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产品内分工与贸易的动因及收益:理论与中国制造业的实证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14136609
  • 作      者:
    唐铁球著
  • 出 版 社 :
    经济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3
收藏
作者简介
  唐铁球,1971年出生于湖南省株洲市。2002年获云南大学经济学硕士学位,2011年获浙江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现任嘉兴学院商学院副教授、嘉兴学院长三角城乡统筹研究中心产业发展与环境治理研究所所长、嘉兴市社会科学院特约研究员、嘉兴市公共财政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为产业经济学和区域经济学。近年来,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基金一般项目《全球价值链下中国制造业国际分工地位的测度与提升研究》等省市级课题5项,主持《嘉兴市总部经济发展规划》等政府委托横向课题近10项。参编《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与《发展经济学》等教材4部。在《社会科学战线》、《经济问题》、《价格理论与实践》等国内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0余篇,多篇被CSSCI收录与《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信息网全文转载。
展开
内容介绍
  《产品内分工与贸易的动因及收益:理论与中国制造业的实证》共分7章。第1章是绪论,简要地阐述了论文选题的背景和研究意义、论文的研究方法、研究框架以及可能的创新。
  第2章是文献综述,在大量阅读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对产品内分工与贸易的理论与经验研究文献作了较为全面而深入的归纳与整理。1.2节介绍产品内分工与贸易的度量;1.3节阐述产品内分工与贸易的基础和决定因素;1.4节介绍产品内分工组织方式选择研究;1.5节介绍产品内分工与贸易的主要经济效应;最后一节对文献给予总体评述,并指出未来的研究方向。
  第3章着重分析中国制造业参与产品内分工与贸易的水平与程度。首先,介绍了目前国际上三种主要的产品内分工与贸易的测度方法,并比较各自的优劣所在;其次,重点分析了国内外最常用的两种测度方法,即投入产出法和进口中间投入占总投入比重法,指出直接简单套用这两种方法与指标体系,来衡量中国参与产品内分工与贸易的程度存在一定局限;然后,从中国参与产品内分工与贸易的现状出发,融合投入产出法和进口中间投入占总投入比重法的思想,构建了四个产品内分工与贸易程度的测度指标:进口投入产品内分工指数、出口贸易产品内分工指数、国内销售产品内分工指数、国内完全附加值产品内分工指数,以较为准确而全面地反映中国参与产品内分工与贸易的水平和程度;最后,基于这一指标体系,利用OECD提供的中国非进口竞争型投入产出表和和从UNcomtrade数据库中重新集结得到的中国制造业进出口数据,对中国制造业各子行业参与产品内分工与贸易的水平作了详尽的实证分析。分析结果表明,这一套产品内分工与贸易的测量方法和指标体系,对中国制造业产品内分工与贸易实践具有较强的现实解释能力,能够更好地为中国的产业和贸易发展战略及政策的调整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展开
精彩书摘
  4.构建自己的全球生产网络和新的贸易网络,充分利用国内外资源
  在产品内分工与贸易下,垂直FDI与外包已普遍成为当代跨国公司利用世界资源,提升竞争优势的全球型经营模式。同时,进入21世纪以后,特别是近年来,中国劳动力成本的比较优势正在逐渐丧失。因此,中国制造企业需要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构建自己的全球生产网络,将部分已经缺乏竞争优势或存在过剩产能的产业或生产环节,转移到更不发达国家的完成。这样,一是将中国在产品内分工与贸易发展中积累起来的技术和资本优势,与其他发展中国家更加低廉的劳动力成本优势结合起来,可以促进中国制造业产品内分工与贸易的进一步发展;二是通过在其他国家设厂完成产品的部分生产环节,特别是最终产品的加工组装,可以转变中国制造业出口过于集中的状况,从而规避或减少与欧美等国家严重的贸易摩擦;三是通过充分利用国外资源,促进新能源开发和技术进步,可以缓解中国战略性资源短缺、环境危机严峻的压力,实现中国制造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在当前阶段,人民币持续较大幅度的升值,以及加工贸易在近30年的发展中积累起来的资本和技术优势,也为中国制造业实施“走出去”战略,构建自己的全球生产网络奠定了良好基础。而中国制造业向外进行产业或生产环节转移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构建全球生产网络的过程。一般而言,全球生产网络的基本框架主要由国内一体化,垂直FDI与外包三种产品内分工与贸易组织方式构成。而具体的分工与贸易组织方式的选择,则取决于哪种方式更能实现企业的成本最小化或利润最大化。根据本书理论模型的分析结果,中国制造企业在通过国内一体化,垂直FDI与外包来构建自己的全球生产网络时,要由成本最小化出发,根据要素价格差异、范围经济、不完全契约下“敲竹竿”成本、关税、运输成本、汇率风险成本和东道国上游企业专业化生产效率进行综合考虑,不可只看到某一方面的因素而忽视其他,做到合理选择参与产品内分工与贸易的组织方式。具体而言,如果企业的生产技术能够保证其获取足够大的范围经济,那么在国内进行国内一体化,而不是进行垂直FDI或外包是企业实现成本最小化的最佳选择。在其他情况下,则需要通过对不完全契约下“敲竹竿”成本、关税、运输成本、汇率风险成本和东道国上游企业专业化生产程度等因素的综合权衡,对垂直FDI与外包做出理性选择,这样才能真正达到通过构建全球生产网络来促进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与资源配置效率提升的目的。
  20世纪50年代以前,跨国公司更加注重全球贸易网络的建立。此后,由于国内相对狭小的市场对分工发展的限制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使生产系统可在全球范围内简易复制,因此跨国公司将其关注点转向了全球生产网络的构建。
  ……
展开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1.2 有关产品内分工与贸易的概念说明
1.2.1 产品内分工的界定
1.2.2 产品内分工下的贸易方式:产品内贸易
1.3 研究方法
1.4 研究框架
1.5 可能的创新及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1.5.1 可能的创新
1.5.2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第2章 文献述评
2.1 引言
2.2 产品内分工与贸易的度量研究
2.3 产品内分工与贸易的基础和决定因,素研究
2.3.1 生产技术和要素禀赋的差异
2.3.2 规模经济
2.3.3 技术进步、制度和政策演变
2.4 产品内分工与贸易组织方式选择研究
2.4.1 企业异质性与组织方式的选择
2.4.2 不完全契约和组织方式的选择
2.4.3 企业异质性、不完全契约和组织方式的选择
2.5 产品内分工与贸易的经济效应研究
2.5.1 产品内分工与贸易对国家总福利的影响
2.5.2 产品内分工与贸易对就业和收入分配的影响
2.5.3 产品内分工与贸易对生产率的影响
2.6 对产品内分工与贸易研究的评价

