伞架的制作由3人完成,一人做长骨,一人做短寸,一人做兜托、套柄(伞上的葫芦和伞柄);油褙的工作由人完成,一人褙伞,一人打油。以此定岗定员,形成小规模的流水作业。这样一来,效益大增,产量迅速提高。为了进一步扩大生产,苏文受又在大火路的先贤巷(今旌德一巷)租下一栋民房,作为专门制伞的作坊,集中生产。20世纪初,苏恒泰雨伞的月销量已达5000把,利润成倍增长,仅流动资金就达4000多银元。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苏恒泰旗下的工人已达百余,月产纸伞6000把。苏恒泰的创始人苏文受于1890年故去,店铺由其子苏云生继承,苏云生时年尚幼,店铺生意实际由其母——苏夫人管理。苏夫人参与了“苏文受”的艰苦创业,谙习市场,娴于管理,为人也颇精明。在她的经营管理下,苏恒泰的生产销售又上了一个台阶。苏夫人的开拓主要是确定了苏恒泰日后发展的大战略,这一战略,用今天的话说,就是以市场为导向,以品牌经营为核心,实行完全的产销分离。此后,苏恒泰不再直接进行生产制作,将生产委托给异地的作坊,由苏恒泰统一收购包销。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苏夫人在店内的伙计中挑选了一个忠于东家、勇于任事而又善于经营管理的人,此人名叫左云程,经双方秘密协商,苏家给左云程纹银300两,由左回湖南湘潭开设作坊,按苏恒泰指定的材质、规格与款式,做成成品后,全部运到汉口,由苏恒泰包销。湘潭的作坊取名“左和祥”,它实际上是汉口苏恒泰的异地生产基地,类于现今公司总部于分厂的关系。湘潭“左和祥”设立后,由于靠近原料产地,人工费又便宜,纸伞成本大为降低。稍后,“左和祥”的纸伞就源源运抵汉口,苏恒泰的产量因而大增,此时,苏恒泰纸伞除畅销本埠,还销往黄陂、孝感、沔阳、汉川、嘉鱼、麻城、罗田、天门、鄂城、襄樊等地,并远销至河南、河北,年产量达8万把。由于苏恒泰品牌的名气与市场信誉,很多制伞作坊都愿意与之发生包销关系。于是,继“左和祥”之后,湘潭的“朱德泰”、“傅宝兴”、长沙的“李仁和”等作坊纷纷成为苏恒泰的产品供应商。
……
展开