均不涉及”。1992年就走进证券行业的范勇宏,肯定还有很多故事可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