第3章 中国制造业参与产品内分工与贸易程度的测度
3.1 产品内分工与贸易的常用测度方法
3.2 中国参与产品内分工与贸易程度的测度方法与指标体系
3.3 中国制造业参与产品内分工与贸易程度的实证分析
3.3.1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3.3.2 实证结果分析
3.3.3 四大指标的比较分析
3.4 小结

第4章 中国制造业参与产品内分工与贸易的动因:基于生产与交易成本的宏观层面
4.1 基于比较优势的产品内分工与贸易模型
4.2 基于内部规模经济的产品内分工与贸易模型
4.3 基于外部规模经济的产品内分工与贸易模型
4.4 其他宏观动因——基于交易成本的视角
4.5 中国制造业参与产品内分工与贸易宏观动因的实证分析
4.5.1 中国加工贸易的现状及其区位分布
4.5.2 中国制造业参与产品内分工与贸易宏观动因的计量分析
4.6 小结

第5章 中国制造业参与产品内分工与贸易的动因:基于生产与交易成本的微观层面
5.1 中国制造业参与产品内分工与贸易的微观动因及其组织方式:中国作为母国的视角
5.1.1 模型
5.1.2 静态均衡分析
5.1.3 比较静态分析
5.2 中国制造业参与产品内分工与贸易的微观动因及其组织方式:中国作为东道国的视角
5.2.1 基本假设前提
5.2.2 模型
……
第6章 中国制造业参与的产品内分工与贸易的收益创造、占有与分配
第7章 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
外文人名对照表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